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喜歡獨處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喜歡獨處

一個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缺陷,但缺乏獨處的時光,那不亞於一場自我毀滅。

獨處,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周國平說,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賴於一顆澄明的心。

所以,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擁有一顆澄明的心,即能享受一群人的熱鬧,又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

曼迪·赫爾在安頓一個人的時光》寫道:「一個人生活,可以是平淡、乏味、停滯不前,也可以是一場充實、美妙、精彩紛呈的冒險。

選擇前者是孤獨,那是一種「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看黃昏」的寂寞之境。

選擇後者是獨處,那是一種「近看庭前花開花落,遠望天邊雲捲雲舒」的淡然之境。

朋友曉曉說:「我喜歡獨處,開始覺得安靜、自在、不拘束、不用遷就他人,後來就成為一種習慣。偶爾和朋友一起,感覺對方那麼不舒服,那種偽裝我一眼就看出來。他們心裡早把我看作異類,可我不在乎,因為我遇到更優秀的自己。」

是的,我不在乎身邊人如何評價,我只在乎是否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普通人與人交往,心情愉悅,但優秀的人不喜社交,只因社交實際上降低生活品質,所以,他們更喜歡獨處。

優秀的人未必不合群,他們只是更偏愛獨處。

因為,對他們來說,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自我賦能,更是一種自我認知。

所以,請擁抱獨處,這是一個人最好的人生姿態,它不僅讓你遇見其他優秀的人,也讓你遇見更好的自己。

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

2018年初,因為富書,我在寫作路上有幸結識了易小婉老師。

易老師在一個人住一年文章中這樣說:「獨居的幸福感,是看你願意在無用的事情上花多少心思。

這句話正體現了她在蘇州的新生活方式。

易老師在蘇州獨居了一年,在來蘇州之前,她在杭州有一個合租的女室友,一起同居了三年。

她室友是一個生活能力特彆強的人,從換燈泡到做飯,大小家務活幾乎全包。而到蘇州後,一個人不得不親力親為。

她說:「沒有了室友的獨居生活,需要面對更多瑣碎,需要獨自承擔更多,但卻擁有更多自由。」

一個人獨處時,生活節奏可以由自己來掌控,看書、寫作、打掃房間…

這種不被人打擾,不被他人意志左右的安靜世界,獨自完成一件事不亞於寫完一篇稿子。

她曾問室友:「你覺得我們住在一起三年靠的是努力嗎?」

室友說:「要不是你努力讓著我,我努力遷就你,你以為我們不會世紀大戰啊。你知道嗎?有那麼幾個時刻,我想拍死你,你忘了。我都想放棄你了,想著我乾脆離開得了。」

「想想你離開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獨自生活,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很多人害怕寂寞和孤獨,不願意獨自生活。

「湊合過」、「就這樣」、「將就著」...我們寧可與不愛的人在一起,維持一段泛白戀情或破裂婚姻,讓自己在冰與火中煎熬。

有時候,獨自生活未必是件壞事,它可以讓你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審視自己的過往,發現各種關係下所隱藏的不足或缺陷,而這些不足,恰恰是你今後成長不可缺少的關鍵元素。

在繼現在我有多愛民謠,過去我就有多愛你這本書之後,易老師的第二本新書今天孤獨,是明天的祝福正是來自她蘇州獨居這段生活經歷。

她說:「那些關於獨居各種問題,在寫書之後,就像一個難題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那個曾經脆弱的、孤獨的、敏感的自我,也在書寫中得到成長與療愈。」

正如曼迪.赫爾說:「總有些路,你必須一個人走。」

哪怕孤獨陪伴,也要把它走下去。

獨處,是一種自我賦能

周國平說:「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並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

從心理層面來說,「獨處的能力」就是一個人能很好地回應內心的想法與需求,能被自己的內心所陪伴、安撫和慰藉,且不感到無聊或空虛,且自得其樂。

它是一個人情感成熟最重要的標誌,意味著對自己生活有著足夠的掌控。

而從實踐層面,獨處就是一種自我賦能。

關於賦能,前阿里執行副總裁曾鳴先生在為《重新定義公司》序言中提到:「未來組織最重要的職能是賦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勵。」

曾鳴先生的賦能屬於外部賦能,即企業由上而下地釋放權力,即通過去中心化的方式驅動企業組織扁平化,最大限度發揮個人才智和潛能。

但一個人成長,更需要的是自我賦能。

所謂自我賦能,就是個體深知時代變革趨勢,從一顆螺絲釘(被動安排)轉變為一棵植物種子(自我驅動)。

獨自在黑暗泥土中吸收土壤養分(基礎能力強化)和日月精華(核心能力迭代),默默從地底下長出來(競爭勝出),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成功者)。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這樣描述自己獨處性情:

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表達準確一點,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一個人默默地跑步,四五個小時伏案獨坐,默默寫文章,我也不覺得煎熬,也不感到無聊。

村上春樹創作小說二十餘年,從未遇到才華枯竭的尷尬境況。

究其根由,就是實現了自我賦能,即讓他擁有成功的優秀者所具有的三種核心能力:思考力、耐力、專註力。

這三種能力,恰恰是當下很多人所稀缺的核心能力,因為你無法依靠外部賦能直接獲得,唯有獨處方能擁有,因為真正獨處時,只剩下自己可以挖掘。

時代在變,善於自我賦能,將是你今後的核心競爭力,這在很多大程度上決定你和優秀者的差距,而這個差距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獨處,是一種自我認知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這裡的庸俗,可以理解為追求合群從眾中而喪失自我,並做著一些沒有意義或價值的事

他們時刻不停從門窗向外張望,尋找外部刺激,以驅動自己的精神和情緒活躍,他們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為此甚至丟掉性命。

吳永寧曾這樣說:「極限運動國內第一人我不敢說,但我一定是玩得最狠的那一個,因為我每天都在爬,我是在玩兒命。」

他是在玩命,而且真把自己命給玩沒了。

據山東衛視透露,吳永寧生前曾經做了兩個引體向上,在做第三個的時候他出現了意外。

由於體力不支他再也沒能爬上去,就這樣結束了自己年僅26歲的生命。

如他這樣的一群人,在高空中搖擺,在危險中狂歡,為的就是在網路直播平台上粉絲帶給他的成就感,以及可觀的金錢。

或許,直到墜落那一刻才意識到,因拒絕恐懼,不幸擁有慘淡平庸的一生。

他的死沒有任何意義,粉絲很快將他遺忘,就連用生命換來視頻也在一夜間被直播平台刪除。

現實中,當社交、娛樂、奢侈把許多人引入窮奢極欲,最終都將以痛苦而告終,甚至以性命為代價。

叔本華說,能使我們免於這種痛苦莫過於擁有豐富的內在,因為一個人內在越豐富,他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

我們說,道家抱守天人合一,佛家講究明心見性,儒家倡導養德盡性,身外之物都不重要。

獨處,即是修行。

它可以看作一種內在整合,這種整合,就是將外部事物經過「自我消化」後放到內在世界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不斷優化自我認知體系。

關於認知,獵豹創始人傅盛把人的認知結構分為四個層次: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自以為是的認知狀態(比重95%)。

(2)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敬畏之心,開始空杯心態,準備豐富自己的認知(比重4%)。

(3)知道自己知道——抓住事情的規律,提升自己的認知(比重0.9%)。

(4)不知道自己知道——永遠保持空杯心態(比重0.1%)。

在他看來,有95%的人處於第一種狀態,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為中心,不向外看」的狀態,就連嘗試和對外溝通的慾望都沒有。

這種狀態非常可怕。

如果吳永寧對死亡有敬畏之心,對自身行為有深度認知,慘劇也就不會發生。

但我深信,他不是最後一個。

現實中,你想要判斷一個人的認知層次,就看他能不能獨處?看他一個人呆著時,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

若是前者,說明他是一個內心貧乏的人,這樣的人,會持續熱衷社交、娛樂這些沒有價值的事,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說,一個人如果缺少交往,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活缺陷,但缺乏獨處的時光,那不亞於一場自我毀滅。

而當下,正處於信息大爆炸時代,你將面臨兩種現實困境,要麼在無知無畏中「自我毀滅」,要麼在過度焦慮中「等待死亡」。

要想突破,唯有獨處而勝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原創不易,隨心打賞

富書原創矩陣: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FranklinReadingClub),我屬貓(woshimiaoji),爸媽內參(shenduwenhua),富書(zhongchoudushu),出版暢銷書《絕不過低層次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為你讀詩 的精彩文章:

周濤:歸程千里,只為今夕一聚
你可以不給我春天,但可以給我微笑么

TAG:為你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