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阿迪達斯boost科技籃球鞋盤點

阿迪達斯boost科技籃球鞋盤點

阿迪達斯Boost可以說是已經贏了耐克一大手了。那麼阿迪達斯Boost系列的籃球鞋有哪些呢?喜歡的小夥伴們不妨來了解一下吧,小編將為你帶來Adidas BOOST大底技術的鞋款盤點。

BOOST為什麼這麼火

「踩屎感」是 Boost 驚艷整個球鞋市場的關鍵詞,這種來自德國著名化工公司巴斯夫的神奇顆粒,在初次登場之後就像在市場上投下一枚原子彈:由上千個 E-TPU 構成的「爆米花」式中底,不僅在外觀方面有著十足的表現力,還在和傳統 EVA 材質比拼中有著彈性更足、更輕質、緩衝更強以及更耐久的優點。

單純從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的產品線來看,搭載了 Boost 科技的鞋款當中,絕大部分均定位高端市場:簽名鞋方面有德里克 · 羅斯的 D Rose 和 詹姆斯 · 哈登的 Harden 系列,團隊鞋款方面則有超級旗艦 Crazyexplosive 系列,以及最新登場的 Boost You Wear 等等。

有趣的是,與 Nike 旗下的氣墊科技相似,更多的 Boost 出現意味著更高的市場定位,全掌 Boost 這樣的配置不管針對哪一款球鞋來說都是頂尖水準;而 Boost 科技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系列產品盛衰的分水嶺,比如自第九代起便被「剝奪」了 Boost 的羅斯簽名戰靴,這個原本是 adidas 旗下的門面系列至此由頂尖轉入中端,不禁令人扼腕嘆息。

【改用 Bounce 科技的 D Rose 9】

有些消費者往往喜歡給緩震科技們分個高下,實際上這樣的爭辯絕大部分都不會有答案,因為每個品牌旗下的每款產品都有屬於自己的定位,緩震科技自然也不會例外。Boost 和 Bounce 很明顯有著各自專長的領域,它們都是品牌重要的資產,相得益彰並且互為表裡,讓整體的球鞋市場有更加豐富的選項。

adidas D Lillard 2

利拉德2是 adidas 旗下的一個特殊的例子:作為一到四代均採用 Bounce 緩震的中端實戰系列,利拉德簽名戰靴素來是高性價比的代名詞,然而有趣的是其第二代的誕生恰逢 Boost 這把火焰燃燒最旺之時,以及多倫多全明星賽開打——出於各種綜合的市場目的,adidas 也讓 D Lillard 2 體驗了一次 Boost 的感覺。

除了 Boost 科技的加持之外,這雙 D Lillard 2「ASG」還搭載了 adidas 另外一項核心科技 Primeknit 編織材料,兩大高端科技的同步讓 D Lillard 2 迎來了不小的升級:Boost 有著非比尋常的優秀緩震效果,而編織材質則可以帶來更加輕盈的包裹體驗。

並且更有意思的是,在當時的發售價方面 adidas 僅僅是象徵性地提高了10美元,115美元的售價依舊處於中端的水準,卻能夠輕鬆換來升級版的利拉德簽名戰靴,對於消費者而言無疑是相當划算的。

在全明星賽上的 Boost 初嘗試之後,adidas 旋即在當年的季後賽開打之際,為利拉德奉上了同樣搭載 Boost 科技的 D Lillard 2 新版本,而這一代的利拉德簽名戰靴也因為多次和 Boost 聯手而有了更多的話題性。

這一款專為季後賽打造的 D Lillard 2 擁有清新低調的灰色裝扮,深淺不一的兩種灰色結合紅色的細節點綴,帶來出眾的視覺層次感;後掌 Boost 顆粒的注入更顯不凡氣質,令人印象深刻。

adidas Dame 4

雖然 Boost 能夠給鞋款帶來不俗的升級體驗,然而利拉德簽名戰靴的聲名鵲起,其關鍵還是因為 Bounce 這一中端緩震科技。Bounce 科技的優勢在於啟動速度快,反饋能力極強,適合輕巧敏捷的後衛型球員穿著,經過多次調校的 Bounce 甚至還有著優秀的緩震性能,同樣是市場上的人氣科技之一。

2018年度人氣最高的聯名鞋款之一 BAPE×adidas 就是基於搭載了 Bounce 緩震的 Dame 4 而打造的,放眼 adidas Basketball,比 Dame 4 緩震性能更棒的鞋款比比皆是,而這一次的聯名恰好說明了優秀的鞋款往往有著多種多樣的特點,哪怕定位在中端也有可能迎來自己的春天。

撇開認知上的誤區和成見,決定一款球鞋命運的因素遠不止緩震性能這麼簡單,利拉德簽名戰靴系列就是一個相當明顯的例子,而它恰巧也充分地證明了自己,證明了以它為代表的一眾非頂尖配置的鞋款,也能夠擁有出眾的實戰性能,潮流造型,甚至被聯名垂青的機會。

adidas Boost You Wear Boost

在 adidas Basketball 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由科比 · 布萊恩特代言的天足系列曾經擁有屬於它的輝煌時期,在進入千禧年的第二個十年以後(尤其是在科比退役之後),人們對於天足的想念倍添幾分。adidas 也隨即響應了市場的意見,不僅天足的復刻陸續有來,而且還有了相當不一樣的變化。

以「BYW」(Boost You Wear)為名的這款全新戰靴首次亮相於科比 · 布萊恩特的球衣退役儀式上,無疑讓其自身的情懷屬性多了幾分;復古的造型加上中底對於「天足」概念的再次運用,則是它區別於 adidas 當下其他自由球鞋的象徵:BYW 是第一款也是當下唯一一款結合了「天足」概念和 Boost 科技的全新戰靴。

Boost You Wear 的驚艷亮相,讓我們看到了 adidas 所要傳遞給市場和消費群體的信息,即經典和創新科技可以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同時樹立了一個相當新穎的創新思路,讓這雙備受關注的 adidas BYW 實現了從過去到未來的有機融合,成為橋樑式的存在。

從2008年的狀元郎,到史上最年輕的 MVP,再到遭受傷病困擾進而急速凋零,德里克 · 羅斯的命運可謂是填滿了悲劇的色彩:上帝給了羅斯超群的天賦,又在他踏上人生巔峰的時候無情地奪走,讓人不勝感慨。

D Rose 系列曾是 adidas 旗下的門面,不僅因為它是德里克 · 羅斯的專屬戰靴,更是因為每一代羅斯球鞋都有著相當不俗的設計和性能表現,因而為之積累了大量的擁躉,以「超人氣」來形容亦不為過。然而近兩年來隨著羅斯競技狀態和曝光率的下降,adidas 似乎也開始對曾經的門面系列有了其他的計劃。

GIF

adidas D Rose 7

當羅斯首次以一位非公牛球員登上賽場時,伴隨著他的就是這雙 D Rose 7。雖然相較於巔峰有著不小的差距,可是羅斯依舊能夠在麥迪遜廣場花園每晚斬下可觀的分數,而大蘋果城也為 D Rose 7 提供了發揮了舞台,這雙堪稱是史上最強的羅斯戰靴,成為了 D Rose 系列最後的輝煌。

坐擁 adidas 旗下最為頂尖的鞋面科技 Primeknit,兩翼加入 PU 動態包裹系統,「Y」字型 Sprint Plate 抗扭裝系統,一系列優秀的設計造就了 D Rose 7 的不凡表現——而最關鍵的,還在於它是史上首款搭載了全掌 Boost 緩震科技的羅斯戰靴,出眾的腳感讓 D Rose 7 有了睥睨球鞋市場的底氣,令人印象深刻。

adidas D Rose 8-9

在 D Rose 8 正式亮相之後,彼時已然轉投克里夫蘭的羅斯依舊人氣不減,然而饒是如此 adidas 在設計上的敷衍還是顯而易見的,D Rose 8 在編織科技日益火爆的當下,卻失去了 Primeknit 材質的加持,無疑是羅斯系列的地位開始下滑的預兆。

幸運的是,不管 D Rose 8 在設計上有多不上心,作為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迭代次數最高的球星簽名戰靴系列,它還是獲得了全掌 Boost 科技的加持,這樣的消息也讓羅斯的球迷們在寒風當中舒了一口氣,直到令人大跌眼鏡的 D Rose 9 走進大眾的視野。

如果說中底的科技配置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鞋款的風格,定位,甚至市場表現的話,那麼來到第九代的 D Rose 系列,就由於失去了 Boost 科技而正式宣告「跌入」中端市場。這樣的改變符合羅斯的生涯走勢,在 Crazyexplosive 和 Harden 系列大放異彩之後,adidas 看上去已不再需要那麼多的 Boost 戰靴了。

誠然,配置的調整勢必讓新鞋款的價格顯得更加親民,從而進一步提升鞋款的性價比,但是這樣的調整對於習慣了鮮花和掌聲的羅斯以及球迷而言可就是難以接受的,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慢慢適應。

adidas Hraden Vol.1&2

相較於羅斯的晚景凄涼,連續兩個賽季打出了 MVP 級別表現的詹姆斯 · 哈登可就是風頭正勁的代表了。以「創異覺醒」為主題首發的 Harden Vol.1 不管是設計還是命名方面都頗有創意,自從發布以來就人氣爆棚,性能表現極佳,精彩配色迭出,堪稱是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的明星寵兒。

全掌 Boost 大底的加持確立了 Harden 系列旗艦級的定位,由詹姆斯 · 哈登本人親自參與設計的它帶有濃郁的時尚氣息,其價格也相當穩定,鮮有令人驚喜的好價出現,這也印證了 adidas Basketball 對旗下產品線的定位策略,即主打高端市場的中底科技僅有 Boost 這一項,此外均由 Bounce 等其他科技坐鎮,分工明確。

「諜照都說丑,發售搶破頭」是許多全新鞋款登場過程當中所必須經歷的有趣現象,在現在看來縱然是瀟洒不羈的詹姆斯 · 哈登也不能免俗:Harden Vol.2 於前不久正式登場,除了延續潮流前衛的設計理念之外,亦毫不意外地搭載了全掌 Boost 緩震科技,牢牢佔據著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一哥」的位置。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Harden Vol.2 在中底 Boost 緩震科技的厚度上作了升級,在厚度上有所增加,目的為在提供貫穿整場的能量反饋的同時,也能提供無與倫比的舒適性。當然有的消費者可能會質疑以「踩屎感」為標籤的 Boost 顆粒,如何能夠兼顧能量反饋或者啟動速率呢——尤其對於哈登這樣風格獨特的球員。

實際上緩震科技恰好很容易讓人有「印象流」的誤會,諸如「有腳感無反饋」這樣的說法比比皆是,而事實是每一項能夠正式空降市場的緩震科技,都不會有太過於明顯的缺陷。具體到 Boost 顆粒上,除了有「單層」和「雙層」的區分之外,還會有密度和調校程度的不同,在登場亮相已經數年的時光當中,Boost 科技早就有了相當多複雜的應用方案,品牌也會針對不同鞋款的定位來運用這一科技,實現精確高效的科學應用。

Boost 科技的進化就像詹姆斯 · 哈登在賽場上的表現一樣,隨著時光的淬鍊而越顯成熟穩健,更加穩定。

adidas Crazyexplosive Boost 2016&2017 PK

2016年的時候,原本應該作為約翰 · 沃爾的第三代簽名戰靴登場的全新鞋款,由於沃爾本人和 adidas 的解約而陷入尷尬境地,品牌無奈之下啟用了來自明尼蘇達的超新星安德魯 · 維金斯來代言,沒想到這一鞋款在踏上市場之後震驚四方,成為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最為出色的團隊旗艦 Crazyexplosive。

獨特的設計風格和別具一番魅力的辨識度元素,賦予了 Crazyexplosive Boost 2016 從市場當中脫穎而出的強勁實力,它是 adidas Basketball 歷史上能夠帶來革命性改變的鞋款之一,從外觀到性能均要向傳統的籃球鞋設計理念進行挑戰。

全掌 Boost 中底的加持讓 Crazyexplosive Boost 2016 能夠提供從腳趾到後跟幾乎所有位置的緩衝性能,Boost 這樣一種能夠積蓄和釋放衝擊動能的高分子材料,提供了舒適的穿著體驗和優秀回彈性能,讓球鞋的性能迎來全新的進化。

把時光的轉盤撥到2017年,結合了時下最新最潮的襪套設計+編織材料,Crazyexplosive Boost 2017 以更加時尚且全能的狀態回歸大眾的視線,同樣採用了 Primeknit 編織材料,搭載全掌 Boost 緩震科技。(註:Crazyexplosive Boost 2017 擁有非編織材料版本,但仍搭載全掌 Boost 科技)

CE Boost 2017 的上腳球員更多且類型也不盡相同,從內線擎天一柱的波爾津吉斯,到全能鋒線英格拉姆,再到後衛線上的凱爾 · 洛瑞,Boost 的應用不會再局限於任何類型的球員,通過不同程度的調校之後,Boost 將和 Crazyexplosive 系列一樣,擁有了「全能」的屬性。

Boost 科技無疑是 adidas Basketball 旗下乃至籃球鞋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它最初研發的方向並非這一領域,可它的確發揮了無可替代的光和熱,主導了 adidas 近年來的復興之路。

除了 Boost 之外,adidas 旗下以 Bounce 為代表的其他中底科技也各有千秋,彼此之間互為表裡並且實現互相的補充,讓設計師和球鞋市場擁有了更加豐富的選項。當然了,能夠見證各類科技的百花盛放,則是我們作為消費者所有幸並且樂意看到的,正如那句膾炙人口的電影台詞所說:「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只有你 的精彩文章:

天吶!除了凱特王妃,91歲的英國女王都去倫敦時裝周看秀了!
致一代經典Nike Air Jordan 1

TAG:心只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