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次火災過後,朱棣發明了1種「滅火器」,明清兩朝使用500年,徹夜加熱

兩次火災過後,朱棣發明了1種「滅火器」,明清兩朝使用500年,徹夜加熱

在遊覽故宮、清東陵、清西陵等皇家建築時,都會看到在宮殿門前擺放著碩大的水缸,製作水缸的材質主要以銅製居多。這些水缸的發明者不是一般的工匠,而是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的明成祖朱棣。這些水缸還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吉祥缸」,因為發明之初,他就被朱棣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消除火災,保佑皇宮吉祥平安」。

吉祥缸

兩場大火,讓朱棣發明了「滅火器」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把首都遷到了他的封地,從此,明朝首都從南京變成了北京。

定都北京之後,朱棣命手下以蒯祥為代表的工匠建造出了氣勢恢宏的宮殿群。

永樂十五年,故宮建設已經初具規模,這一年的元宵節,人們在紫禁城午門外燃放鞭炮引起午門大火,燒毀了午門的不少建築。

永樂十九年,在北京故宮建成後不到一年,故宮三大殿就因為雷擊而發生大規模火災,致使朱棣耗費大量物力財力建設的三大殿被徹底燒毀。面對被付之一炬的宮殿,除了下旨重建之外,朱棣還命令用黃銅鑄造用於盛水的大缸,用以防範火災。

故宮內的吉祥缸

專人看守,晝夜加熱,連續使用500年

名為「吉祥缸」的盛水容器直徑和高度都超過1米,青銅材質的吉祥缸重量至少6000斤,容量也可以達到數千升。

夏季,由於氣溫高,水分蒸發速度快,每天都會有數十名太監專門負責往「吉祥缸」內加水、換水,保證水容量充足沒有異味;

冬季,為了防止氣溫低結冰,從每年的農曆10月起至次年3月止,除了保證水量充足外,太監和雜役們還會給吉祥缸加蓋、套上棉套,同時在水缸下放上引燃的木炭,保證缸里的水不結冰,時刻處於可用狀態。

清朝入關之後,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吉祥缸」的數量,到清末,故宮內的「吉祥缸」數量已經超過300口。並從內務府僅有的30名內管領太監中抽出一人專門負責照看吉祥缸。

「吉祥缸」底部的石質部分就是用來放木炭的

製造成本高,裝飾奢華

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時期,隨之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在故宮內盛行,「吉祥缸」的製作也漸漸由實用轉向了美觀,這在無形當中增加了巨大的製造成本。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曾經統一製造過18口「吉祥缸」,這18隻「吉祥缸」銅質鎏金,裝飾有獸首,根據乾隆朝的《奏銷檔》記載,這18口鎏金吉祥缸,平均直徑約1.66米,高約1.2米,重量可以達到3393千克以上,鑄造成本至少600兩白銀。

溝通需要日積月累,感謝您關注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臂哪吒城 的精彩文章:

狸貓換太子的幕後主角是皇帝本人,未驗明真相,皇帝開棺驗屍

TAG:八臂哪吒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