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聚焦丨對峙與對話:1949以來兩岸關係路徑(一·下)

聚焦丨對峙與對話:1949以來兩岸關係路徑(一·下)

原標題:聚焦丨對峙與對話:1949以來兩岸關係路徑(一·下)


全文共2715字 | 閱讀需要7分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新華文摘歷史


對話,沒有完全關閉的通道


70年來,兩岸關係哪怕是在嚴重對峙的時期,也並未完全關閉對話的通道。劍拔弩張的海峽上空,也不時地響起和平鴿的哨聲。

作為一條暗線,對話,是在雙方同仇敵愾的高調的口號背後偷偷進行的,因而並不廣為人知。只是隨著近年來檔案的逐步解密,才漸漸露出一些真容。而有一些秘密,可能將成為永遠的秘密了。


在兩岸秘密往來的過程中,近現代史上兩位重要的人物,先後擔當起信使的角色。這兩位信使,先是曹聚仁,後是章士釗。


曹聚仁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離開妻兒,執意從上海去香港定居。



曹聚仁(1900—1972),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曾報道淞滬戰役、台兒庄大捷。1950年赴香港。後多次回內地,促進祖國統一事業。著有《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等。


關於曹聚仁的「南渡」,他後來解釋說,自己到海外去,只想做一個「不在此山中」的客觀觀察者。但也有人說,曹聚仁南下香港,其實是負有特殊的統戰使命。


曹聚仁素與蔣經國交好。他創辦的《正氣日報》,為蔣經國勵精圖治經營的「新贛南」樹碑立傳。他與周恩來交往甚多,國民黨元老邵力子是他的老師,吳稚暉為他心折。曹聚仁與國共兩黨上層均有淵源,他作為海峽兩岸的牽線人,是國共兩黨都能夠接受的最佳人選。


和平的橄欖枝,首先是由大陸伸向海峽彼岸的。


早在1956年春天,蔣介石曾收到中共中央的一封秘密來信,信中提出了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以完成統一大業的設想,信在結尾處特彆強調:「奉化之墓廬依然,溪口之花草無恙。」信的結尾這句「特彆強調」,也特別煽情,觸動了蔣介石的淚點——淚飛頓作傾盆雨啊!


「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這樣不曾有過的「善意」,也出現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公開報告中:

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我們願意同台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台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並且希望台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商談。——1956年6月周恩來《第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報告》


此時,隔空的喊話,需要一座橋樑的溝通,需要一位信使傳遞。曹聚仁感到機會來了,他給邵力子寫信,表達了他想與中共高層接觸之意。


周恩來得知後,迅速安排曹聚仁進京面談。蔣介石、蔣經國也希望透過曹聚仁,摸清中共的真實意圖。


曹聚仁是一位最佳的人選,歷史便選擇了他。


1956年7月中旬。短短的幾天里,周恩來由邵力子、張治中、屈武、陳毅等陪同,三次會見了專程從香港趕來的信使曹聚仁。7月13日、16日和19日一系列會談,是中共尋求兩岸接觸的初期嘗試。


據《周恩來年譜》,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專門商議了接見曹聚仁相關事宜。7月16日,周恩來在頤和園聽鸝館宴請了曹聚仁。



周恩來年譜


這天下午,周恩來、陳毅和曹聚仁泛舟昆明湖上,邵力子夫婦和張治中作陪。曹聚仁問周恩來:「你許諾的『和平解放』的票面里有多少實際價值?」周恩來回答:「和平解放的實際價值和票麵價值完全相符。」


1957年5月,曹聚仁踏訪奉化溪口鎮,代表蔣氏父子到蔣介石母親的墓園「慈庵」掃墓。所到之處,曹聚仁都一一拍攝了照片。回到香港後,曹聚仁立即向蔣經國通報了他大陸之行的情況,並寄去了溪口照片。曹聚仁在信中寫道:「尊府院落庭園,整潔如舊,足證當局維護促使之至意。」關於蔣母及毛夫人墓地,曹聚仁寫道:「如照片所見,足慰老人之心。」

曹聚仁建議,在兩岸和平統一後,將廬山作為蔣介石終老怡養之地。據《周恩來年譜》,周恩來承諾:


「蔣介石當然不要做地方長官,將來總要在中央安排。台灣還是他們管。陳誠如願到中央,職位不在傅作義之下。」


面對大陸的「誠意」「善意」,台灣方面也謹慎地應對。多年後,成立於1954年7月的「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員的童小鵬回憶道:


為了進一步摸底,1957年春,國民黨派「立法委員」宋宜山(宋希濂的哥哥)到北京作實地考察。李維漢和羅青長等會見了他,介紹了國共兩黨通過對等談判實現和平統一的設想。統一後,台灣作為中國政府統轄下的自治區,實行高度自治;但外國軍事力量一定要撤離台灣海峽。——童小鵬



中共中央對台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羅青長(左一)與原國民黨著名將領王耀武(左二)和覃異之。


1959年後,曹聚仁不再充當雙方聯絡人的角色。章士釗從北京到香港,通過關係向台灣轉達了中共中央的建議。這一時期,中共也透過其他渠道、採取各種辦法開展對台工作。


許多的解密史料與當事人的回憶,都說明當時兩岸信息的溝通,是暢通的。但許許多多具體的細節,卻無從查考。特別是在最終的溝通時,最高達到了什麼層級,哪些人參與其間,達成了什麼目標,就不得而知了。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徐天在《建國初期的兩岸秘密往來》一文中,披露了這樣一件隱秘的事:


1963年12月初,一艘護衛艦載著周恩來與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張治中、中央對台辦主任羅青長,經過一夜的航行,到了廣東省邊境一個小島上。在這裡,周恩來與兩位「能溝通國共兩黨關係的人」進行了秘密會晤。

多年後,羅青長親口證實了這次重大秘密行動的存在。但能讓周恩來親自出馬會晤,並需要做出如此非同尋常的安排的,究竟是什麼人呢?羅青長沒有披露。


不止一家媒體引用各種消息源稱,國民黨方面參與的,是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中的一位或者兩位。


對此,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原主任廖心文明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對方不是蔣氏父子,而是能直接溝通台灣當局的人。」但為了保護對方,其名字不能披露。


這次神秘兮兮的會晤,選在一個遠離大陸的小島之上,大陸方面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馬會面,對方即使不是蔣氏父子,料想也一定是能夠通天的人物。


而在另一次重要的台北會晤中,蔣氏父子終於顯露了真容。據河南人民出版社《曹聚仁傳》一書的作者李偉考證,曹聚仁在台北與蔣氏父子達成一個與中共關係和平統一中國的談判條件草案。這次見面的地點在台北日月潭涵碧樓,時間是1965年7月20日。說得頭頭是道,有鼻子有眼。



《曹聚仁傳》河南人民出版社 李偉 著


事實上,這樣重大的影響歷史進程,也關係到自身命運的談判,沒有如此的重量級人物的參與和拍板,是無法達成最終目標的。


一次次的接觸與溝通,無疑增加了了解與互信。羅青長回憶說:


「這次會晤溝通了當時的台灣當局(蔣介石、陳誠、蔣經國)與大陸,在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上,事實上達到了默契,使國共兩黨有了一定基礎的共識。」

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有序地進行中……


但是,大陸發生的「文化大革命」,卻粗暴地中止了這個進程。革命的狂飆席捲全國,溪口的歷史文物遭到了破壞。蔣介石聽說紅衛兵炸毀了慈庵,兩岸聯繫的親情脈絡就此中斷。從這個角度講,是紅衛兵把這件事搞黃了。這些二杆子,罪莫大焉!


國共之間諸多的可能性,再一次失之交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人物丨他是雍正九代孫,中國最後一個大師,被迫娶了姐姐,他活了90歲,愛了她70年
聽說每個愛讀書的人都可能遭遇這八個困惑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