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空之旅: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時空之旅: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一場跨越亞歐大陸的時空旅行

在湖南省博物館任性閉關五年後重新開放之際

在每日限量觀眾15000人次

卻依然門庭若市人山人海的試運行期間

海米菌也跟風跑去看了傳說中的「高級」展覽

《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

——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

(2018年1月27日~4月30日)

春節長假結束,開工伊始

一起來看看展覽吧

展覽序篇引用了德國詩人赫爾曼·黑塞吟詠的詩句:「在這世間有一種使我們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遙遠、最陌生的地方發現一個故鄉」。

中國與義大利

在亞歐大陸的兩端

但在這兩個文明國度里

卻時常能發現交流的印記

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藏16世紀義大利畫家喬凡尼·貝里尼、提香合作的《諸神之宴》與湖南省博物館藏元青花雙魚牡丹紋瓷盤(古羅馬神靈手持白藍相間的瓷碗,與中國青花瓷碗上的紋樣何其相似)

從四海到七海

13世紀之前,對歐洲而言,遙遠的中國位於極東之地,是一個神話般的絲之國度;對中國而言,羅馬帝國則是一個位於西海之極、靠近日落之處的國度。這兩個代表當時文明最高成就的偉大古國,跨越千山萬水,在青銅、玻璃、絲綢、陶瓷等遺存上留下了交流的痕迹。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也隨之從四海擴大到了七海。

義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藏公元前7-前5世紀含蜻蜓眼玻璃的珠串與湖南省博物館藏戰國(前476-前221)蜻蜓眼玻璃珠/管

蜻蜓眼式玻璃珠原是古埃及人抵禦邪惡力量的護身符,後很快在亞歐大陸盛行。輾轉至楚地後,楚人仿製的同時,還根據自己的審美習慣進行了再創作,如用幾何紋間隔同心圓即為中國獨創圖案。蜻蜓眼進入中國文化語境後,已全然蛻去了西方的辟邪效用,而愈加傾向於裝飾功能。

湖南省博物館藏戰國仿玉谷紋玻璃璜

古羅馬帝國因其絢爛的彩色玻璃,成為當時世界公認的玻璃製造中心。「君子尚玉」,中國人將外來的玻璃製造工藝大量用於玉器的仿製。

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公元1世紀龐貝壁畫《花神芙羅拉》與義大利羅馬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藏約公元前1世紀-5世紀「雅典娜大理石雕像」。

中國是桑樹的原產地,是世界上第一個製造出絲綢的國家。漢代,絲綢傳入歐洲之後,很快風靡整個羅馬帝國。輕柔飄逸的絲綢,為花神芙羅拉與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更添一分靈動。

義大利羅馬中央國家圖書館藏按照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約100-170)《地理志》繪製的《托勒密世界地圖》,該圖以亞歷山大港為中心,確立了印度洋、地中海、裏海和紅海的「四海」格局。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穆罕默德·阿爾-伊德里斯於1154年繪製的《世界地圖》(複製品)。由圖可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已經由「四海」擴大到「七海」:地中海、黑海、裏海、鹹海、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指南針指向東方

根據傳統的宗教觀,中世紀的歐洲人認為世界的中心是耶路撒冷,伊甸園則位於東方。隨著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和羅盤傳播到歐洲並被應用於航海,通往東方世界的道路被打開了。

廣東省博物館藏磁灶窯綠釉菊瓣口瓷盤與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藏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瓷碗,均出自「南海一號」沉船,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陶瓷之路。

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1375年亞伯拉罕·克萊斯克斯繪製的獸皮紙彩繪《加泰羅尼亞地圖》。描繪了從地中海海域到中國東部海域的廣闊地域,並著重描繪了一個五彩斑斕的東方世界,具體畫有忽必烈、元大都、馬可波羅商隊等。

義大利威尼斯馬爾恰那國家圖書館藏弗拉·毛羅等於1460年繪製的地圖(複製品),其中中國部分標出了泉州(Caiton)、杭州(Chansay)、大都(Canbalech)。

刺桐城(caiton)

義大利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藏1401年獸皮紙墨水書寫的《馬可波羅遊記》抄本

大都的日出

元大都在當時又稱為「汗八里」(Khanbaliq),它是橫跨歐亞的大蒙古國的首都,是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目的地、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心。

首都博物館藏元靈芝麒麟漢白玉飾板,應為元大都宮殿建築的欄板。

首都博物館藏元卧獅石雕,應為元大都建築台基角石。

馬可波羅的行囊

馬可波羅等往來亞歐大陸兩端的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們在返鄉時,帶回了絲綢、陶瓷、蒙古人、繪畫,在義大利發生了什麼作用?又與文藝復興有關嗎?

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馬可波羅遊記》抄本中的忽必烈賞賜金牌插圖(複製品)

義大利威尼斯馬爾恰那國家圖書館藏1323年《馬可波羅遺囑》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藏德化窯青白釉印花雙系罐與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教堂藏「馬可波羅罐」(馬可波羅罐舊傳由馬可波羅帶到威尼斯,產自泉州德化窯)

義大利博物館收藏的陶瓷

義大利羅馬朱塞佩、圖齊東方藝術博物館藏13-14世紀藍地金繪龍紋八角形瓷磚與鳳鹿紋八角形瓷磚(龍鳳紋、鹿紋是中國傳統紋樣)

義大利錫耶納國家美術館藏15世紀《聖母加冕》,畫中的聖母、耶穌和聖奧古斯丁皆著華麗的絲綢服裝,在背景的紅色帷幔和聖母的袍服上,有鳳凰的圖案。

來而不往非禮也

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中西方交流又在中國留下了些什麼?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元基督教石刻,西方商人和傳教士在他鄉留下了十字架、蓮花、天使等文化符號。

13世紀下半葉聖母子大理石雕像與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藏1470-1524《唐寅款中國聖母圖》軸(複製品)

義大利羅馬中央國家圖書館藏《利瑪竇與徐光啟像》。十六世紀末,利瑪竇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並帶來家鄉的圖像、書籍、技術和信仰。徐啟光是明代官員,利瑪竇的好友,向其學習了各種西方技術,兩人共同翻譯了《幾何原本》前六卷。

展覽結語引用陸九淵所言:「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異國雖是他鄉,但恍如故鄉。

參考資料

湖南省博物館《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覽版面及語音導覽

湖南省博物館官網,http://www.hnmuseum.com/zh-hans/node/5671,2018-02-23。

作者:海米菌 編輯:綠袖菌

海米菌 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文學菌 的精彩文章:

沉睡700年,泉州人在後渚港把我喚醒!

TAG:博物館文學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