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人一天只能打30把的青堤菜刀,憑什麼能登上《舌尖3》?

一人一天只能打30把的青堤菜刀,憑什麼能登上《舌尖3》?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後,遂寧市射洪縣的青堤菜刀火了。

這種經過下料、淬火、起口、拋光等70多道工序的手工菜刀,具有刀面平正光潔,口薄、背厚、膛空;剔骨宰肉不缺口,切肉斷筋不留絲的特點,還能達到切紙不留毛邊、吹毛立斷的效果。

22日,封面新聞記者在採訪青堤菜刀廠長侯世平時,廠門口來了不少前來購買青堤菜刀的需求者。

今年60歲的侯世平從15歲就跟隨師傅秦文顯學徒,如今已有45年。

侯世平說,青堤菜刀從一塊1.2斤的毛鐵,需要經過下料、安鋼、打發火、打版子、熱平、冷平、整形、起口、淬火、冷作拋光、浸油、校刀、夾把、包裝等70餘道工序後,成品後的青堤菜刀只有0.6斤重。

「可以說,青堤菜刀經過了千錘百鍊。」

百年手工技藝鍛造本土好刀

在《舌尖上的中國3》節目製作之初,揚州大學的教授向攝製組推薦了青堤菜刀。

而在青堤當地,家家戶戶都有一把青堤菜刀。

青堤菜刀到底有什麼特色?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了青堤菜刀。」53歲的遂寧市射洪縣政協委員胡平說,在他童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在青堤鄉當書記,胡平慢慢了解青堤菜刀的發展歷程。

最早的青堤菜刀出現在明朝末年,當時背靠涪江的青堤有一座千年古渡,「鹽、鐵都是戰略物資。

明朝以及後來的清朝,均在此設置鹽關。」胡平說,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聚集有鹽、鐵的青堤則成就了青堤菜刀。

胡平說,由於當時生產工藝不發達,最早只是鐵匠打造刀具。

到了清朝末年,青堤菜刀的鍛造工藝才得以推廣,到了二十世紀初,青堤菜刀正式成型。

從下料、安鋼、打發火、打版子、熱平、冷平、整形、起口、淬火、冷作拋光、浸油、校刀、夾把、包裝等70餘道工序,全程皆為純手工製作。

「鍛造出來的青堤菜刀,具有刃口堅韌鋒利、刀面平整光潔、口薄、背厚、膛空等特點,達到切紙不留毛邊、吹毛立斷的效果。」

而在解放之前,青堤菜刀僅僅出現在當地的鐵匠鋪里。

1953年,國家放開個體手工業製作,奉庭國、胡伯清、李大明、秦文顯四個鐵貨藝人各出資50元,並將各自的製作工藝整合在一起,合夥打造青堤菜刀,讓青堤菜刀的質量、數量均大幅提高,並遠銷成都、重慶等各地。

四位老鐵匠合資鑄造青堤菜刀

位於射洪縣青堤鄉的青堤菜刀廠,廠房顯得特別老舊。

自《舌尖3》播出後,前來購刀的需求都還需要多方打聽,才能找到這個能生產遠近聞名的青堤菜刀廠。

22日下午,侯世平在向需求者介紹菜刀的特色時,還不斷有電話打進來詢問有沒有菜刀賣。「雖然青堤菜刀很火,但是由於是純手工打造,生產的量一直上不去。」

「傳統的製作工藝,一直是師徒相傳。」侯世平說,他15歲就到菜刀廠拜到在秦文顯老師傅門下當學徒,和老師一起學了5年。直到20歲才得到菜刀的傳統工藝。

說起青堤菜刀廠,侯世平不得不說四位老師寬闊的胸襟。

在解放前,奉庭國、胡伯清、李大明、秦文顯四位老師就在場鎮的路口開設打鐵鋪,打造菜刀、鋤頭、鐮刀等工具,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

1953年,四位老師傅各自出資50元,並將各自的製作工藝整合在一起,合夥打造青堤菜刀。

到1979年,青堤菜刀廠擁有衝壓機、切割機、打磨機、加溫爐等各類生產設備,成功註冊「青堤」牌商標,並作為一個著名商標品牌常年被綿陽、成都等地邀請參加農產品展銷會,並在展銷會上走俏獲獎,逐步名揚川中。

近百年的堅守,傳統的青堤菜刀現在仍受青睞,藉助電商網路,青堤菜刀訂單不斷,除國內市場外,還迎來了日本及東南亞等地客戶。

借債打欠條保住青堤菜刀廠

「這麼多年,一直放不下青堤菜刀。」侯世平說,1997年,青堤菜刀廠改製為青堤菜刀有限責任公司,擴大規模生產,最多曾容納工人近70名,其打造的菜刀亦聲名在外,根本不愁銷路。

但輝煌僅僅延續了6年,2003年,因管理不善等原因,公司因工人流失、原材料大量被盜等問題而面臨被拍賣。

已是公司老員工的侯世平不願看到品牌老廠面臨倒閉,便又借又貸,東拼西湊了幾十萬元,最高一筆打了18萬元借條,買下了搖搖欲墜的菜刀廠。

侯世平帶領僅剩的幾個工人深鑽制刀技術,並在沿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融入創新。

他們把適量的鋼夾到燒紅的鐵中,通過不斷加熱鍛打和鐵融合,刀口的部分是硬度較高的鋼,以增加刀的鋒利,刀身的部分是鐵,以增加受力時的柔韌和彈性;在淬火環節,則只用青堤當地的山泉水淬火,「當地的山泉水裡含有礦物質,能提高刀的硬度。」侯世平說,在磨刀環節,他選取當地的石料進行加工,這樣的磨刀石上開刃拋光可以讓青堤菜刀更鋒利些。

「打造一把青堤菜刀,刀具重量只有毛鐵的一半。」侯世平說,一塊1.2斤的毛鐵,經過下料、安鋼、打發火、打版子、熱平、冷平、整形、起口、淬火、冷作拋光、浸油、校刀、夾把、包裝等70餘道工序後,成品後的青堤菜刀只有0.6斤重。

由於工序多、損耗大,且人工費用有是一大截,近年來,青堤菜刀的製作工藝面臨失傳的危險。

為了讓青堤菜刀的工藝能傳承下來,侯世平把以前的老工人請回來,並把自己的親戚叫到廠里,10多個工人共同苦苦地堅守。

而在整個制刀環節,仍以手工為主,廠里所有工人均為有著幾十年經驗的老手藝人,每人每天平均只能打近30把刀。

「我想把青堤菜刀推出去,讓更多的人用上青堤菜刀。同時,讓青堤菜刀的傳統工藝能發展下去。」

如今,已滿60歲的侯世平逐步退居二線,讓女兒侯敏和女婿一起挑起菜刀廠的發展重任。

但只要一提到制刀,雙手布滿老繭的侯世平依舊極富熱情、耐心,講起制刀過程中的70餘道工序,並熟練地製作起鋒利、耐用的青堤菜刀。

馬海燕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活力二月 為運動打call
龍虎榜 6隻個股獲機構凈買入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