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懷遠美麗鄉村:文脈綿長張八郢

懷遠美麗鄉村:文脈綿長張八郢

張八郢,古名張八營,為古城鎮行政村,歷史悠久,文脈綿長。該村南濱新淝河,西臨四方湖,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明初,張姓移民在此拓荒建集,取周邊八個張姓庄郢數目,故名張八郢。

張八郢,水陸暢通,商賈雲集。抗日戰爭期間,日軍進攻張八郢,軍民同仇敵愾,這裡為埋葬日寇戰場。

張八郢村轄張八郢、老西郢、小西郢、南郢、王巷子、引河、顧家、李家等8個自然村,1200戶,3500人7000餘畝耕地。

改革開放以來,他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優化農業結構,實行小麥水稻、小麥玉米輪作,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年種植小麥6000畝,水稻2400畝,玉米3600畝,花生1000餘畝。小麥、玉米畝產400餘公斤,水稻畝產750公斤,花生畝收入2000餘元。

種養業和集市貿易為支柱產業,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他們發揮農作物秸稈和玉米充足的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業。年出售肉牛400餘頭、生豬800餘頭、鮮魚5萬公斤、鮮蛋160萬枚。農民人均年收入1.2萬元。

2016年,張八郢村被確定為安徽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一、地名掌故

張八郢由來

元末戰亂,淮河兩岸,十室九空。明初,朝廷從各地移民,充實沿淮人口。山西洪洞縣張氏家族,奉旨遷徙這裡,建村曰「張郢」,又稱「張老郢」,耕耘播種。時光如流,人口增多,張姓在周邊建起前郢、後郢、南郢等八個村莊。因離集市較遠,故在張老郢東,選高地建集。集名匯聚周邊八個張姓村莊數目,名曰「張八郢」。

張八郢集,為懷遠淝北大集。過去十天四逢集,即農曆「三、五、八、十」。今改為十天五逢集,即農曆「一、三、五、七、九」。集北的九龍灣,為懷遠風景名勝,有神龍戲水傳說。

張八郢集北有泰山廟,集南有東嶽廟。農曆三月十五、三月十八分別為泰山廟會、東嶽廟會。

九龍灣

張八郢古集北的清溝河畔,有條蜿蜒曲折,碧水長流,彎了九道彎的小溪,名曰「九龍灣」,又稱「九龍溪」。

這裡溪水清澈,魚躍蝦騰,群鳥歡唱,鶯歌燕舞。相傳,這裡原先並無溪流,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在此盤窯燒磚。窯洞火光衝天,濃煙滾滾,驚醒醒了地下沉睡千年的神龍。

虎行風,龍行雨。

神龍受煙火驚嚇,在土中翻轉騰挪,藉助狂風暴雨,拱出九道彎的溪流,這溪流即「九龍灣」。

瓦房說辭

瓦房,坐落小西郢東南3里許。清朝,張八郢張氏兩兄弟,來這裡蓋瓦房,建新村,村名曰「瓦房」。

瓦房開建,身背漁簍的乞丐,用討飯棍敲著磚瓦吟唱:「磚瓦木料莫建房,省下銀錢買耕畜,保尓子孫黃金屋……」張姓子弟,聽了心中生氣,呼啦圍了上來,要打乞丐。乞丐的漁簍,瞬間化作飛魚,載著乞丐騰空而去。張姓子弟,大驚失色,紛紛下跪:「蓋瓦屋,誇富貴,吾等有罪!吾等有罪!」隨即將磚瓦木料變賣換錢,購買耕畜農具。數百年來,瓦房村空有其名,

改革開放,「茅草屋」變成「大瓦房」。「大瓦房」變成「小洋樓」。瓦房從此名副其實。

二、抗戰故事

張八郢阻擊戰

1938年2月,蚌埠、懷遠相繼淪陷。為遏制日軍進攻,中國軍隊在淮河北岸,痛擊日軍之後,撤退到淝河北岸布防。其中,我軍王營在古城鎮張八郢搶修禦敵工事。

王營原為張學良的東北軍,軍中有中共秘密黨組織,基層有不少共產黨員。「西安事變」後,受中共中央「槍口對外,一致抗日」的影響,東北軍抗戰熱情高漲,加之張八郢抗日武裝紅槍會鼎力相助,王營將士依託工事,把張八郢作為埋葬日軍的墳墓。是年4月,雙方在張八郢激戰,王營雖然傷亡過半,日軍亦棄屍累累。張八郢阻擊戰,是抗戰初期懷遠縣境較大的戰役。

張八郢紅槍會

1938年2月,蚌埠、懷遠淪陷。4月,日軍渡過淮河、渦河向北進攻。張八郢紅槍會,響應中國共產黨全民抗戰的號召,組織200多名手持大刀長矛的紅槍會員,配合駐地東北軍阻擊日軍北進。

紅槍會員們帶頭獻出家中的樹木門板,幫助駐軍加固工事。日軍向張八郢進攻,紅槍會幫助守軍搶運彈藥,抬運和救治傷員。軍民團結,眾志成城,狠狠打擊了日本強盜。

海子溝戰壕

海子溝戰壕,為抗日戰爭期間,東北軍王營將士,與張八郢老百姓共同修築的禦敵工事。

戰壕起點張八郢村南大圓塘,終點分別為瓦房小河沿和張八郢村北老橋口。戰壕分東西南北三道,扼控懷遠至火神廟、固鎮的交通線。因為部分地段依託海子溝水渠開挖,故名海子溝戰壕。

1938年農曆三月十五,是張八郢古廟會。日軍飛機偷襲轟炸張八營,守軍依託海子溝戰壕,狠狠打擊敵人。時值穀雨,陰雨連綿,日軍皮靴灌滿泥漿,行動緩慢。守軍抓住戰機,瞄準射擊。此戰日軍死傷甚多,守軍和增援部隊,也傷亡過半。張八營阻擊戰結束,敵我雙方均未打掃戰場。守軍王營將士繳獲的日軍「三八大蓋」等武器,在村裡堆滿三間房屋。今海子溝戰壕遺址,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東西大圓塘

東西大圓塘,坐落在小西郢庄南,深2到3米,面積各3畝有餘,為老百姓開園澆菜的水塘。

1938年4月,東北軍王營將士在此阻擊日軍北進。敵我雙方在張八郢鏖戰。此戰,王營及增援部隊傷亡過半,日軍棄屍累累。海子溝戰壕,到處可以看到日軍的屍體。

張八郢阻擊戰結束,這兩口大圓塘,堆滿了日軍屍體。

蘆盪擊斃鬼子兵

1938年夏,日軍從懷遠向北開進,途經張八郢村時,一名日軍患病。日軍強迫村民張士景、韋德全、張振香、張老孩四人,用軟床抬著這名日軍,跟隨日軍大隊前進。

盛夏酷暑,赤日炎炎,擔架與日軍大隊,漸漸拉開距離。日軍大隊走遠後,領頭抬擔架的張士景、韋德全,向後面兩人使個眼色,擔架轉彎朝小河灣蘆葦盪抬去。

蘆葦盪無邊無岸,鬼子察覺不好,伸手就去摸槍殺人。說時遲那時快,張士景大大喝:「打!」鬼子短槍未摸到手,扁擔「噼里啪啦」狠狠砸到鬼子腦袋上。這名窮凶極惡的小鬼子,被擊斃在蘆葦盪里。

劉玉富斧劈鬼子

1938年麥收前夕,膽大妄為日軍,經常流竄到古城張八郢附近,燒殺搶掠,干盡壞事。紅槍會員劉玉富,看在眼裡,恨在心頭。某日,一名狗膽包天的鬼子,到村裡找花姑娘,被劉玉富發現。劉玉富潛伏麥田,設計誘敵。鬼子見前面有「花姑娘」,扔下自行車,窮追不捨。鬼子追到麥田,正要抓花姑娘,劉玉富飛身躍起,揚起利斧,「唰」劈向鬼子。就聽「咔嚓」,鬼子腦袋開花,一命歸西。從此,小鬼子再也不敢到張八郢騷擾啦!

三、民俗文化

張八郢古會

張八郢古廟會源於泰山廟和東嶽廟。

泰山廟坐落張八郢街北。會期農曆三月十四至十六。十五為正會。

東嶽廟坐落張八郢街南。會期農曆三月十七至十九。十八為正會。

張八郢兩個廟會相連,會期加起來六天。內容有觀燈看戲、會親訪友、物資交流、消遣娛樂、焚香禮佛等。會期人山人海,方圓幾十里的都來趕會。抗日戰爭和十年動亂期間,廟會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廟會重新興起。泗州戲演員李寶琴等來張八郢廟會登台獻藝,前來看戲者達3萬餘人。

四、傳奇人物

燕子「李三」

說起民國年燕子李三,張八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李三,姓張名振三,幼年病入膏肓,命在旦夕。拉駱駝的李某,路過張家,望聞問切過後,對醫好振三頑疾,成竹在胸。振三父母許願,若其能醫好該病,就讓孩子隨其姓李。李某妙手回春,振三沉痾痊癒。振三改名李三,拜李某為義父。

李某見張家忠厚可信,李三聰明好學,隨授其「飛跳」輕功。李三將李某傳授的輕功,與花鼓燈演技融會貫通,成為「鼓架子」的名角。

沙溝藝名「狗套子」的侯某,腿上功夫爐火純青,是出名的「蘭花子」。見人誇讚李三,撂下話語:「他演鼓架子,我演蘭花子,我狗套子三腿打不倒李三,從此甘拜下風!」兩人約定時日,在張八郢比武過招。鼓響三通,兩人登台,跳起了「小花場」。狗套子跳著跳著,閃電般地給李三來個掃堂腿。李三見招拆招,就地使出「蛤蟆跳」,狗套子掃堂腿落空。狗套子「唰」,第二腿快如閃電,又掃蕩過來。李三眼明手快,來個燕子戲水軟堂躲,輕輕破解過去。兩招未降服李三,狗套子運足力氣,第三腿力掃華山,志在必贏。李三見狗套子鐵腿掃蕩過來,如燕子展翅,「嗖」朝上飛躥,再輕輕朝下一落,故意兩手著地,來個蠍子倒爬牆,旋風般地繞著演「蘭花」的狗套子,連轉三個圈。「好,妙!燕子展翅。」全場歡聲雷動。燕子「李三」從此名聞遐邇。

「邪子王」說書

斜子王,姓張名振傑,民國年張八郢人,聽大鼓書逃學曠課,常受父母訓斥。小小年紀,書未念成,說大鼓書卻很有名氣。他上午聽過的大鼓書,晚上即可登台演唱。鄉親們都說他走火入魔中了邪,送其雅號「邪子王」。

當年,說書藝人婁小說、白小五,常來張八郢唱大鼓。張振傑天天圍著鼓場子轉,和藝人切磋演唱技藝。父母不許他買大鼓,他拿鍋蓋當大鼓,走著敲著唱著。說大鼓書的藝人,見他聰明伶俐,無不悉心傳技。當師父的大鼓場說書唱累了,就讓他替補演唱。

張振傑唱大鼓書,聲情並茂,扣人心弦。師父們誇他青出於藍勝於藍。他成名後,周邊集市逢會,都請他去說書。他說唱的大鼓書有《三國演義》《岳飛傳》《隋唐演義》《楊家將》等幾十部。當年,提起「邪子王」的大鼓書,沿淝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老佩子「問事」

老佩子,姓張名德佩,清末民初張八郢人。此人古道熱腸,擅調糾紛,為張八郢公認「問事的」。大到生意糾紛、打架鬥毆,小到「馬吃稻,雞叨麥」,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矛盾即可化解。由於輩分長,名字中有「佩」字,人們都呼他「老佩子」。

民國年間,「問事的」的不同於鄉保長,無官職俸祿,為義務「矛調」員。調解矛盾糾紛,要耗費大量精力,有時還要倒貼酒菜。問事的多由富戶賢達擔任。張德佩家薄地幾畝,生活並不富裕,但他德高望重,心底無私,能問好事。古城、包集、

陳集、蘇集、新集等集市發生糾紛,也常請他參與調解。

選自李煥儉《張八郢採訪手記》

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懷遠生活圈 的精彩文章:

過了臘八就是年,懷遠這些年俗,你必須知道!
安徽第一古秤:清代大秤現身懷遠,你肯定沒見過!

TAG:懷遠生活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