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自我表揚?還是另有隱情……

孔子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是自我表揚?還是另有隱情……

述shù而ér第dì七qī

原典·注釋

葉(shè)公(gōng)問(wèn)孔(kǒng)子(zǐ)於(yú)子(zǐ)路(lù)。子(zǐ)路(lù)不(bú)對(duì)。子(zǐ)曰(yuē):汝(rǔ)奚(xī)不(bù)曰(yuē),其(qí)為(wéi)人(rén)也(yě),發(fā)憤(fèn)忘(wàng)食(shí),樂(lè)以(yǐ)忘(wàng)憂(yōu),不(bù)知(zhī)老(lǎo)之(zhī)將(jiāng)至(zhì)雲(yún)爾(ěr)

葉(shè)公,名諸梁,楚大夫,(葉公好龍說的就是他)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事後孔子知之,就告訴子路說,你幹嗎不告訴他說我這個人,努力學習,廢寢忘食,樂道而忘記了煩惱憂愁,不知衰老。

雅 文 體 悟

葉公為何問孔子?

葉公,沈諸梁,羋姓,沈尹氏,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大夫沈尹戌之子,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自稱葉公,在葉地治水開田,頗具治績。葉公的生卒年月難以確考,大約生於公元前550年,卒於公元前470年,與孔子(前551~前479)是同代人。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年),(齊景公卒之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夫子時年63~64歲)孔子聽說葉公政績顯赫,特意由蔡及葉,與葉公交流治國方略。

雅文理解,本章應當是孔子與葉公初次見面之前的情景。我們假想一下,孔子派子路去謁見葉公——必聞其政;葉公就問子路,孔子這個人到底怎麼樣,言外之意是問,你老師的政治主張是否在其他國家推行,有什麼成功案例,是否值得我接見?子路沒有回答。

子路為何沒回答?

孔子周遊列國,其政治主張不被國君採納,政治抱負沒有機會實現。這次入葉之前,已經兩次適衛,第一次遭受讒言,第二次衛靈公問陳(陣),孔子婉拒;匡地被困,宋司馬揚言要害孔子,連孔子自己都說是喪家狗。面對如此這般經歷,面對葉公的提問,子路如何回答呢?無法回答!

傅佩榮老師在其《人能弘道》一書中這樣註解:子路的口才一向不怎麼好,所以當葉公問他關於孔子的為人,而他不知如何回答時,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雅文以為,葉公對孔子有所了解,不會問孔子的「為人」這樣簡單的話題;而子路也不是簡單的保持沉默,而是真的「無言以對」。就像你雖然「懷其寶」,但剛剛畢業或者經常跳槽,到一家世界500強的公司面試,HR問你有什麼業績或者說代表作?你該如何回答呢?

孔子回答很巧妙

孔子得知葉公向子路打聽自己,但子路無言以對之後,告訴他一個很巧妙的回答:雖然目前我老師的政治主張沒有被採納,但是,我老師是一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發憤忘食幹什麼?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啊!儘管老師的主張不被當政者採納,但依然「安貧樂道」,忘記顛沛流離的辛苦,儘管已經是年逾花甲的老者,但不知道自己老了。

一問一答何啟示?

葉公在論語中共出現了三次,另外兩次分別是在《子路第十三》中:

【13.16】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13.18】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關於「近者說,遠者來」,是孔子對葉公的讚許,還是孔子對葉公的教導,有不同聲音;關於「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則是一個千古爭論的話題(到該章時,再專程結合資料分析)。不過,孔子與葉公的政治見解還是有所不同的。

這種情形,應該是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的普遍現象。孔子有充足的心理準備。所以,不管你葉公也好,衛靈公也罷,不管你們是否聽從我的政治主張或者治國理念,我都不會趨炎附勢,我只堅持我的本色,我只堅持我的品格。

這或許是我們當今社會中應該學習的精神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文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TAG:雅文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