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眾嫌節目「形在神不再」

觀眾嫌節目「形在神不再」

深圳晚報訊 (記者 賈茹) 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紀錄片引得眾多吃貨深夜「舔屏」。2014年,《舌尖2》續寫輝煌,成為當年爆款。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簡稱《舌尖3》)2月19日終於在央視播出。期待許久的「味蕾盛宴」在狗年正式開啟,但節目遭受的口碑「滑鐵盧」讓人始料不及。《舌尖3》的豆瓣評分從剛開播的8.6跌至目前的6.5分,與第一季的9.3分、第二季的8.4分比起來差太多,成了節目開播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新導演新定位:透過美食看文化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鐘;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其中「器具」「食養」「融合」是三個新的創作主題方向。「品嘗中國品嘗人生」成為了第三季的全新定位。《舌尖3》總導演劉鴻彥在此前的採訪中表示,新一季在前兩季優秀的基礎之上,更多地增加一些文化色彩,「在食物背後,我們想更多地去探尋文化性的東西。把文化吃到肚子里。」

為追尋美食背後的文化,《舌尖3》將「器具」作為開篇,為觀眾介紹食物製作背後使用的器材。節目一播出,網友們紛紛表示被節目中出現的章丘鐵鍋吸引,「攢了4年的口水卻被『種草』了一口鍋」成了不少人的心聲。據某網路銷售平台公布的數據顯示,節目播出後,該網站章丘鐵鍋銷量增長近6千倍,甚至遠銷北美、東南亞。與節目相關的一些產品也陸續成為熱銷單品。不得不說節目的「帶貨」能力超群,相信「舌尖熱銷」狗年還將繼續。

內容引爭議 網友:節目形似神不似

《舌尖3》開播至今熱度不減,但是全新班底打造的內容卻引來不小爭議。已經有網友整理出了劇集中出現的錯誤,其中不乏專業學者的指正。比如西安回訪出現的年代有誤、把非中國原產的大口黑鱸錯當做古文中的鱸魚等,節目專業性受到質疑。

除此之外,觀眾對劇集中出現的各地美食也提出異議。有人認為「貨不對板」,也有人則為家鄉真正應該推薦的食物沒有上節目而感到可惜。有網友感慨,第三季雖然看起來與前兩季「形似」但已經「神不似」了。總之,目前《舌尖3》表現不太理想,期待後面幾集能幫助節目的口碑扭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晚報 的精彩文章:

出獄「伸手」又被抓 竊賊憋屈:怎麼又是你!
伊萬里,海上瓷路幾萬里

TAG:深圳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