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雖然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總同時被提及,但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卻如涇渭分明的兩條河流。雖殊途同歸,有廣大的應用前景,但卻是不折不扣的兩個領域。

虛擬現實以通過人為拍攝或電腦CG合成的畫面把人與真是物理環境隔離開,提供百分百的虛擬世界體驗。增強現實則不然。增強現實旨在通過智能頭顯或眼鏡在物理環境上通過虛擬畫面為用戶疊加信息,如觀看工業維修流程、瀏覽天氣等等。這兩項新興技術很難區分孰優孰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在當下或不遠的未來能在娛樂、教育、醫療等領域改變人們的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對於用戶來說,想要體驗兩種不同的技術,需要購買不同設備。科技的發展一往無前,創意碰撞的火花催生著別具特色的產品和理念。既然VR與AR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那麼有沒有可能一種產品橫跨兩個領域,既能實現VR的功能,又能產生AR的作用?

87君還真從以往的新聞和近期的報道中看到了幾款能夠稱得上「跨界」的產品,但看過這些產品概念或體驗後,我不禁產生了一個問題: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的產品,真的是好主意嗎?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2016年一款名為Okularion的頭顯在國外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線,號稱全球首款無線混合現實頭顯(The First Wireless Mixed Reality Headset)。這裡的混合現實不是指微軟MR混合現實,是指一機能實現VR、AR頭顯雙重作用。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外觀看上去頗有微軟MR的外觀特性,尤其是顯眼的兩枚攝像頭。當設備當做VR產品使用時,便是一台VR一體機。想體驗AR內容時,頭顯屏幕直接顯示頭顯攝像頭拍攝的物理環境與內容提供的虛擬信息的結合畫面,進而能夠完成AR的用途。

這款產品在概念上讓人眼前一亮,但團隊技術薄弱,光學領域落也是不爭的時事,在kickstarter眾籌網站上,最終這款產品沒能完成眾籌目標,胎死腹中。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另外,2017年初,一款名為IMMY的產品同樣以同時支持VR和AR的概念闖入了我們的視線。與Okularion不同的是,這款產品的幕後團隊要更有背景。據悉,IMMY總部位於密歇根,團隊以前一直是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幕後團隊,有很強的光學技術積累。

從產品外形看上,與Magic Leap類似,形式一副防風鏡,IMMY NEO使用直接視網膜投影技術,利用OLED投影機反射光的鏡像,將畫面直接投射進用戶的眼睛。不過該產品還是工程機樣品,該團隊目前也沒有對產品量產銷售的計劃。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無獨有偶,CES 2018中,中國VR廠商蟻視展出的Mix原型機同樣考科一實現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越來越多VR/AR兩用產品出現,我們方便快捷的在一款產品中體驗到兩個領域的不同特性,似乎為我們的生活工作帶來了更大的便利,節約了更多的成本,這種兩用產品的出現真的能夠讓我們暢快的體驗到兩種截然不同技術所帶來的體驗?

首先,AR與VR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顯示的畫面帶有真實的物理環境信息,而後者完全是虛擬的。文章提到的第一款VR、AR兩用一體機主要部件與外觀與VR一體機十分相似,主要作為VR使用。通過介紹我們了解到這款產品被用於AR時,使用機體前部的兩枚感應攝像頭對物理環境進行掃描後顯示到頭顯中的屏幕之中。這種做法在VR、AR尚不成熟的2016年來說的確是個好創意,節省了用戶購買設備的成品,但同樣帶來了諸多的弊端。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通過攝像頭拍攝的物理環境畫面沒有景深信息,已經熟悉眼球所帶來3D體驗的大腦在接觸到平面2D畫面時,會產生景深差。輕則頭暈眼花,甚至跌到也不是沒有可能。另外,眼球作為自然界解析度最高、功能最齊全的攝像機,所看到的畫面絕對屬於「真·高清畫面」,搭配上我們身體自帶的「注視點渲染」功能,能夠清晰自然的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焦點。

攝像頭方案則不同,首先,拍攝的視頻需要實時顯示在屏幕之中,這本身便佔據了一部分運算性能,還會產生延遲。在保證延遲的情況下,畫面清晰度又必然有所犧牲。對於已經習慣「真·高清」的人來說,這種犧牲絕對不能接受。另外,由於相機拍攝的2D畫面焦點固定,人體同樣不適應,再加上在這種畫質的物理環境上添加虛擬畫面,這種體驗想想便讓人不寒而慄。

綜上所以,通過攝像頭實現AR/VR一體的功能,可能性不高。即使勉強達到VR/AR自由切換,其體驗也與AR/VR單一產品相距甚遠。

AR、VR自由切換,一機兩用實現跨界,真的是個好主意?

除了攝像頭方案,還有IMMY與蟻視Mix中的光學方案。雖然這裡將IMMY與蟻視Mix同時提起,兩者都是由透鏡與顯示模組構成。但兩款產品的光學方案卻是不同的。前者使用了視網膜投影技術,採用OLED顯示屏作為投射光源,使用多組鏡面令光經多次反射進入用戶眼睛,在體驗AR功能時,透鏡可以直接顯示真實環境,OLED投射光源投射虛擬畫面,實現AR功能。體驗VR遊戲時,透鏡遮光,提供封閉環境,進而體驗VR功能。

與IMMY類似,但蟻視Mix的光學方案要更先進一些。不同於行業現存的「視頻透視VST」和「光學透視OST」,蟻視自研的「時分透視TDST」技術可以將真實和虛擬環境的光線通過光學調製器快速切換融合在一起。遮蓋真實環境信息便是一款VR頭顯,真實與虛擬共存調製便是AR頭顯。

雖然從原理與概念上蟻視Mix的產品確實解決了諸如景深信息、解析度等問題,但由於87君並未體驗過真機,只能在這裡做一些推測。但不能否認的是VR/AR一體,兩者自由切換的概念值得肯定。87君也相信隨著行業的整體進步,在未來,我們的智能穿戴頭顯將不再以VR/AR/MR區分,而是統稱為穿戴式頭顯。

87870原創文章,轉載須註明來源及鏈接,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7870虛擬現實 的精彩文章:

蟻視覃政:光場技術可促進AR/VR產業爆髮式增長
韓國SK電訊社將在MWC 2018演示VR、無人駕駛與AI技術

TAG:87870虛擬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