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歷史對我的啟發

讀歷史對我的啟發

1

許多時日之前,在某個夜晚,我覺得屋內悶熱,便出門乘涼,將軍山下人不多不少,一些大爺聚在一起嘮嗑,我找個角落坐下,倚著樹,慢慢聽他們說。

大爺們聊的無非就是歷史,某某人怎麼怎麼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是如此的聊著,我看了看錶,九點了,就起身,回去。

作為一個大學生,如果不能明白自己所處的時代,如果不能明白自己的處境,那是相當慘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問大家一個問題:學歷史有什麼用?

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從小學歷史,我們背這麼多的年代地點人名和事件,到底為了什麼?在應付完考試後,你還記得多少?記住這些對人生有什麼用?

這些問題,我都問過我自己。

我蠻喜歡歷史的,但是我和大多是人聊起的時候,幾乎很少提這些東西,今天我想把我的一些收穫和大家分享。

在古代,帝王和精英都要學歷史,都覺得歷史大有用處。

在現代,所有人從小就學歷史,但沒人覺得它有什麼用。

這是因為什麼?因為古人笨?還是現在人太聰明?這些都不是答案。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發現:古人學歷史的方式和我們大不相同。

2

那古人是如何讀歷史的?

那就是,當在讀書的時候,讀到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面對人生的重要的關頭,他需要下一個決定的時候,那一刻,把書合上。去想一下,假如你是他,在這樣的環境下,你將如何選擇。

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那個人是如何做決定的,他的決定和你是否一樣,他為什麼做這個決定,他成功了還是失敗了,他付出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

用這種方法讀歷史,就可以用古人的智慧磨練我們的智慧。

那我們從小為什麼不是這樣學習的呢?

因為現代教育的本質是一種以培養工匠為目標的教育,它在工業革命之後,為了填補大量專業能力人才的空缺,所以這種教育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但是對於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對於你如何解決人生的難題,這些基本不關心。把這個教育延伸到歷史上就變成了讓大家記憶更多的歷史知識,但是從來不會告訴你這和你的人生有什麼關係。

我們從小就是這樣過來的。

所以,在我發現的時候,我震驚了好幾天。

古代用思辨的方式學歷史,現代用背誦的方式學歷史。

於是,一個個歷史故事不再是歷史故事,變成了真正的實操課。

我們下面開始舉例子說明好了。看看古代帝王是如何學習歷史的。

3

?

這個圖片講的什麼我們不陌生吧。那你真的知道這個故事說的是什麼嗎?這個故事說的絕對不是對老人家要有禮貌約會不要遲到這樣的破事。

我們來看原文。

良嘗從容步游於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

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看,張良曾經從容散步在下邳的橋上,這句平平無奇,但是歷史學看待事物是有時間的縱深的,我們看到的每個事務都要追問它處在時空哪個部分。張良在從容散步之前,他剛乾了一票驚天動地的大事:刺殺秦始皇。他是韓國宰相名門之後,秦國滅亡了韓國,他要為國報仇,他散盡家財招募刺客,最後刺殺失敗,被全天下通緝,在這個一刻他逃亡到下邳。

按照常理他應該躲躲藏藏,但是他沒有,他從容散步在下邳橋上,就從這個一點就可以看出,張良膽氣出眾,這個時候他碰到了一個重要的人,一個老頭向他走過來,做了一件十分出奇的事,他把鞋子掉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下去幫我把鞋子撿起來。

停!

現在,合上書(雖然沒有書),如果你是張良,你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麼做。

想清楚了嗎?

我們繼續看。

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

他的反應和我們差不多,欲毆之,他想把老頭揍一頓,這的確是一個年輕人血氣方剛的表現。但是他沒打,他是強忍,不是忍,是強忍,因為他現在是通緝犯,把老頭揍了事就大了,他就忍了,他就下去取了鞋子。

父曰:「履我!」

老頭繼續說:幫我穿上。

停,停!

這一刻該合上書了,這一刻若是你,你怎麼做。遇到如此得寸進尺的老頭,你怎麼做。

好了,我們看張良怎麼做的。

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

張良不是履之,也不是跪履之,是長跪履之,這刻,張良明白老頭教他的第一個學問:人生要麼就不忍,要麼就一忍到底。非常之人做事,要麼不做,要麼就要做的乾淨漂亮。

既然已經幫人撿了鞋子,也決定幫人穿上,何不索性長跪履之?

接下來老頭怎麼做的呢?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

看到這,張良大驚,大驚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大驚?高手之間的較量,永遠都是幾個眼神幾句話就明白彼此是什麼等級。老頭讓張良幫他撿鞋,這是老頭欲驚張良,張良不驚,張良長跪履之是欲驚老頭,老頭也不驚,老頭以足受,笑而去。張良大驚。

剛剛短短的一會,老頭和張良已經交手三個回合了。結果是老頭大獲全勝,張良一敗塗地。

4

為什麼?老頭為什麼要壓制張良?

要知道張良受的是當時第一流的教育,在他過去的人生里,從來都是他壓別人,沒有人壓過他。所以他不能忍,老頭見面到最後壓著張良打,就是告訴他,年輕人勇氣雖好,但是要是不能忍,你就不能贏。

我們繼續。

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老頭回來跟張良說,孺子可教,所以他就是來教張良的,五天以後天亮的時候和我在此相會。

良因怪之,跪曰:「諾。」

張良知道老頭不是一般人,他跪曰:諾。很恭敬。

繼續看。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 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這一段看的大家都看的明白,但是這一段最最關鍵的兩個字是什麼?讀書要抓關鍵字,若不能抓到關鍵字就不能體會精髓。

這一段最重要的就是:先和後

為什麼要提先後?後文說老頭傳張良兵法,所謂兵法,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到目前為止,兩次相會,張良還是被老頭完美壓制。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乃《太公兵法》也。

張良怎麼做的,夜未半,我和你約第五天,但我第四天夜裡十二點前我就到了,在這一刻,張良已經勝了,因為這一刻即便老頭早到也不能說張良晚了,因為約的是第五天。更何況老頭並沒早到。

第二個學問就是爭先。

什麼是先?爭先爭的是什麼?

先到底是什麼意思?

早到是先嗎?

早知識相對的先,不是絕對的先。什麼是絕對的先?

所謂先,出乎對方意料之外,此乃先。這就是絕對的先。

那怎麼才能出乎對方意料之外呢?怎麼爭取到先?

答案就是第一個學問:就是一忍到底,讓對方沒有防備,才能去爭到絕對的先。

這個在孫子兵法里也有描述: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這就是忍和先。

5

光說並沒有用,我們看實例。

原文:送劉邦先入關中,劉邦欲擊,張良賂之,劉邦欲合,張良擊之。

當劉邦進攻關中的時候,關中南邊有守將,守將實力不凡,比劉邦強的多,劉邦一開始想進攻,張良說不可以,我們打不過,但是我聽說守將很愛財,我們拿財寶賄賂他,劉邦聽了,這麼做之後,守將果然答應和劉邦合作。這時候劉邦很高興,說答應合作了,沒問題了。張良說不行,立刻攻擊,守將雖然被買通,但是手下人都是秦人,未必同意守將做法,此刻他全無防備,一戰擊之。

什麼是運用,這就是運用。

那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學歷史?有什麼用?

了解人性,啟發智慧。

因為歷史裡記載了過去千年無數人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凡夫俗子,他們面對時代不同選擇和他們人生,從這裡你才能明白為什麼學歷史。

學歷史就是用古人的智慧啟發自己的智慧,把他們當成磨刀石來磨礪我們名為智慧的刀劍。

磨刀石不能切東西,只有刀才能切東西。

背誦的那些東西一點用處也沒有,你要知道張良死了幾千年了,骨頭都變成灰了,和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

如果我們學一個東西不能對自己有好處,如果你不能用它來磨練自己,那學它有個屁用。

學一個古代的東西,如果不能把它反過來看到自己所處的時代,那就是白學。

所以,我對那些記憶強人毫無興趣,歷史於我而言,是一塊真正的磨刀石。

6

當你面對人生難關的時候,請相信,你絕對不是歷史上第一個遇到這個問題的人,在你過去,有無數人面對過和你一樣的境地,他們是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他們是如何解決的。

當你覺得絕望時,你會記得有一個人,忍受了人間莫大的屈辱,可是他卧薪嘗膽吸取教訓,最後三千越甲吞併強吳。

當你覺得的人生被他人利用的時候,你會記得,有一個步卒被人家當成炮灰三百年,無數的國人死在戰場上,而他們始終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命運,當他們有七百士兵的時候,他們就敢對天宣誓:秦國絕對不讓任何人再主宰我們的命運。秦國終究要并吞天下,而他們最後統一戰國,成為第一個大一統國家。

當你自怨自艾,覺得人生沒有依靠的時候,你會記得有一個人三歲時父親去世,十幾歲時母親去世,他小時家裡很窮,他年輕時根本沒接受過任何正規教育,完全靠自學成才,最後他成為中國歷史上學問最大的人之一,成為東方的聖人,影響東方文明千年。

當你覺得人生一無所有時,你會記得,有一個年輕人,漫步在下邳橋上,那一刻他失去了一切,但他始終相信自己終有一天能夠滅亡強秦,而他最後達成了這個似乎不可能的目標,他滅掉強秦成為中國智慧的代表。

只要你用對方法,歷史就是智慧的寶庫。

教育的目的是讓人做只是的主人,而不是做知識的奴僕。只有啟發自己的智慧,才不會束縛。

我們活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迷茫的時代,理清自己的價值觀,很重要。

最後,我的信仰並非歷史,而是歷史的締造者,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旁。

我的每一步都在祂的掌握中。

PS:學會思辨很重要,我相信我們所學的已經束縛了我們的思維,舉個例子,《木蘭辭》開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請問,唧唧是什麼意思?

我猜你會回答是織布機的聲音,這的確是不思考的結果,後面兩句是: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沒有聽到織布聲,聽到的是嘆息聲,也就是說唧唧是嘆息聲。我有證據,那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你如果說是織布聲,難道白居易聽到歌女的講話就開始織布?

我感覺我們已經要放棄思辨能力,放棄質疑標準的能力,我們習慣了立刻尋找標準答案,我們千萬別丟掉我們的能力。

加油。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庄同學想吃肉 的精彩文章:

TAG:庄同學想吃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