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霸可能最不適應未來社會?人才最核心競爭力是終身學習

學霸可能最不適應未來社會?人才最核心競爭力是終身學習

進入二十一世紀,

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遷的速度前所未見,

人工智慧可能在未來10-20年取代人類一半工作

這樣的預言一度興起。

如何才能跟得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傳授機器人無法取代的內容和技能,

學校教育的未來在哪裡?

鳳凰衛視《領航者》專訪了美國被譽為「矽谷教父」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前校長漢尼斯,被譽為世界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商業思想家之一、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以色列最大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特拉維夫大學校長克拉夫特,被譽為「以色列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辛格,香港教育改革的主推手和引領者、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以及面向未來的年輕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探尋答案。

他們認為在人工智慧大行其道的時代立於不敗之地的答案很簡單,就是終身學習。

教育的最大改變是終身學習成為必要

斯坦福大學的前校長漢尼斯被譽為「矽谷教父」,他很清楚在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一項技術可能在5年內就會過時,知識甚至某些行業「過時」的速度在加快,年輕人在職業道路上很難「從一而終」,而是可能要在一生中擁有多個職業。在工作與工作的轉換之間,年輕人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

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面對這種發展趨勢,漢尼斯說學校教育也應該從教導知識轉變為教導對學習的熱愛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校長克拉夫特強調持續地「探索未知」的重要性。

以色列《創業的國度》作者辛格贊同持續學習的重要性。他說當你畢業時你掌握的知識其實已經過時了,所以適應性、學習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和更新知識的能力比知識更重要。如果一輩子只被學過的那些知識拖住,那反而本末倒置。

投身教育20年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也表示,20多年前畢業的學生工作到今天所使用的知識,從學校里學來的不過佔5%-10%,一半都要靠自學。

終身學習怎麼教,究竟需要學些什麼?

1.素養和價值觀需要通過體驗式學習獲取

香港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曾擔任香港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他是香港教育改革的主推手和引領者。他說培養年輕人,主要有三個期望:

1.「T」型的學問,「T」的意思是有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但同時對某一學科有比較深入的研究。

2.終身學習的興趣跟能力。

3.充實的素養,包括創造能力、團隊精神、領導力、勝不驕敗不餒的心態、自信、自律、好的品格等,最重要的是要擁有正確的價值觀。

素養和價值觀都需要通過體驗式學習來獲取,所以學校的重點不再是教,而是怎樣幫助學生去學。老師跟校長的功能不再只是教,而是如何提供關愛,提高學生自信,同時教學生怎樣去命題、找資料、思辨、演示。所以考試的方向也必須改變,需要在考核里鼓勵橫向的創新思維、把各個不同學科綜合起來的能力、應用的能力和集體的學習。

2.所有教育的目的都是培養一顆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

徐揚生說教育學生,主要是要點亮火種,而不是灌滿瓶子。因為灌輸的東西95%是要忘記的。重要的是忘記這些知識以後,還可以懷抱一顆好奇心去探索新鮮事物。

這顆心,就是所有教育的目的所在。

3.直覺、感性、想像和創造,人類勝過人工智慧

徐揚生從80年代就開始研究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他深知人相對人工智慧的優勢,並不在記憶,不在邏輯,也不在判斷;而是在於直覺、感性、想像和創造。這些看似柔軟的特質反而是人類競爭力的核心。

作為大學校長,徐揚生自覺他的重要使命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希望學生未來到哪裡都可以找到一個東西去熱愛它。死盯著做,堅持著做,人生目標就是這樣實現的。

中國人講究「贏在起跑線上」,但人生並不是一場「短跑賽」,而是「馬拉松」。這種情況下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徐揚生總結說人面對短期目標時是很積極進取有規劃的,但對於長期規劃往往是保守的,總以為自己做不了那麼多,其實只要死盯著做、堅持著做,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4.要花時間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被緊迫的事情打亂陣腳

中國的學生學業負擔沉重,作業考試和補習磨滅了學習的熱情,也擠壓了創新的空間。激烈的競爭之下,奮鬥路上大家總是和時間賽跑,常常忘了偶爾要放慢腳步,停下來思考。

前斯坦福大學校長漢尼斯對此也有一番心得,他念念不忘自己青年時代曾得到的建議,「忙碌的人通常會花太多時間,在時間緊迫但並非戰略上重要的事情上。但這些事情長遠來講並不重要,你需要做的是保留時間給更重要的問題。」

漢尼斯說這確實是金玉良言,因為他發現當他過度忙碌的時候,無法思考真正重要的問題。

徐揚生也深以為是,他說一個人的人生一定要有留白,有空餘時間想問題。不想問題的人就會變成機器。

他最強調的培養環境是要讓學生開眼界,要讓學生獨立地接觸一些地方,見得多,看得高,內心就會勇敢。

既有教育體系存在什麼問題?

1. 應試教育的學霸,可能反而最不適應未來

2017年9月 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全球教育未來指數,評估了代表全球88%GDP和77%人口的35個經濟體如何培育下一代應付未來社會所需能力的整體表現,紐西蘭 加拿大和芬蘭分列前三,而中國則排名第31名。科技日新月異,但教育領域的改革卻極度緩慢。

梁錦松經常用4個字母VUCA來代表他對未來社會的一個形容: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s,即「動蕩的、不確定的、複雜的、模糊的」前景。中國人的應試教育不一定能夠幫助年輕人應對這樣一個未來。

梁錦松說他覺得,光靠死念書、應試教育下的「學霸」,反而可能最不能適應這個未來。

2. 學科和學習內容過於陳舊

徐揚生說其實不僅是內地,全世界的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教育,都應該反思,為什麼要學某個專業,那個專業為什麼要學那幾門課,為什麼不學別的東西。徐揚生調查過大學課程表,包括很名牌的大學,一個專業53門課, 有46門課都是30年前的課程,這肯定不改革不行。

教育體系將如何改革?

1.教育的創新和改革會從傳統系統之外開始

和中國一樣擁有重視教育傳統的以色列,以創新著稱。辛格是全球暢銷七百多萬本的《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的作者。他認為傳統教育並不教授工作生活中需要的戰略思維、決策力、情商、好奇心、犧牲精神、勇氣等等,所以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是因為學校里學到的和生活中需要的技能存在錯配。

他認為,學校需要採用更多挑戰和項目的形式來教學,而不是坐在教室里聽講座

辛格相信,教育的改革將由傳統體系的外部開始倒逼。比如在中國,他發現在中國很多教育企業開始為現存的教育系統提供補充服務,還有一些提供傳統教育系統里沒有的課程,這些課程大受歡迎。

2.在線教育可以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全世界最著名的商業思想家之一、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坦森坦言,現在高等教育的一大問題是費用越來越昂貴。人們在問政府有什麼計劃可以讓大家承受得起學費,但問錯了問題,問題應改為,如何能讓高等教育更易負擔得起,以讓更多人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克里斯坦森認為在線教育是很好的解決方案。美國的在線學院沒有一個是老牌的大學,都是新企業,吸引著另一類人群。這些學生的平均年齡是35歲,還在打工,有三個孩子,想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斯坦福漢尼斯也認為,在工作五六年後完全停止工作回到學校上學是可行性很低的一件事,但在線教育就能低成本地幫助人們完成自我學習和增值。

科技讓在線教育得以興起,不僅讓看似遙不可及的高校和名師變得觸手可及,也成為了普及終身學習和提供個性化教學的最佳途徑之一。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校長克拉夫特認為,除了在線教育,還可以把虛擬現實等科技帶入教育。科技可以幫助老師的教學,而非取代老師,也可以重新搭建一種在家學習,在校討論的平衡。

3.文理融合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學科體系的發展隨著現代社會分工機制的逐漸完善而區分細化,但時至今日,又因為單學科學習研究的局限太大而被提倡整合。

徐揚生就強調要文理融合,因為很多科學的突破來自各學科的交集點,而情商、管理能力等也能幫助學生們未來的道路走得更遠。

4.學校教育改革不止於學校,搭建社會大教育平台

梁錦松認為,教育不光是在學校裡面的事情,希望推廣到工商界、專業界、民間團隊、傳媒等都參與進來,這樣才是最有效的。

面對這個未知和急速變化的一個未來世界,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都必須大刀闊斧地去改革。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和跨學科學習都是未來教育的方向。

未來的學校教育里,好奇探索、閱讀思考和自律學習這些能力將不可或缺。而考核學生的關鍵詞或許會演變成想像力、創造力、同理心、合作能力、領導能力、品格、價值觀等等,因為這些才是人類永遠都無法被機器人所取代的價值。

撰稿:胡雪曼

編輯:愛美麗、撕紙小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衛視 的精彩文章:

夢公有夢:對話2017年度中華文化人物劉夢溪
馬曉霖:美國為何如此偏袒以色列?巴以爭端何時了?

TAG:鳳凰衛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