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認識自己,才能幫助世界

認識自己,才能幫助世界

昨天初識一朋友問起佛教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時間也懶得解釋,翻出去年參加香港中文大學在泰國舉辦的第七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的微演說論文分享一下我對佛教和社會現實之間關係的基本認識。

2018/2 攝於東京

微演說題目: 《和平的世界與平和的心》

演說人:劉逸鴻

演說稿: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和來賓,大家好!

今天,我演說的題目是《和平的世界與平和的心》。

自古以來,和平與發展一直是人類文明關注的核心主題, 眾所周知,我們生活的地球資源非常有限,在過去的人類歷史中,每個人,每個組織,每個集團出於本能的生存需要,都想爭奪這有限的生存資源,在這原始的貪慾支使下,人類的不同個體,不同種族,不同集團之間,不斷的發生著摩擦乃至戰爭,在這樣的一個人類文明的宏觀背景下來看,如何化解人性中這原始的貪慾,如何消除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衝突,如何幫助人性和心智實現根本性的進化,從而共同來締造一個真正的人人平等,互相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應是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在當今社會所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各種黨派,各種組織,各種宗教和學說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見和方法。在此,我簡單談談我所理解的佛教關於這一問題的基本認識。

因為各種歷史原因,佛教在當今國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是模糊不清的,甚至被污名化,妖魔化,惡俗化。事實上,佛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體制內的慰籍靈魂的宗教,它更是一種倡導「啟發智慧,和平共生」的卓越的教育方法。它作為一個倡導「眾生平等,萬物共生」理念的教育方法。

作為一個經受住歷史變遷和理性考驗的東方哲學體系,作為一個弘揚客觀真理和圓融智慧的思辨性文化系統,佛教自誕生以來,就對現實生活和人類命運走向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和作用,佛教對於現實生活發生作用的方式,就是提出「緣起性空」的獨特思想,這一思想來自佛陀對萬象的如實觀察,而非根據個人理解杜撰的假設學說,這一思想後來被印度哲學家龍樹總結歸納為「中觀哲學」。

大家都知道,佛家分為藏傳,南傳,漢傳三大系統,在漢傳佛教系統里又分為八大宗,古印度哲學家龍樹菩薩被尊為「八宗之祖」。實際上,這些宗派並不是因為開宗之師各執己見而安立起來的,而是開宗祖師針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化和不同性情根器的眾生,給出的不同的改變現實生活的修持方法,而所有這些方便的方法,最後都可以歸結為兩個字:修心。

龍樹菩薩出生於佛陀去世五百年以後的南印度,其智慧在當時古印度無人可比,後入龍宮取出《華嚴經》,武則天當年組織來華印度高僧將八十卷《華嚴經》全部翻譯出來,她通讀一遍《華嚴經》後非常感慨佛法不可思議的奧妙,說了四句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印在每本佛經首頁的著名的「開經偈」。在《華嚴經》中佛陀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意即: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人心造出來的,有什麼樣的人心,就會形成什麼樣的世界。學佛,就是學怎麼樣修自己的心。佛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是很難解釋的重要概念,我們暫且可以將之理解為:

我們每個人都有巨大的創造性潛能

佛法的作用就是讓我們通過修心,轉化煩惱為覺悟,將我們的心凈化,使其回歸,使其空靈,使其趨於喜悅和平和,進而來覺悟到自心的本性及它所蘊藏的無限潛能,最終獲得自由的創造力,創造美好的生活,創造安樂的凈土,創造一個和諧圓滿的,沒有煩惱和苦難的幸福世界,正如佛陀在《維摩詰經》中所言:「隨其心凈,則國土凈。」

佛法認為一個人不能充分的認識自心的潛能,不能「明心見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人有「業障」,「業障」分為「煩惱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就是說我們都是情緒的奴隸,受到情緒煩惱的影響,甚至被情緒綁架,而情緒煩惱的出現乃是因為「所知障」---我們對外境和自己有各種不正確的看法,感受和知見,我們狹隘偏頗的知見使我們無法洞察事物的真相和自我的本質,我們根據自己所造作的習氣感受和知見,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性格和對待事物的不同認知,慢慢的形成了「法我執」和「人我執」,由此形成了個人的命運和世間的萬象。

那麼,如何從根本上破除這種錯誤的執著,開拓思維認知的邊界,開啟本有的智慧,顯現自己的佛性呢?佛陀提出的最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禪觀

佛家無量的法門,其本質都脫離不開「禪定」和「觀心」的宗旨。禪定和觀心,簡稱「禪觀」,佛家禪宗認為想要覺悟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可以通過坐禪,亦即進入自己當下的一念來達成。安靜下來,去過濾自己的思維,進入止觀之道,消除自己的習氣,顛覆自己的成見,去掉煩惱與成見的蒙蔽和染污,達到清明的覺照,從而」如實知自心」,由此明心見性,尋回自己真正的本來面目,成就自利且可利他的世界。

禪的本質並不是宗教,也不是具體的工具方法,而是一種智慧認識論,這種認識論在佛教里叫:正見。見解也是禪宗和密宗所最看重的,沒有見解,沒有定見,沒有正見,不名為禪,沒有禪,也談不上「凈」和「密」,沒有「凈」和「密」,也很難參透「禪」,所謂的凈,是自己要有一顆至誠坦直的心,所謂的密,是說在禪的參悟需要師父的口傳點化---所以自古有言: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

禪後來因為時代環境的演變,成為一種啟發自己悟性的具體化的操作方法,則旨在通過導師步步指點,而令弟子循階深入,登堂入室,明悟自心,然後「悟後起修」,激發自心本有的能量,最終引向對現實問題的根本解決,它整個過程都是通過提出一種觀照的方法來實現這個作用的,這個觀照的方法,可以有效顛覆我們根深蒂固的固化思維和錯誤成見,從而開啟我們自心本有卻被細微妄念所蒙蔽的空性智慧,世人命之曰:禪觀。

觀,正如字面所顯示,是又見的意思,就是反覆的去看,並配合心的寂止,專註的去看,由此形成了「觀」, 任何修行法門的方便,都是為了成就心的「寂止」和「勝觀」,都是為了「降服其心」,如果每個人都能降服自己的心,外在自然呈現的出來的就是和平的世界,極樂的佛土。如《心經》開篇所言,菩薩因為「觀」,而自在----發現萬物本來如是的在各自的系統內運行---如《法華經》所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也就是說,萬物皆處於各自的因果與相互的緣起關係中,因為「觀」,我們能照見這些深層的因果緣起關係,從而能開啟佛性智慧,即「行般若波羅密多」,此時,我們會「照見五蘊皆空」---即一切皆仗緣而起,自性本空,由此進一步深入做功夫,就會證得佛陀當年證悟的宇宙和生命實相,最後就能度盡由妄心所幻化出來的自他的「一切苦厄」,當下轉娑婆世界為極樂凈土,此為「立地成佛」的基本道理。幸福的生活,和平的世界,從根本上說,來自於這樣一顆顆的能觀照自我的平和的心。

當年有人問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如何改變這個世界?」她說:「回家,愛你的家人。」她的意思和佛陀所傳達的有相同之處:要想改變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改變自己,要想改變世界,必須從當下對身邊的人的慈悲開始,而要讓自己本性的慈悲心裸露出來,必須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具有觀照的能力,觀照這種行為,其本身就是佛性智慧的一種體現,也是現代人所必須的修養,更是建設幸福生活和平世界所需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方法,故而佛經中言:大悲心為本。慈悲為佛教本懷。

人的一切積極性行為,全部來自內在的觀照,來自對整體系統的相互依存關係的認知,既然是我們的心,因為無明而造作了這個煩惱叢生的世界,那麼我們的心,是否也可以使這個世界變的更好?為了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共生, 為了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和諧的世界,為了創造一個更加充實圓滿的人生,我們有必要從己做起,由心而發,打破人我是非等等兩元對立的現代西方思維模式,通過禪修,進入生命的直觀和內心的平和。

修習禪觀,擁有一顆平和的心,這不應僅僅是佛教徒獨有的個人信仰追求,亦可成為無任何宗教信仰的任何理性的現代人所可以信受奉行的自我智慧開發方法,這種禪觀靜坐法,在歷史上對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影響甚巨,無論是孔孟程朱,還是曾國藩王陽明,都是這一方法的實踐者,在人類尋找自己的心靈歸宿漸漸成為主流的21世紀,佛教思想的正確解讀和禪觀靜坐法的修持,也關係到每個個體,整個人類和我們後代的福址,如果了解日本政經文化發展的歷史和唐宋佛教禪宗文化的關係的話,就會更加明晰這一關係。

通過佛家的禪修,觀照空性的智慧,可以讓心靈停留在未來所有創造性與可能性發生之處,在這裡,我們才有可能超越一切成見和教條,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尋找承載共識的更深刻的精神力量和世界人心安定的究竟根源,只有通過重新認識社會發展的真實歷史,只有深入了解佛法的真諦,只有實證自己心性的奧秘,我們才可能在任何情境之下,都能擁有一顆平和堅毅,智慧善良的心,也只有這樣的心,才可能以「求真知,立灼見」的精神去創造一種新型文化,傳續普世價值,展現人自身存在的意義-----去應機隨緣的創造自己的生活,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讓世界互聯,讓文明互通」的現代和諧世界。

2018/2 攝於日本金澤 未來海洋圖書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四時 的精彩文章:

直心,就是道場

TAG:第四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