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陝西新規:個體診所設置不再受規劃布局限制優化審批服務

陝西新規:個體診所設置不再受規劃布局限制優化審批服務

診所,又名診療所、醫療所、衛生所、醫療室。第四十條醫療機構的名稱由識別名稱和通用名稱依次組成。醫療機構的通用名稱為:醫院、中心衛生院、衛生院、療養院、婦幼保健院、門診部、診所、衛生所、衛生站、衛生室、醫務室、衛生保健所、急救中心、急救站、臨床檢驗中心、防治院、防治所、防治站、護理院、護理站、中心以及衛生部規定或者認可的其他名稱。醫療機構可以下列名稱作為識別名稱:地名、單位名稱、個人姓名、醫學學科名稱、醫學專業和專科名稱、診療科目名稱和核准機關批准使用的名稱。

陝西省政府日前出台《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實施方案》,爭取到2020年,社會力量辦醫能力明顯增強,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均達到總量的25%,逐步形成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新格局。

鼓勵社會辦全科診所提供個性化簽約服務

放寬市場准入,優化審批服務。為社會辦醫預留規劃空間,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對社會辦醫療機構設備配置條件適度放寬,按照非公立醫療機構設備配備不低於20%的比例預留規劃空間。制訂出台我省社會辦醫療機構執業登記前跨部門全流程綜合審批指引細則,並向社會公布。積極推進一站受理、窗口服務、並聯審批、網上審批等。

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運營高水平全科診所。鼓勵社會辦全科診所提供個性化簽約服務。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在轉診、收付費、考核激勵等方面與政府辦醫療機構提供的簽約服務享有同等待遇。

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所有二級公立醫院和政府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部參與醫聯體,西安市、寶雞市、延安市要組建2-3個緊密型醫聯體。

鼓勵我省有實力的社會辦中醫診所和門診部(中醫館、國醫堂)等機構連鎖經營,打造陝西品牌。積極發展個性化就醫服務。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創新就醫流程,營造舒適溫馨的就醫環境,為患者提供遠程會診、導醫陪護、家庭病房等個性化服務。

吸引境外投資者通過合資合作方式來陝舉辦高水平醫療機構,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技術、管理和模式。

鼓勵醫師利用業餘時間、退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

方案要求,加強人力資源保障。全面實行醫師執業區域註冊,建立醫師電子註冊制度。促進醫師有序流動和多點執業,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員聘用、職務晉陞、選拔任用等機制。鼓勵公立醫院建立完善醫務人員全職、兼職制度。醫師可以按規定申請設置醫療機構,鼓勵醫師到基層開辦診所。鼓勵醫師利用業餘時間、退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

健全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體系,對社會辦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的評審評價實行同等標準。鼓勵行業協會等制訂推廣服務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推行服務承諾和服務公約制度。

對嚴重違規失信者依法採取懲戒措施。定期公開違法違規行為查處情況,並向社會公示相關行政許可、「黑名單」等信息。對進入「黑名單」的機構和人員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省政府要求各地逐項檢查整改,切實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針對社會辦醫「痛點」、難點問題,主動作為,不斷豐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對工作開展不力、進度滯後的及時督促整改。

華商記者 李琳

「我國5億人有家庭醫生」,數據是怎麼來的?

化解中國家庭醫生制度面臨的問題,必須先破除盲目追求數字增長率。(視覺中國/圖)

一則我國有5億家庭醫生的新聞掀起社會輿論熱議。國家衛計委回應:5億的簽約數字沒有問題,但「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

然而,這一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硬性指標的層層分解下壓,給基層醫療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代簽約」「只簽約不服務」成了常態,「小病在社區,大病跑三甲」的美好願景屢遭困境。

家庭醫生火了。火的不是這份職業,而是與之相關的一組數據。

12月18日,新華社刊發消息稱「我國超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截至2017年11月底,家庭醫生的人群覆蓋率超過35%,重點人群覆蓋率超過65%。

這一消息讓許多看病只知道往大醫院跑的網友大吃一驚——那麼多人擁有家庭醫生了?我又拖了國家後腿嗎?隨後的兩天時間,網路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議論。

12月20日,國家衛計委通過官方微信「健康中國」回應:5億的簽約數字沒有問題。數據是自2017年5月起,各地通過國家專門的信息系統報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進展數據,以縣(市、區)為單位進行填報,省級進行匯總,報送到國家衛生計生委的。

衛計委在回應中特彆強調,「家庭醫生不是私人醫生。」中國的家庭醫生主要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註冊全科醫生(含助理全科醫生和中醫類別全科醫生),以及具備能力的鄉鎮衛生院醫師和鄉村醫生等。

家庭醫生簽約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看病到三甲」,既不利於均衡醫療資源,也不利於控制醫療費用。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國家希望轉變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實現分級診療。

然而,這一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硬性指標的層層分解下壓,給基層醫療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代簽約」「只簽約不服務」成了常態,「小病在社區,大病跑三甲」的美好願景遭遇困境。


衛計委發布的數據顯示,從今年9月-12月,有關家庭醫生的數據一下子從3.2億到4.3億,再漲到如今的5億。數字漲幅之迅速,也引起的網友的吐槽。

陝西省山陽縣衛計局副局長徐毓才揣測:網友更多是年輕人,他們不是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重點人群,可能大部分都沒有簽約。

但他亦表示,5億的數據也許是真實的,但上報的數據未必真實,「不排除為了完成任務,基層造了假資料,上報了假數據。」

2017年末,正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2016年6月,國務院醫改辦、國家衛生計生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意見》規定,到2017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屬於「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要達到60%以上。對於貧困人口,更是要爭取全覆蓋。

「越是落後偏遠地區,人口流動率越高,想要完成貧困人口100%的簽約率,太難了。」徐毓才感嘆。

但不完成不行。徐毓才透露,簽約率不達標,一是通不過上級考核,「還可能被約談,補助資金也會縮水。」

任務層層分解下壓甚至加碼,最終壓在了基層醫療工作者身上。一位家庭醫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科只有10人,卻要覆蓋11萬居民。「相當於一個家庭醫生要負責一萬多人。」

操作也相當複雜——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隨訪、錄入居民體檢信息。遇上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人群,還需不斷隨訪、錄入。

簽約率的重壓之下,造假很難避免。11月30日,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衛計委官網公布,在范橋鎮萬前村進行的家庭醫生簽約隨機抽查過程中發現,七戶貧困戶中,有兩戶不認識簽約醫生,貧困戶家中看不到簽約協議。

處罰的結果是,萬前村衛生室的主要負責人被暫停執業三個月,並扣除萬前村2017年農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30%的補助經費。

2017年,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標準為人均50元,為城鄉居民提供12類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其中也包括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各地劃撥標準不同。

這筆資金,也成了一些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眼中的「香餑餑」。社科院經濟所公共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賀濱透露,只要能夠證明簽約,財政就劃撥資金,「哪怕不提供任何服務。」於是,造假資料騙取財政補助的現象出現了。


「作為主管局,對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好表示深深的歉意。」2017年11月,電視問政節目「公述民評」第三場「健康城市怎麼建」現場,杭州市衛計委主任滕建榮向在座所有民評代表致歉。

這場節目曝光了杭州家庭醫生「一人簽約近千名社區住戶,簽完之後再無聯繫」等現狀。而這正是家庭醫生簽約中最為常見問題。

國家衛計委也在回應中承認,「簽約服務質量不高」,一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居民提供的簽約服務針對性不強,以居民健康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簽約服務不足,居民獲得感不強。

對此,廣東省衛計委原副主任廖新波認為,家庭醫生簽約需要的不是「應景的指標完成」,而是服務約定。否則,「就算100%簽約了,有意義嗎?」

目前,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強調「社區首診」制度——普通門診就醫須到選定的社區醫院首診,再轉到醫保定點醫院,否則醫保費無法報銷。

分級診療的初衷是通過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但基層卻出現了「接不住」的窘境。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藥品品種有限,患者在「大醫院」看過病後,想要再次配藥,基層醫療機構卻無法供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配藥和慢性病諮詢為主,「要是沒藥,我去社區幹嗎呢?」賀濱說。

家庭醫生構成複雜,服務質量也是問題。「說是慢病管理,基層有時根本管不了。」賀濱感嘆,特別是村醫,很多無法提供相對標準的服務。他舉例,當老年人出現血壓波動,一些家庭醫生根本無法判斷原因,以致於不敢給患者調葯。


一提到「家庭醫生」,大多數人的概念是上門診病的醫生。但在中國,家庭醫生一般不上門服務。

按照中國版的家庭醫生制度,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病種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才是主要服務。簽約後,家庭醫生提供包括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健康諮詢、疾病診療、就醫路徑指導和轉診預約等服務。

但這樣的要求對基層醫生來說,卻被看做是「額外任務」。

河南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社區醫生說:「我所理解的全科醫生,是將大量時間用於對服務對象的健康管理,而不是去治病,所以我擔心做全科醫生會影響自己的收入,也不認同全科醫療服務模式」。還有醫學生表示,上課聽老師講全科醫學,感覺太難了,面太寬,什麼都得學,不如學某一專科,壓力小一些。如果畢業後參加規範化培訓,我寧願選擇專科,而不是全科。

家庭醫生,也叫全科醫生,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在發達國家,這一制度已經發展的非常成熟,推廣家庭醫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英國,如果你搬到一個新地方,首先要做兩件事情:一是去銀行開個賬戶,二是在當地給自己找個家庭醫生;英國國民醫療保健服務基本原則是:全民享有、免費醫療、按需服務。

英國是全世界實行「家庭醫生」(General Practioner ,簡稱GP )制度最嚴格的國家之一。每位英國居民必須簽約一名GP,所有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必須首先向GP提出。只有當GP認為必要,才會簽發轉診單,將疑難雜症患者轉診給專科醫院進一步診治。患者後續的康復、隨訪又會被轉回GP手中。

「不同於中國,在英國的醫療體系中,家庭醫生不僅是把門人,還相當於指路人。」國家衛計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家庭醫生扮演著「first contact」(第一接觸)的角色,帶領患者進入專業的醫療體系。若缺少這一環節,患者會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亂投醫,影響診療效果。

在英國,高水平的醫學教育體系、規範的畢業後職業培訓,使得家庭醫生具備相當高的整體素質。想要成為一名家庭醫生,醫學生在五年的醫學教育畢業後,還必須參加為期兩年的Foundation(基礎培訓),獲得醫師的職業資質。之後,家庭醫生需要參加為期三年的全科醫師培訓,經過考核獲得資質,才具備獨立開業行醫的資格。

「短期之內,國內的家庭醫生很難提高技術水平,不妨先加強與居民的溝通、建立信任感。」在前述國家衛計委衛生髮展研究中心人士看來,社區健康服務不僅包含疾病的專業治療,也應該提供人文關懷、政策介紹等社會支持性工作。「也許技術不行,但居民知道你不會亂開藥、能及時轉診。」

香港人平均壽命世界第一、趕超日本,揭秘其背後的原因

說到「長壽」,大家很容易先想到的都是日本,認為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壽命最長的。

但是根據 2015 年的統計數據,全球人均預期壽命最長的國家(或地區),其實是中國香港。

2015 年香港人均預期壽命 83.74 歲,其中男性 80.91 歲,女性 86.58 歲,無論男女都名列世界第一。

2015 年人均預期壽命前十的國家(或地區)

圖片來源: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

中國內地人均預期壽命 75.43 歲,名列第 71。

和你設想中的有多大不同?

在大家眼裡,香港明明是個生活節奏非常快、工作壓力非常大的地方,論居住環境條件也不如內地的許多城市。

那為什麼偏偏是香港人平均預期壽命這麼長?

這裡先解釋一下「人均預期壽命」,它和人的實際壽命不同,是以當前死亡率為基礎作計算,估計出來從出生開始如果不發生意外可以活到的年齡。

回到香港人均壽命的問題上,首先……

我們都知道,香港的經濟高度發達。

2015 年香港的人均 GDP 已經 42000 美元,位居世界第 14,亞洲第 3,而前兩名是中國澳門和新加坡。

據人口學家薩繆爾 · 普勒斯頓在 1975 年發表的研究:

經濟收入和人均壽命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係,生活在富裕國家(或地區)的人們比相對貧窮地區的人們活得更長久。

說得簡單粗暴一些(有些殘酷)就是……

越是有錢

活得越長

數據顯示,越是貧困地區,受到犯罪、酗酒、傳染病的威脅通常就越大,醫療條件也越簡陋,人均壽命通常連本國的平均水平都難以達到。

改善公共衛生環境、建立完善的疾病防控體系、培養優秀的醫護人員、常年對普通民眾進行健康科普教育,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

而對於一些低收入國家(或地區),往往經濟的輕度改善,可能就可以讓他們的人均壽命得到大幅提高。

由此可見,在地攤文學和養生公眾號里經常出現的某些偏遠山區的「長壽老人村」,基本上都是扯淡的。

另外,其實也並不是所有富裕國家的人民都活得長。

比如,有一個國家就很例外,人均 GDP 非常高,預期壽命卻排在 30 名開外。

對,它就是美國。

美國有全世界最頂尖的醫學研究,最新的藥物往往都會在美國第一時間上市,政府每年對醫學的財政投入也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

然而 2015 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是 79.3 歲,排在全球第 31 名,和古巴、哥斯大黎加不相上下。

這大概是因為,除了經濟因素,另一個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的重要因素……

對於發達國家或地區來說,人均預期壽命受到戰爭、烈性傳染病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小了。

無論是控制體重還是禁煙,或是合理運動、低鹽健康飲食等,從政府層面出台多項公共舉措,都是為了提高廣大民眾的健康狀況。

肥胖,就是美國人最大的健康威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和一些骨關節病等都與肥胖密切相關,而這些慢性病會顯著影響生活質量,降低人均預期壽命。

整體上,多數香港人,體型相對偏瘦。

這受到飲食結構和人種因素影響,整個東亞地區的人民都相對較瘦。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

「美食之都」很危險

GIF

香港的飲食從源頭來說屬於粵菜,而香港人的肉類消耗量巨大,位居世界前列,再加上受英美飲食文化的影響也很大。

高熱量飲食,正在讓香港的肥胖問題變得日益嚴峻。目前,衛生和教育部分都在積極制定措施,竭力控制肥胖問題。

香港人的健身運動意識是比較高的。

此外,控煙也是控制慢性病的一項重要舉措。

根據權威期刊 BMJ(英國醫學雜誌)長達 60 年的追蹤研究顯示,一生吸煙的人比一生中從不吸煙的人平均壽命減少 10 年。

香港一直是控煙做得最好的地區之一。

自從 2007 年 1 月實施全面禁煙條例,香港成為繼新加坡之後,第二個禁止民眾在絕大部分公共場所吸煙的亞洲國家(地區)。在香港的公共場所吸煙,會被直接罰款 5000 港幣。

電影中反映香港民眾在「吸煙區」的畫面

良好生活習慣對於個人的健康影響、可能的壽命影響是很大的。

但妄圖通過某個地區的某些人具體吃的什麼、喝的什麼就掌握「長壽之道」,正如前面所說的,是挺扯淡的。

對於某個地區的整體健康水平來說,一定還少不了的就是第 3 方面……

所有人都既想看病看得好,又想花錢花得少,對不對?

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這往往是一個悖論,而香港卻能在兩者之間尋求到一個最佳平衡。

藉助於香港強大的經濟優勢,香港擁有世界領先的公共醫療體系。

香港的醫療系統分為兩部分,一是公營部分,包括政府公立醫院和診所,二是私營部分,像私立醫院和醫生開的私人診所等。

公立醫院,由香港醫管局統一管理,非常廉價,低廉的收費基本保證普通民眾的看病需求,但是預約時間很長。

私立醫院,預約速度非常快,甚至可以當天就見到醫生,也能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只是費用通常比公立醫院高很多。

香港公私結合的醫院系統,既保證每一個香港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又使得高收入人群有權利選擇更好的服務。

其實放眼全球,肩負廣大普通民眾醫療重任的並非靠少數幾家頂級醫院,而是看基層醫院和公立醫院可否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保證公立醫院高效廉價的背後,是香港政府每年巨大的財政投入。

香港 2015 / 2016 財年預算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根據香港 2015 / 2016 財年預算,全年政府開支 4408 億港幣,其中醫療衛生投入 706 億港幣,佔比高達 16%,相當於內地一個地級市一年的 GDP 總額。

另外香港基本法以及香港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也使得國際上最先進的疫苗、藥物和醫療設備可以第一時間進入香港。

香港的醫療制度、衛生政策和生活習慣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可能終有一天「長命百歲」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關注拔蘿蔔people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度一刻 的精彩文章:

TAG:深度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