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張扣扣案不再重演,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讓張扣扣案不再重演,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

張扣扣案,情節挺嚴重,影響巨大,現在已經成了多方角力的輿論場,一時難分勝負。22年前的案件,真相如何,到現在都莫衷一是,作為旁觀者,很難下定論。

無論最終這案件走向何方,個人覺得,如何有效杜絕類似悲劇重演,才是健康社會最應該考慮的問題,也是這起案件留給我們的最大價值。

關於血親復仇,久而有之,並且在我們能看到的未來,只要傳統血源關係不被重構,社會關係進行徹底調整,它就不會消失。

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要尊老愛幼,要孝順,要愛爸爸媽媽。那麼,如果他們受到了傷害,傷害他們的人自然就成了仇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並不是我們神經過敏。這是人性,必須被尊重。

除非我們說服自己,之前接受過的那一套是錯誤的,那才能心安理得的往前看,繼續好好生活下去。這違反了目前這個社會結構的人性,基本不可能做到。

張扣扣在案件發生之後,他肯定不能否定自己對母親的愛,無論他母親在別人眼裡是個什麼形象。那他想要的是什麼?必定是復仇。

復仇,也就是懲罰仇人。事發之後,張扣扣大聲說:22年了,我終於報仇了。也就是說,他完全否定了之前法律對仇人的懲罰,只有在他認為懲罰不夠的情況下,他才會覺得這次才是真正的復仇。

假設,當初法律判了真兇死刑,賠得傾家蕩產,也許張扣扣覺得當時就完成復仇了。他不會心理失衡了,也就用不著遭受這22年的內心煎熬了。

可見,讓一個人心理平衡有多重要。公正的判決,對平衡一個人的心理,其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公正的判決不僅僅是保護受害人,其實從長遠看,也是在保護加害人。因為一旦血親復仇啟動,伴隨著的往往是復仇過度。有些人仗著一時的強勢,想占受害一方的便宜,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張扣扣案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也不排除張扣扣認知失誤,可能是年少時的仇恨迷失了他的雙眼。在法律作出了公正的判決之後,他依然覺得不公正,覺得沒有完成復仇,所以才啟動血親復仇。當然,這些都是假設,在了解案情真相前沒法下定論。

這種失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某個人心理變態了。這就會產生復仇過度。這種情況很常見,有些人小時候被霸凌了,長大了就成了連環殺手。不是我危言聳聽吧?

這就涉及到了讓受害者實現心理平衡的另一個介入機制——精神治療。22年前,社會文明程度較低,有些事情看起來很荒謬,張扣扣就親眼見著自己母親在全村人面前屍檢,這場面想想就夠變態的,他沒瘋了就算不錯的了。

後來,沒有任何的機構介入對他進行心理干預,村裡人風言風語,他的父親也無力帶全家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重新開始。依然跟仇人住在隔壁,低頭不見抬頭見。長此以往,悲劇不可避免就發生了。說句難聽點的,能拖22年之久,算王家父子命長了。

總之,要想避免類似血親復仇案件發生,關鍵要素就是讓受害人家屬達到心理平衡。

如何平衡受害人家屬的心理呢?我不是一個嗜血的看客,但見識有限,盡量給出一點我的建議:

一,對加害人懲罰到位。包括刑罰和財務補償。法治社會,公正的判罰是平衡受害人家屬的最後一道防線,對加害人的懲罰,就是對受害人的補償,如果懲罰不到位,基本意味著血親復仇已經啟動,無非就是早晚的事。

最近還有一個案件鬧得比較大,一名聶姓成年男子,用鈍器敲擊兩姐妹,並性侵其中一名女子,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結果終審判決為死緩。這種判決,很容易產生血親復仇。

二,給被害人家屬足夠的精神補償。比如說公開道歉,承認錯誤,不在言語方面進行挑釁,刺激受害人,讓受害人再次心理失衡。

三,對被害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進行精神疏導。最好是由專業機構提供專業服務,這方面,我們目前是缺失非常嚴重的。

要想平衡受害人的心理,以上三項缺一不可。

快意恩仇確實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可惜代價有點太高了。就像張扣扣,他原本可以擁有一個自己的人生,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可惜在之前的社會條件下,張扣扣的內心一直沒有獲得平衡,受影響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家庭,傷害他母親的王家也一直不得安生。最終導致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個體失衡,會導致家庭失衡;多個個體失衡,會導致社會失衡。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束光,請善待它,別讓它熄滅。滅的光多了,世界就暗淡了。

嚴刑峻法和輿論壓制,只能解決表象問題,解決不了受害者心理失衡的問題,總有不怕死的人會出現對吧?

讓個體平衡,社會才能和諧。

通過法律,我們能遏制黑暗;尊重人性,我們才能迎來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洛薩 的精彩文章:

又打一虎:我們算啥「人民」?不過是一群看客

TAG:洛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