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藝術、歷史、科學的相似性

藝術、歷史、科學的相似性

藝術、歷史、 科學的相似性

從古至今,人們用相似性引導著表象事物的變遷,所謂印鑒、變遷,無一不是建立在已有相似性的平台上。

藝術、歷史、科學三位修正了無序的世界,三位既相互獨立、相互厭惡,卻又水乳交融。

西方有歷史學家克羅齊,被我們稱為唯心史觀。克羅齊提出歷史和藝術有相似性,他說:藝術不是與法官能感官快感的媒介,也不是自然事實的呈現,也不是形式關係系統的架構和享受。

即,鑒於歷史重視凝視個體,所以他更加偏向藝術而非無視個體性的科學。但這一觀點並非完全正確,唯物史觀把歷史拉到科學,克羅齊把歷史拉回藝術。

歷史的個體性只可作凝視、觀照,不可做成規律性,唯物史觀因找規律,愛預言,而預言皆不準。

那藝術、歷史、科學間不能互相從屬,是否可認作處於同等的地位?那我拿三位來做相似性的比較便無可厚非。

在米歇爾福柯的《詞與物》一著中,我藉由四種相似性一章,論證藝術、歷史、科學的相似性。

首先,在16世紀,相似的語義學網路是十分發達的:友好、平等、相稱、相似、連結、夫妻、契約......(大家應該可以看出來這種相似性不拘於表面,總摻雜著客觀意念和思想)。這是相似性的概念。

米歇爾福柯提出的第一個相似性,是「適合」。

「適合」的理論,像一個平面,其內容物是相似平面及屬性相似的兩個物,在一個平面中,內容物的概念邊緣相互模糊,如果攻擊一方,另一方也不可倖免。

福柯的言論過於複雜——即相似性規定了鄰近,世界是物的普遍「適合」。用一根繩子將上帝和物質連結,以至於我們碰到這根繩子,以上所有的東西都會顫抖和移動。

我將其合成至鏈條型的簡圖:

我們即可直接套用於歷史、藝術、科學三者上

顯然,這個「適合」的鏈條無法成恆,三者的位置無論如何變換,都有各種學說的阻撓。即使他們確實兩兩應答,但我們無法界定起點和終點。

我們更加需要思考的是,「適合」是否具備無視時差的特性?

比如藝術和科學的發展具有交替性。

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說「最開始出現的圖騰、最開始出現的神話、原始的宗教、其實都是藝術的能指。太陽是阿波羅、月亮是嫦娥,東西方最開始都在用藝術解釋世界。

緊接著科學發展起來,開始急速的追趕,把世界大部分的現象,都賦予科學的解釋,地球是圓的、季風有規律,月亮是衛星。這個時候藝術就會停滯不前。

文藝復興的時代,藝術蕩滌天下,再到工業時代,藝術又相當程度的退居幕後。」

如今科學發展瞬息萬變,再這個背景下,要論證藝術的停滯,請看2018春晚。

不僅僅藝術和科學的位置毫無定數,歷史也是。究竟歷史是土壤,還是嗅到的芬芳?

第二個相似性是「仿效」。

仿效其內容物不受位置率的束縛,但能夠在遠處起作用,甚至是空間或跨越時間。

在仿效中,存在著某種映像和鏡子,但是在這些遍及空間的的映像中,有哪些是初始的,有哪些是投影的呢?這其實都沒有必然的結果的。也就是說不存在單一的影響——如同火光照亮石頭那般。

誠如帕拉塞爾斯所描述的,人類似一個「布滿星座」的天空,但這裡並沒有拘泥於「魚之於漁夫、獵物之於獵人」這樣的框架,而是說人的天空不被任何秩序所屈服,不受制於其他任何被創造物,它的內部天空保持著自主。

在這種仿效中我們可以說,歷史和藝術是辯證統一的,歷史真實可加工為藝術真實——對歷史真實的把握可以更好顯現藝術真實;歷史虛構中摻雜藝術虛構——大膽的藝術虛構讓歷史更具傳奇浪漫色彩。

在這兩者中映像和鏡子的位置是多變的,因為在藝術和歷史中,虛實都是在「創造力強的事實、豐潤的事實,誘導暗示和生髮事實」。

我們可以說歷史和科學是相似的,歷史研究的方法應當是科學的,時常無視個體性,即使在推理性和假設性上兩者存在分歧,但從現象揭示上存在焦點。

科學和藝術的關係更為複雜,他們之間的關係有點像夫妻關係:她們貌似獨立,卻大有交集。而他們的交集點,正是人類創造奇蹟的潛伏地。正如福樓拜所說:「藝術和科學總在山頂重逢。」

第三個相似性是「類推」。

在類推中,適合和仿效相重疊,類似於仿效,類推確保穿越空間的相似性神奇性的對抗;但是類推也在注重適合的配合和連接。

類推更注重從點打散出去的光源,這些光源自由對應,大概是福柯的理論。

讓我頭疼的是,類推的「」——這個主體,很難在藝術、歷史、科學中尋找。

於是我想借用《三體》中的三日理論將三者串通起來,並將主體定義為

在三顆太陽的世界,當另外一顆或兩顆太陽組做穩定運行時,就是恆紀元;當另外一顆或兩顆太陽運行到一定距離內,其引力會將行星從它圍繞的太陽身邊奪走,使其在三顆太陽的引力範圍內游移不定,就是亂紀元。

有三者其一的鼎盛時期,有兩者並存的爭端時期。

藝術繁華、歷史清明、科學先進——那是災難。

藝術失去動力(沒有立足點)、歷史毫無價值(沒有可考性)、科學在玩火自焚(沒有目的),大家都脫水成蔬菜回倉里做廢人好了。

第四個相似性是「交感」

是將毫無聯繫的物體通過個人意志的強求聯繫在一起。這種方法來論證藝術、歷史、科學的相似,只能靠想,理論自由

同交感共同控制世界的還有惡感,他們的永久性平衡給我們的主觀理論提供了答覆。整個世界,適合的全部鄰近,仿效的所有重複,類推的所有聯繫,都被受制於交感和惡感的這個空間所支撐。

這個空間,你可以說藝術不是藝術、歷史與科學對立、科學是藝術的起源......這些想法都封閉在自己身上,交感成為大家所認可的,惡感被理論攻擊。

相似性這種交匯的力量動搖了我們習慣認知的同與異,在世界各種學科、理論中,尼采曾整理出一個譜系,這都證明它們並非毫無聯繫。

寫到這裡就結束了,這篇的題材取自2017年法國理科卷會考,是讓就米歇爾福柯的《詞與物》寫一篇論文。

為此我硬著頭皮把這本哲學書看了大半,最後選出一章,講四種相似性,我就把藝術和歷史定題準備開寫,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又加了科學。

我懂得東西太少了只能胡寫,估計這樣放在法國根本考不上大學的!翻上文也能看出來。但是這本書的理論很有意思,作為哲學的入門書籍還有些吃力,放在以後看可能還勉強。

節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為君葉葉起微風 的精彩文章:

TAG:為君葉葉起微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