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年輕人應該怎樣發願?

年輕人應該怎樣發願?

願有兩個方面:一是理上的,還有一個是事上的。

從理上說,我希望大家發願有出世的情懷。出世的情懷指的是什麼?就是對於生命真理的探索。在佛教來講就是成就佛道,這是對生命真相的追求。「佛是一切智」,只有具備這種智慧,我們才能明白生命的真相。正是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對生命的真相產生了誤判。這種誤判導致了理念上的偏差,帶來我們生生世世生命的局限。

另外一個就是入世的事業,簡單地說就是對眾生的關懷。為什麼要關懷眾生呢?因為我們要培養生命的根本,就是真正的慈悲心的修行。一個生命的誕生,乃至於我們對人間所有的感覺,可以說都是以慈悲為主的。如果沒有天地的慈悲,我們生命就沒有辦法延續;如果沒有父母的慈悲,我們這一期生命就不可能成長;如果沒有社會的慈悲,我們將沒有人類社會生活基本的信條、信念;如果沒有人人為我付出的慈悲,我們將難以生存。所以慈悲是與萬事萬物互動的、必不可少的存在,我們把它叫做「入世」。

入世是一件事,當這件事不斷地相續,就成為事業。這項事業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命本然狀態,自然界的一切花草樹木,乃至於畜生牛馬,它們都懂。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羊有跪乳之恩」,就是說這些畜生對於不同生命的了解。了解的前提是為了理解,理解是我們慈悲心的一種展現——對於萬事萬物的關懷。因為我們自身的生命也需要關懷,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可以概括為所有發願的核心,就是覺悟人生和奉獻人生的根本,這是理念上的。

事相上的就是《普賢行願品》。從禮敬開始,禮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什麼要禮敬諸佛呢?第一,因為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導師;第二,禮敬諸佛可以降服我們的傲慢。傲慢是我們內在的一種煩惱,而外在的諸佛是我們一種智慧的發現。當放下了內在傲慢的煩惱時,我們的生命自然就與諸佛的生命境界形成對比。從對諸佛莊嚴生命境界的了解當中,我們馬上會升起追求生命的願,這就是覺悟。從覺悟的心裡,我們會自然而然地低下高貴的頭,就像稻子成熟了,自然就會低下頭。我們將會從傲慢、自我等種種煩惱以及堅固的妄想、執著當中覺悟、覺醒過來。醒過來,就叫覺悟人生。

點一點,禪修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星雲大師:關於素食的九個精彩問答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