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的一年,我們為你講講鄉村老師吳政佑的故事

新的一年,我們為你講講鄉村老師吳政佑的故事

2016年,吳政佑獲得了馬雲鄉村教師獎

赴重慶石柱縣採訪吳政佑之前,在網路上搜索「石柱縣吳政佑」,可以看到很多耀眼的名頭:「2016 屆馬雲鄉村教師獎」獲得者、「重慶好人」, 以及若干優秀教師獎項。

做完這一次採訪後,細細回想,吳老師給人最大的印象卻是普通而真實。他會因為工作環境的偏僻而生出退縮之心,會因為教學壓力大而茶飯不思,會對外界的高額薪水心動不已,但也會在學生與家長的挽留下堅持下來。

他不像報道中那麼高大上,但他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已經在鄉村教育一線耕耘了24個春秋。他的經歷也許就是上世紀那些為中國基礎教育奉獻了一生的中師畢業生的縮影。

「跳出農門」

吳政佑出生在重慶市石柱縣沙子鎮湖鎮公社,那是個離沙子鎮還有很長一段山路的小村莊,地處渝鄂交界處,是土家族同胞的聚居地。

彼時的石柱縣還是一片完全沒有開發的土地,沙子鎮更是隱藏在七曜山深處。吳政佑說,那時從他家到鎮上得翻三座山,從沙子鎮到縣城還得再翻三座山,更別說去一趟重慶市區,感覺簡直是遙不可及。

吳家有三個子女,吳政佑排行老二,家裡還有姐姐和弟弟。姐姐很早就輟學了,吳氏兩兄弟卻都是讀書料子。原本,吳政佑最大的夢想是考大學,結果順利通過了師範生考試。那一年,石柱縣5000多人參加考試,最終只招了3個班,合計125人。

一個農家子弟考上中師意味著跳出農門,家裡父母堅決反對吳政佑放棄中師生資格轉而去讀高中的打算。

談到當初接受的「中師教育」,吳政佑十分感慨:「那時候的中師生都是全科型人才,每一個學科都要學,雖然不一定多麼的精通。當時的學校條件艱苦,尤其缺少音體美教師。哪門課缺老師,我們就得頂上去。」

大山深處的重慶市石柱縣沙子鎮

「青燈土牆」,還是煎熬

1994年8月29日,吳政佑清晰地記得那是一個秋雨連綿的日子,一紙調令將他調往香水小學從教,這是整個石柱縣最偏僻、條件最艱苦的學校。

他回憶道:從沙子去香水途經金鈴,公路也止於金鈴,直到2005年,那裡才通公路。剩下的路程,他在一位當地老鄉帶領下,整整攀爬了5個多小時。山裡陰冷的秋雨,泥濘不堪的山路,加上沉重的行頭,那凄涼境況,吳政佑依然清晰記得。

到達香水已是傍晚時分,眼前的學校再次讓他哭笑不得。這哪裡是什麼學校,分明就是武俠小說里年久失修的野外寺廟:斷腿缺腳的桌凳,四面透風的寢室,踩上去吱吱嘎嘎的樓板……

學校的外部環境,同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基本也差不了多少。大山環抱,既無交通又無通訊,購物更不方便,想吃碗麵條都必須走上2小時的山路才能買到。

當時香水小學總共有學生186人,教師6人。吳政佑承包了整個三年級的課程以及一、二年級的音體美。在這所學校,每年開學對於老師們來說是一個大日子,也是一個苦日子。學生的教材必須由老師親自背上去,而作為青年教師,吳政佑自然是主力。

他對其中一次背教材的經歷印象尤其深刻。那天是正月十七,山裡積了厚厚的雪,根本分不清哪裡是路哪裡是溝。一名老師不小心踩空,眼看要掉進雪窟窿,吳政佑下意識地去抓他,結果一起掉了進去,積雪一下子就將兩人掩埋住了。

吳政佑回憶說,當時眼前一黑,什麼都看不見,越掙扎越往下掉,內心充滿了絕望感和無力感。最後,同行的另兩名老師費盡周折才將二人救起。

在這裡的四年,吳政佑曾動過下海做生意的念頭。其他幾名老師因為是本地人經常回去操持農活,而他作為一名外地人,只能天天留在學校。

每到晚上,吳政佑孤獨一人躺在木床上,透過屋頂的縫隙,能依稀看到星空在閃爍。他說,對當時才20來歲的自己是煎熬的,後悔與懊惱壓得他喘不過氣,感覺自己像六根不凈的和尚一般,守著青燈土牆,卻又覺得人生不應該就這麼完了。

最終,吳政佑留了下來。淳樸的山民拉著吳政佑的手對他說;「我們這輩子是沒盼頭了,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只希望自己的娃兒能走出這片山,不要像我們一樣沒知識,一輩子就困在裡面咯。吳老師,我們家娃子交給你放心。」

年輕時候的吳政佑和學生們

「我留下來了,孩子們走出去了」

在教育這件事上,吳政佑是執著且認真的。

他經常無償給學生們補習,對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點撥。他也利用回家或出差的機會想盡辦法給學生帶回各種報刊雜誌、學習資料供他們閱讀、了解這大山外面的世界。休息時間,就帶著他們一起打籃球、乒乓球和羽毛球。

學生,是吳政佑堅持下來最重要的原因。

「家訪的時候,我才知道這些學生比我這個老師還要不容易得多。」他說,「尤其一些住校的學生,一周回家一次,徒步三五個小時,山路崎嶇,深山老林還有很多未知的危險。返校時,再小的身軀也要負荷一周口糧。」

後來,學校食堂因資金問題關停,全校師生同耕同煮同食,校園的自留地里種上了各種蔬菜,放學後,師生還一起去撿柴。

春天挖野菜,夏天扳竹筍,秋天上山打板栗、下河釣洋魚,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大山也許阻礙了他們享受現代化的便利,但也為他們保留了彌足珍貴的真實與自然。

在這裡的四年,吳政佑的教學成績年年獲得沙子片區第一,他帶領的18人的班級,有6人考進了全區唯一的實驗班,2人考進石柱一中,對香水小學來說簡直是破天荒。

越來越多的學生實現了父輩的期望,從大山走了出去。

但多年下來,吳政佑發現,學生的就業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選擇成為教師的比例很大。當被問及「學生的選擇是不是受到他的影響」時,吳老師笑了,「我哪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不過有一名學生還真因為他的帶領才成為了一名老師。

這名學生在讀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支教,後來到貴州做了鄉村教師,如今在新疆某偏遠地區任教。在讀書的時候,吳老師要求學生將學到的東西在講台上講給同學們聽,這個學生就尤其喜歡,非常積極主動地上去講課。吳政佑說,也許就是從那時開始,這名學生有了成為一名真正老師的想法吧。

1998年,吳政佑離開了香水小學。村裡大部分年輕人也都外出打工,只剩很少的老人還守著故土。去年,吳政佑再回去看時,校舍已經垮塌得差不多了,周圍茅草叢生,很多田地荒蕪了。歷史前行的印跡在這裡留下了也帶走了。

1998年秋至2007年春季,吳政佑先後在栗新、馬欄、碗廠三所小學從教。

其中,栗新小學地處高寒,氣候惡劣。每逢冬天,吳政佑必須一早起床,趕在上課之前到教室里將煤炭爐子生火升溫,放學後,再將爐子封好。他開玩笑:「我現在還燒得一手漂亮的爐子火。」

1994年8月29日,吳政佑被一紙調令調往整個石柱縣最偏僻、條件最艱苦的學校香水小學任教。後來,他教過的學生殷桂花(左)也回到這裡任教。

從「三步」到「五環」,教學上精益求精

2007年,吳政佑正式進入沙子鎮小學接手三年級數學教學,告別了「包班教師」生涯。

表面工作量下去了,壓力卻陡增。新的環境,平行班的競爭壓力,60多人的大班級,堆積如山的學生作業……從來沒有教過那麼多學生的他,一個月下來嗓子已經快說不出話來。他覺得這樣下去老師累,學生也不一定學得好。想辦法,找出路,刻不容緩。

吳政佑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教育相關的著作,有些書甚至是他從師範校一直保留到現在。《教育改革家魏書生》,他時時拿來閱讀,這是他師範校的班主任1993年在青島買的。他說自己的教學想法和思路都是這本書給予的靈感。但魏書生是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他的教學方法如何嫁接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上,尤其還要符合沙子鎮小學的實際情況,畢竟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吳政佑每晚連睡覺都在冥思苦想。他還通過各種渠道去了解其他學校的教學探索,如山東的杜郎口中學、重慶的鳳鳴山中學等等。

最後吳政佑融會貫通出一套適合當地教學情況的「三步教學法」:首先在班裡組建小組(4人或6人),每組設正副組長,將成績相對好中差的學生均衡搭配。成績優秀的學生與成績較差的學生結成師徒關係,兩名中等生成績的學生則相互督促。

第一步,教師領講:老師先將知識點、例題講一遍。

第二步,學生仿講:學生按照老師的講法再講一遍。先是自講,然後是同學之間互講,師傅先給徒弟講,再由徒弟給師傅複述。如果遇到很重要的知識點或者較難的題目,還有小組內講。最後一名學生到講台上給全班同學講。

第三步,鞏固練習,當場檢測:學生當天的家庭作業基本可以當堂完成。完成作業後,小組之間互相檢查。

在這個過程,吳政佑則在教室觀察每個學生學習狀態、知識點掌握情況、互相批改是否正確等,並及時做出糾正,之後也據此調整教學計劃。他說:「數學有時候反而更符合中國古話中的『溫故而知新』,都是前面學過的舊知識結合新知識往前推進的。幫助學生理清這一條循序漸進的邏輯線條,很多學生自學能力就提升了,我也可以根據班上的情況去選擇我不同的側重點。」

對於膽子小的學生,吳政佑會鼓勵他先慢慢給自己講,然後講出聲,最後這些靦腆的學生都能主動走到講台前面給全班學生講課。通過這樣的訓練,再難的知識點學生也能內化於心,他們也喜歡這樣的上課形式。

採訪期間,記者參加了一堂吳老師的課,上課時學生互動性極強,發言積極踴躍,吳老師下來對記者說,這還只是一年級的學生,他剛接手也沒幾天,等經過一段時間訓練,這些學生在學習上更好把控,在每個環節所花時間的分配上更為合理。

這樣的上課形式也受到了家長們的積極支持,之前有些孩子不愛發言,在家裡很沉悶,通過各種鍛煉,孩子變得樂觀開朗起來,很多在外打工的家長專門打電話回來對吳老師表示感謝。

從2007年秋季到2011年春季(三年級到六年級),整整四個學年八個學期,吳老師的班級獲得了七個全鎮第一、一個第二,每期綜合指標皆在九十左右。

吳政佑的「三步教學法」在石柱縣漸漸有了名氣。當地教育專家譚小林聽說這事以後,專程跑到沙子鎮找吳政佑,將片區老師組織起來搞了一個教研活動,讓吳政佑將「三步教學法」展示給大家。譚小林下來後對吳老師說,「很感動在這樣偏僻的地方依然有對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吳老師你是有想法,有追求的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最終,「三步教學法」改進為「五環教學法」,即:

第一環為預習環,是學生提前準備、熟悉知識點的過程;

第二環為導向環,是教師引導、點撥學生知識迷津,實現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過程;

第三環為內化環,要求學生對所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是學生主體參與,自講、互講,自主初步轉化知識、能力的過程;

第四環為強化環,是教師與學生課堂互動,當堂檢測、鞏固所學的過程;

第五環為提升環,是學生自主出題、批閱,完成知識向能力轉化、學生角色向老師角色轉化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方法,吳政佑的教學進度極快,但教學質量並沒有降低,學生的成績、學習的自主性反而越來越好,大家覺得做數學題成為了一種樂趣。以至於這些年來,吳老師班裡的數學成績有17學期都是整個片區的第一名,各種測評始終是優。

吳政佑一直強調要給學生「留白」,他舉例:「你見過填得滿滿當當的國畫有精品的嗎?教育一樣要學會留白,給學生思考、互動、動手的時間,才能培養真正的精品學生。

「學生按照這種方法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畢業,得到的不僅僅是成績的提高,綜合能力也得到全面發展。作為一名老師,我有義務去培養學生成為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學習機器。」 吳政佑說,「山裡的孩子走出去不容易,有一天這些學生真的成才以後,回想起自己的讀書生涯里曾經有一名小學老師給了他最初的原動力,我就覺得我這個老師這輩子沒有白乾。」

吳政佑創新出來的「五環教學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綜合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做數學題成為了一種樂趣

沉心做一個教育人

對當下教育現狀,吳政佑也談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比如,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他對現在學前教育中數學教學感到十分無奈。學前教育的老師教孩子用數手指的方法去做算術題,吳政佑認為這是在誤導學生的數學邏輯,就好比先在一張白紙上亂塗亂畫,再教學生如何真正去畫畫,這就要多花數倍的功夫。

吳政佑說,數學就是教會學生邏輯、思維、推理、分析、應用……數學不是死記硬背,是一通則百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才是核心,讓學生學會建立數學模型才是重點

「很多人在問,學好數學到底有什麼用,我們讀書期間學的數學題很多早已經不知道怎麼去做,但是你在平時工作生活中所需要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都是數學一直在培養的,它已經深入到你的行為習慣中,這就是學習數學的意義。」

雖然吳政佑現在不是班主任,但每天他都會在家長微信群與學生家長做交流。沙子鎮有很多留守兒童,遠方的父母該怎樣去彌補父母缺位帶來的影響是他經常和家長探討的話題。對於一些在外打工根本不關心自家孩子成長的家長,吳老師臉上流露出深深的擔憂:「我經常給這些家長打電話,要麼打不通,要麼打通了在干其他事,想把他們拉進群里他們也沒反應,家長都不重視單靠老師也不是辦法。」

當記者問他,每天做那麼多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會不會覺得很繁雜,他說,「這只是作為一名教師的責任感讓我必須那麼做,雖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把孩子教好,對得起家長們的託付,是每一個老師的本職工作,況且做這些事,也能讓學生喜歡我的課,讓家長支持我工作,支持學校工作,這都是相輔相成的。

對於如今風頭正盛的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吳政佑用「也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做總結:「首先,老師得有這方面的意識,至於技術和硬體層面,現在很多社會的公益基金也在出力,老師和學校也要積極去引進和學習,讓山村的孩子儘早去接觸和了解。很多以前鄉村學校想都不敢想的設備,像電腦、多媒體教學等,都慢慢普及,但如何讓老師轉變思想,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這也是我作為一名老師存在的意義,我想社會上給我的肯定也更多的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教學和研究將始終是我未來教育生涯的重點。」

採訪接近尾聲,吳政佑告訴記者,在我們來之前,他已經拒絕了6家媒體的採訪:「出去走了那麼多地方,尤其參加了馬雲公益基金會的教師培訓後認識了那麼多優秀的老師才知道自己的路還長。拒絕採訪,一來是我不喜歡別人打擾到我正常的生活,二來覺得自己沒有做得那麼好,壓力蠻大的。」

他接著說,「社會上很多獎勵確實可以如同光環一樣耀眼,但是得到了就代表著過去了,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跟我從小在這大山裡爬山是一個道理,一山還有一山高,爬上去了還有更高的山在前方,再回望,過去都成為了一個個點而已。

文章來源:新教育家(jiaoyujiazazhi)

文章原標題:一名優秀鄉村教師是怎樣煉成的 ——「2016屆馬雲鄉村教師獎」獲得者吳政佑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雲公益基金會 的精彩文章:

TAG:馬雲公益基金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