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吃藥不飲茶?幾千年來的大烏龍

吃藥不飲茶?幾千年來的大烏龍

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言,吃藥時不能喝茶,喝茶會降低藥效,這個理論究竟靠譜呢?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分析一下。

傳統中醫理論考證

通常我們認為「服藥不飲茶」這一理論最早來源於中醫理論,但事實上,中醫理論中並無考證。僅僅是在陳元龍的《格致鏡原》中有這樣一句:「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藥不飲茶,恐解藥也」。但是要知道,陳雲龍是工部、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用現在的話說,他是文科生,不是醫生,而且這一觀點從何處來,如何考證的也不得而知。

到了清代,醫家章穆《調疾飲食辯》則將「服藥不飲茶」歸於民俗: 「俗傳茶能解藥……然此或古醫制病人少飲之法,其意甚佳,不必辯也。因此中醫理論否認了「服藥不飲茶」。

當然忌茶也並非完全扯淡,事實上,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服藥忌茶確有記載,但也僅限於威靈仙、土茯苓、斑蝥、榧子和使君子這幾味葯。

現代醫學考證

到了現代,服藥不飲茶又演變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有這樣一種傳聞,茶葉中的鞣酸會阻礙藥物的吸收,這一觀點甚至被收錄進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但事實上,茶中並不含鞣酸,「茶鞣酸」的誤解最早來自於上世紀20年代之前,當時人們還不清楚茶葉中多酚類物質的確切成分時,曾因其與鞣酸相似的苦澀味和收斂性,誤以為是「茶鞣酸」,現在則將其稱為「茶多酚」。

所以現代醫學在這個問題上也鬧了個烏龍。

茶配藥有時效果會更好

事實上,以茶送葯在唐代就有記載,到了宋代更是常見,在宋代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所載「以茶送葯」方有381 首之多,例如:「治小兒蛔蟲咬心痛」的生乾地黃散空腹服用時「以熱茶調下半錢」,治「風痰頭痛」的天南星丸「每服一丸,茶清嚼下」。

現代醫學也發現使用青黴素、苯唑西林、頭孢他啶、米諾環素、四環素等藥物期間,飲茶能使抗菌效果和對耐葯菌的殺傷力均得到增強,其中可能的機制是茶多酚抑制細菌表面青黴素結合蛋白2a 的表達、促進細菌自溶酶lytM 和lgrA 基因表達,從而降低了細菌對抗生素的抵抗,導致細菌自溶、水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