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水滸 六十七 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無法抵擋梁山軍的原因
自招安以後,宋江帶著梁山泊大軍南征北戰,相繼與遼國、田虎、王慶、方臘所部作戰,均取得了勝利,可以說是所向披靡。這些勢力沒有強軍名將么?沒有奇人異士兵?他們的軍力比梁山軍又弱了很多麼?其實不然。熟讀《水滸傳》的讀者都知道,這些勢力在將領、軍隊、奇人異士方面不比梁山方面差,甚至有的方面都強於梁山。可是這些勢力在面對梁山軍隊的攻擊的時候,卻不能抵擋,被打得灰頭土臉,損兵折將。這是什麼原因呢?
宋江
從硬實力上面講,這四大勢力和梁山軍是各有優劣,分不出勝負。然而在軟實力方面,具體作戰的方略方面,卻相差很多。此處拋開作者的因素,從小說劇情來分析,我們都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示。比如行軍策略、駐地布防、領地建設等等,都可以作為分析的要點。這其中四大實力在作戰攻略方面的缺陷最為明顯,也是面對梁山軍不能取勝的最致命的原因。
面對宋江帶兵進攻,四大勢力都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分散布防,把守關隘的策略。這個策略本身並沒有錯,可是單憑這種粗陋的戰略戰術就想拿下宋江帶領的梁山軍隊顯然是很傻很天真的事情。本來雙方軍隊的實力就是相當的,分散布防後無疑將能夠出動的戰鬥力做出了很大的削弱。再加上調兵遣將上採取添油戰術,面對集中成一路或兩路大軍攻擊的梁山軍,自然是不能抵擋的。四大勢力的高層都指望著關隘和地形的優勢能夠阻擋梁山的進攻,卻忽略了「地是死的人是活的」這一作戰基本原則。以死地而擋活人,真是天真得可笑。
盧俊義
面對梁山集中兵力進攻的時候,四大勢力採取了添油戰術。宋江或盧俊義攻哪裡,他們就往哪裡增兵,而且往往援兵行動遲緩,完全無法達到添油的目的。在整個戰略的大方向上,他們完全被牽著鼻子走,被動的應對梁山軍隊的進攻,致使所有的軍隊和將領白白的損耗在奔波救火之中,無法與集中力量的梁山大軍抗衡。這種作戰的應對方式,看起來相當的幼稚和可笑,很有些初級即時戰略遊戲的感覺。可以說這個問題即是勢力高層對戰事的認識不足,也是四大勢力整個大戰略方向上根本錯誤的結果。
對戰事的認識不足和戰略方向上的錯誤直接導致了各個關隘和城池的守將在應對梁山大軍時候的死板和盲目。實際上雖然他們的勢力實力不下於梁山泊,可是每一場局部戰爭實際上都是梁山泊在以眾凌寡。這完全是不均衡的勢力分布。拋開地形上的優劣因素不談,在局部戰役的實力對比上都是梁山軍佔有絕對優勢的。在這種懸殊的敵我雙方實力對比下,各個關隘和城池的守將居然選擇了盲目的出城單挑、劫營、運糧等可笑的操作,讓宋江吳用等人抓住戰機,一舉擊破城池的防守。難道這些守將都沒看過兵書,不知道什麼叫堅壁清野么?
吳用
除了戰略和戰術上的失誤以外,四大勢力的各方將領對梁山軍也不夠重視,很多基本的功課做得不到位。如果說田虎、王慶、方臘是農民起義的勢力,不是正規軍隊出身,不會打正規的仗,還情有可原。就連遼國的軍隊都犯下非常荒謬的軍事錯誤,只能說是被作者給寫死的。比如在戰前的戰術偵察上,我就沒看見這些勢力的那個關隘和城池做過這樣的基本功課。反而是梁山軍經常在進攻受阻的時候搞搞戰術偵察,想從別的地方進行突破,從而出奇制勝。戰術偵察是軍隊最基礎的科目,也是每次戰役必須做的功課。連這種基礎功課都沒做,怎麼可能贏得戰爭。
除此之外,四大勢力對間諜的防備也是完全沒有。在《孫子兵法》中對於間諜是有單獨一篇進行講述的,稱作用間。可見春秋時候的古人對間諜和情報工作的重要性就有了充分的認識。而在四大勢力中卻沒有人提出對間諜進行防備,使得宋江派出的如張清、柴進、安道全、燕青等人能夠輕鬆的混入己方軍隊中展開行動。這相當於將己方的所有秘密完全的拱手讓人。四大勢力中的田虎和方臘就是在這方面吃了大虧,最終被敵人活捉。而被梁山軍混進糧隊或糧船而潛入關隘和城池中內外夾攻的戰例更是數不勝數。
柴進
從軍隊的素質這方面來看,包括梁山軍在內的參戰五方都可以稱得上是標準的烏合之眾,經常被疑兵之計打敗,讓人哭笑不得。最典型的就是昱嶺關一戰,時遷從小路潛入關中,四處放火放炮居然把守關將領和軍隊嚇跑了,真是可笑之極。這種素質的軍隊出現在方臘這種農民起義的勢力中並不稀奇,畢竟這些軍隊沒有受過正規訓練,談不上作戰意志等等的素質,一鬨而散也是常事。從這個角度看,水滸中的戰爭很有點菜雞互啄的意思。幾方烏合之眾在那裡打拚,看著都讓人覺得無語。
從政治上看,幾大勢力算是比較失敗的。梁山軍隊總能在他們的地盤上找到帶路黨,可見他們對領地的經營是完全不合格的。除去遼國以外,田虎、王慶、方臘在自身領地都還不穩定的時候就忙著稱王稱帝,四處劫掠,這也是他們失敗的根由所在。從陳勝吳廣開始,古代的農民起義軍隊追求的終極目標就是稱王稱帝。可是在這種各種條件不具備,領地的還不穩固,人心渙散,軍心亂成一團的事情下就忙著稱王稱帝,也只有這種沒讀過書的二貨起義軍頭領才幹得出來。由此可見懂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起義軍,才有成功的希望。
高俅
總的來說,《水滸傳》雖然作為四大名著中面世最早的一部,在戰爭的描寫和設計上缺憾還是很多的。這部小說最精彩的莫過於前七十回的江湖綠林的故事,後面五十回南征北戰的故事就遜色許多了。小說中的戰爭描寫都比較粗糙,很多地方並不符合戰爭的基本常識,讓人看得哭笑不得。從這一點尚看,《三國演義》就比較成熟。由於前後的寫作水平的差異,讓很多讀者對各個版本的《水滸傳》產生了質疑。
實事求是的來講,這部小說由於是作者施耐庵去世後,由徒弟羅貫中整理髮行的,因而很多地方並沒有修改完成。因此,許多出現矛盾和不解的地方需要讀者自己去分析解讀。當然這並不影響這部鴻篇巨著的流傳,於是這幾百年來已經有了無數個發行和解讀的版本,版本之間又差異極大。讀者都這部書的時候自己去理解各個版本中的味道,從中體會作者的原意,也是一種有趣的經歷。


※亂彈水滸 四十 玉麒麟盧俊義憑什麼在大聚義中排名梁山第二
※亂彈水滸 五十八 為什麼轟天雷凌振的實力不受朝廷和梁山重視
TAG:驚心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