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為何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每個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清朝為何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每個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我國古時候的君主,一般生前有年號,死後有廟號和謚號。比如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是年號,廟號為「高宗」,謚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純皇帝」。這三種稱呼,都可以作為指稱乾隆皇帝的代名詞。

在漢武帝以前,君主沒有年號,只有廟號和謚號。在商朝,人們多以廟號稱呼君主。到西周之後,稱呼君主的習慣改為了謚號。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稱皇帝後,因不滿「子議父、臣議君」的做法,廢除了廟號和謚號,自稱為「始皇帝」,自己的子孫則稱「二世」、「三世」以至千萬世。

秦始皇的春秋大夢終究沒有實現,秦朝經歷兩位皇帝就滅亡了。劉邦奪取天下,建立漢朝後,又恢復了廟號和謚號的制度。

清朝為何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每個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但是廟號和謚號,只有皇帝死後才能使用。比如劉邦稱「漢高帝」或者「漢太祖」,是繼任皇帝所選定的。劉邦活著的時候,只能稱「今上」或者「當今天子」。在皇帝已經駕崩,還未確定廟號和謚號之前,則暫時尊稱為「大行皇帝」。

從漢武帝一朝開始,劉徹發明了年號這個東西,並用來紀年。漢武帝所用的第一個年號,叫做「建元」。後來的皇帝們都紛紛沿襲了這一傳統,每個新皇帝繼位,都要改一個新的年號。

但直到明朝以前,一般都還是用廟號來稱呼皇帝,而不用年號。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皇帝在位時,都會用不止一個年號,容易引起混亂。而明朝之後,大多數皇帝在位時都只用一個年號,於是年號漸漸成為了指稱皇帝的代名詞,如「永樂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

清朝為何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每個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滿人入關以後,從清世祖順治皇帝開始,每朝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因此在皇帝在世時,也可以不用「今上」的說法,改用年號來稱呼當朝皇帝了。

因為每個皇帝只取一個年號,不像前朝的皇帝那樣可以隨意更改,所以取年號這件事情就非常重要,既要大方得體,又要蘊含一定的深意。

比如在1644年,滿人剛剛入關,滿漢矛盾還比較尖銳。因此清朝皇帝以「順治」二字作為年號,意思是會順應民心,治理天下,來打消民眾的「逆」反情緒。

順治皇帝暴崩後,年僅8歲的玄燁即位,以「康熙」為年號。康,為富足、安康;熙,既有振興、又有和樂之意。表示天下安定後,要以民生為本,充實國力。

清朝為何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每個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雍正皇帝即位時已經45歲,「雍正」的年號,是他自己敲定的。在登基之前,雍正的爵位是「雍親王」,並且為奪儲與兄弟發生過手足相殘的事件。民間許多傳言,說雍正是矯詔篡位,所以他用雍正為年號,無非是向大家宣告:我雍親王得位光明正大。但是聽起來,總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之感。

「乾隆」的年號,意思為乾運昌隆。乾就是天,為祈禱天道興隆的意思。而後即位的是嘉慶帝,嘉慶是受乾隆禪讓而登基的,所以「嘉慶」這一年號,也是乾隆確定的。嘉慶當皇帝前,爵位為「和碩嘉親王」,乾隆給他的這個年號其實很不走心,就是慶祝嘉親王繼承大統的意思。

繼承嘉慶皇位的道光,「道光」年號為大道光明的意思。但實際上,從道光一朝開始,清朝前途一點都不光明,反而慢慢走向了衰落。

清朝為何習慣用年號稱呼皇帝 每個年號都有什麼含義?

在道光一朝,又是鴉片戰爭,又是太平天國叛亂,把國家搞得很窮。因此道光的四兒子即位後,改元「咸豐」。咸即是都的意思,希望天下人人富足。但咸豐的這個願望,終其一生都沒有實現。

咸豐駕崩後,留下唯一一個6歲的兒子,初定年號為「祺祥」。但在慈安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之後,改年號為「同治」。這個同治含義很豐富,可解讀為兩宮太后、皇帝、恭親王、眾大臣共同治理國家。這一朝君權較弱,需要依靠眾人一同治理。

後來同治因病早逝,沒有留下子孫後代,皇帝的「統緒」,成為了立儲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清末的光緒和宣統兩位皇帝,都是由皇族近支入嗣而繼承大統,所以「光緒」、「宣統」,既是勉勵他們要光大清朝統緒,同時也是對其身份的一種提醒:你們繼承的是大清帝系的統緒,要以嗣父為父,嗣母為母,日後不可擅自追封本生父和本生母為皇帝和太后,以此作為警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