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謙遜禮讓 為富恭仁

謙遜禮讓 為富恭仁

1洪濤老師眾學生的悟道聯盟

主要發表洪濤老師及其眾學生的原創作品:洪濤老師名人訪談,經典講義同步發表,講座要義;洪濤老師活動劇透,經典案例精選;師生原創文學作品;洪濤老師全國各科高考命題研究與實驗名師聯盟,中國教育跨年演講工作室等。

第四部分

無禮不生——荀子禮儀論

第十三講

謙遜禮讓 為富恭仁

親愛的同學們,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洪濤老師祝大家「小年」快樂!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用四天的時間為大家講述荀子的禮儀論。荀子提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概括說明了禮對於人、對於事、對於國家至關重要的意義。

華夏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在荀子這裡,禮不僅僅指西周以來的典章制度、禮儀制度的總和,更是治國理政的綱領,同時具備道德與法度的雙重內涵。小到個人視聽言行的規範,中到婚喪嫁娶等具體事務的要求,大到尊卑上下的等級秩序,離開禮則寸步難行,其結果必然使個人行為失范,具體事務失調,國家秩序失正。

不謙遜就會死的很慘

荀子曰:「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禮也。」

荀子說:「雖然有戈矛的銳利,也不如以恭謹謙遜的態度待人的作用大。」

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越有本事的人越受人打壓呢?為什麼掙錢越多的人越讓人看不起呢?為什麼越有能耐的人在單位裡面死得越慘呢?這些人往往都在想:「我都做得這麼好了,為什麼到頭來還是落得一個身心俱疲、身心俱殘呢?」荀子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被看不起、被打壓,甚至死得很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沒有一顆謙遜的心。

在《易經》中,「泰卦」稍微一動就變成了「否卦」,這是在提醒我們,即使我們做得再好稍不留神也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然而「否卦」需要再走六十二個卦象才能到達「泰卦」,也是在提醒我們,如果我們想從「不好」變為「好」,那麼在這中間勢必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應了我們常說的那句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自作聰明 自視其大 自視其能

快快而亡者,怒也;察察而殘者,忮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辯而不說者,爭也;直立而不見知者,勝也;廉而不見貴者,劌也;勇而不見憚者,貪也;信而不見敬者,好剸行也。此小人之所務,而君子之所不為也。

我們老家形容那種在背後口無遮攔地說別人的壞話叫「鋪擺」,他們往往因為逞一時痛快而導致死亡,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憤怒;明察一切而遭到殘害的,是由於嫉妒;知識淵博而處境困厄的,是由於毀謗;想要澄清而愈來愈混沌,是由於口舌;供養款待別人而交情越來越淡薄,是由於待人接物不當。

能言善辯而不被人喜歡,是由於好爭執,這就是我們老家說的「杠長」,這種人說話一般都很有道理,哪怕說的是反面的東西也是如此,但是只要別人提出一個結論,他立即就提出反駁,這往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所以,在村裡只要一個人被貼上了「杠長」的標籤,那他一定是全村人都討厭的對象。學過洪濤老師課程的同學們都知道「1=1+1」,只要你的話說出來了,一定是已經錯了一半了。然而,別人如果選擇了包容你,就等於你錯的一半被人忽略不計,肯定了你對的一半,因此皆大歡喜。所以,「杠長」之所以被人討厭,實在是因為他自作聰明、自視其大、自視其能的緣故啊!

刀子嘴,不會是「豆腐心」

孟子的「性本善」與荀子的「性本惡」其實是一樣的,歷史上因為孟子和荀子而「抬杠」的人也喋喋不休地爭論了兩千多年了,可是同學們可以去想一想,這樣的爭論到底有什麼意義呢!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常聽到家長這樣說:「我兒子可厲害了,口才太好了,才四歲我就爭論不過他了。」

由此,洪濤老師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個孩子肯定是聰明,但是,走到學校,同學、老師不會喜歡他;走進工作崗位,同事、領導也不會喜歡他,因此他成績優秀、出人頭地的幾率幾乎為零。如果真的早早地成一些名氣,那更是害了他,因為他這方面的毛病會越來越厲害。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當一個人把好辯、「抬杠」變成了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時候,那麼這個「壞毛病」就會跟隨和影響他一生。即便他立身正直也不會被人理解,這是由於他盛氣凌人的緣故;即便他方正守節也不會受人尊重,這是由於他的尖刻太傷人了。我們常說「刀子嘴,豆腐心」,一天天用「刀子嘴」傷人的人,最終結果就是被社會所淘汰;一個人勇猛無比而不受人敬畏,是由於他的貪婪;一個人恪守信用而不受人尊敬,是由於他喜歡獨斷專行。這些都是小人所乾的,是君子所不幹的。

荀子從法、術、勢三個方面告訴我們立於世的方法,在立身正直、淵博知識、能言善辯、盛情款待別人、勇猛且恪守信用的基礎上,要永遠保持一顆謙遜的心。否則,你越有本事就越不見容於社會。

當我們走過了《孝經》《學記》《總裁媽媽》《道德經》,直到今天學習《荀子》,你會發現這真的是天作之合。當我們懂得了道,明白了道,知道什麼「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無為無不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就像明白了其中一個「1」,再懂得了荀子在法、術、勢三個方面的立世之法,就找到了另外一個「1」。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只覺得自己好還不行,要別人說我們好才可以。你的好不是自己說的,而是別人說的。

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

憍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利也。故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在言也。巨塗則讓,小塗則殆,雖欲不謹,若雲不使。

驕傲輕慢,是人的禍殃;恭敬謙遜,可以屏除各種兵器的殘殺,就是說,一個人謙遜就可以走遍天下,就可以「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老百姓常說:「抬手不打笑臉人」「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如果你沒有一顆謙遜之心,從來不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做事情,即使有戈矛的尖刺、「葵花寶典」,哪怕是再精良裝備也不如恭敬謙遜厲害。

「仗劍走天涯」的結局一定是死,然而,當你懷揣著一顆謙遜恭敬之心,一顆感恩之心,一顆腳踏實地的勤儉之心,即使不「仗劍」也照樣可以走天涯。而且當你天涯歸來的時候,所有的人都會來為你接風。

所以和別人說善意的話,比給他穿件衣服還溫暖;用惡語傷人,就比矛戟刺得還深。所以磅礴寬廣的大地,不能踩在它上面,並不是因為地面不安穩;而是你到哪個地方都不受歡迎啊!也許你會仰天長嘯:「天下之大,豈無我立錐之地否?」洪濤老師會告訴你,如果你沒有一顆謙遜之心,就真的不會有容身之地。

在我們老家常用這兩個詞形容這種不歡而散的場景,就是別人正談得高興,你一出現,別人就「木連連地離開了」,一個是「面兜兒地離開了」。意思是看到不受歡迎的人,彼此對視一眼,什麼也不說就散了。大路很擁擠,小路又危險,每個人走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即使你不想謹慎,也會有一些東西迫使你謹慎。所以,恭謹禮讓、方而不割才是一個人立世的大道。

滿招損謙受益

謙遜,是一個優點,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是一個人受用不盡的財富。能否做到謙遜是衡量一個人是否高尚,能走多遠,能爬多高的重要標準。以謙遜的態度待人,你的「朋友圈」就好,隨便發一條信息,大家都會為你點贊。

具有謙遜品德的人恪守的是一種平衡,使周圍的人在對自己認同的基礎上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同時也不讓別人感受到卑下和失落。不僅如此,謙遜還能讓人感到高貴,感到比其他人更強,產生任何人都希望能夠獲得的一種優越感、榮譽感,也就是老百姓講的「有面子」。所以,不讓別人感到失落,不讓別人產生羨慕、嫉妒、恨,空虛、寂寞、冷,外加橫批「忐忑」,那麼你的優越感就有了。一句話,你的優越感是你給了別人優越感且不居功,別人給你的,而不是你強出頭爭來的。

謙遜的人不容易受到別人的排斥,反而更容易被社會和群體接納和認同。一個人如果同時具備功成名就和謙遜這兩種品質的話,那麼他的身價定會倍增。「滿招損,謙受益」,荀子在書中記載了一段孔子與子路的對話。

謙遜保富貴

子路問孔子:「老師,我掙錢多了,官做大了,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讓別人『放水』,保持這種『滿』嗎?」

孔子說:「對於那些聰明有智慧的人,只要以愚拙的樣子來示人就能保持;對於那些功蓋天下的人,只要以謙讓的態度來處事就能保持,這樣你的功就不會被別人剝奪;對於那些力大無比、英勇蓋世的人來說,只要表現出很怯懦的樣子就能保身。如果你敢稱自己是天下第一,那麼一定天天有人來找你比武,今天來個河北的,明天來個河南的,後天又來個東北的,全國三十個省份,一個省份來十個,你這一輩子什麼事也不用幹了,而且早晚得死在別人手裡。對於那些富有的人,只要以謙遜的態度來保持即可。」所以,在孔子的眼裡,想要保住「富貴」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謙遜。

地位越高 待人越謙卑

有人曾拜見楚國的丞相孫叔敖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做官長久的人,同僚們就會嫉妒他;俸祿豐厚的人,同事、百姓就會怨恨他;地位尊貴的人,君王就會忌憚他。現在您的官做得那麼大,俸祿和地位都這麼高,可謂是『三高人士』,卻沒有得罪楚國的同僚、民眾和君主,這是為什麼呢?」

孫叔敖說:「雖然我三次任楚國相國,但是每一次在思想上我都更加謙遜,而且心裡越來越卑下;每次增加俸祿,我的施捨就越來越廣泛;地位越是尊貴,我表現出來的禮節就越恭敬,因此沒有得罪楚國的士人和民眾啊!」一句話,地位越高,待人越謙卑,就可以「保其祿位,守其祭祀」。

自恃功高飛揚跋扈的下場

清朝大將年羹堯,自幼讀書,頗有才識,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授職翰林院。他在沙場上可謂是武功卓著,而且屢立戰功,名聲威震中國西部邊陲。青海叛亂時,他官拜撫遠大將軍,領兵征繳一個冬天,就迫使叛軍十萬人投降。

他卓越的才幹和英勇的氣概備受康熙和雍正的賞識,並且成為清代兩朝重臣。康熙在位時,就經常對他破格提拔,到了雍正即位之後,他更是備受器重,不僅是雍正的左膀右臂,也是雍正在邊疆、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此時的年羹堯早已志得意滿,常常被皇上的恩寵所陶醉。

年羹堯不僅自恃功高,還做出了許多超越本分的事情。他在官場上中總是趾高氣昂、盛氣凌人。他給下級多發些「獎金」,竟然要求他們面北磕頭謝恩,而在古代,只有皇上才能這樣,謂之「面南」。

有一次年羹堯打仗歸來,雍正到城外去閱兵,他對士兵們說:「大家都辛苦了,可以坐下休息了。」他說了三遍,沒有一個人敢坐,可是年羹堯一聲令下,士兵們竟然齊刷刷地席地而坐,於是,他的飛揚跋扈和擅作威褔的姿態令雍正頗為不滿。沒過多久,雍正便給年羹堯列罪九十二條,賜其自盡。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將軍最終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命赴黃泉。

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矛盾統一體,榮耀或許就是禍殃的開始。因此,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保持謙虛謹慎、低調行事的作風,絕不居功自傲,「上德不德」,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諸多的榮譽,才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第二節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禮儀是道的一部分,它是天道在人世間關於人道的重要應用。金正昆先生在講商務禮儀時,提出了十二個字「尊重為本,善於表達,形式規範」,然而,他只講了表面的規範,並沒有將其中的心法。洪濤老師告訴大家,這十二個字的心法就是永遠保持一顆「溫良恭儉讓」的心。

在這個世界上,誰不想讓自己的父母過得好一點呢?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的優勢資源而迅速成功呢?因此,我們追求富貴與權力無可厚非,但是在爭取「富貴」的同時如果不遵循禮儀和法度,那麼國家終將會因為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墮落而混亂不堪。謙遜的反面就是驕傲。對於小人物而言,無論是謙遜還是驕傲,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但是,對於那些財富豐厚、官位顯赫的人而言,只要驕傲自滿,那麼終將會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是天之道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端著滿滿的一碗水,一定不敢走路,生怕水撒下來。所以,當一個人擁有了一定數量的財富,官做到了一定程度,也怕別人把他的錢搶走,把他從官位上拉下來。只要你一直鋒芒畢露,所有人都想把你這個「錐子」弄折、掰斷,以求自己的保全。一個人不可能永遠在這個世界上飛揚跋扈下去,年羹堯如此厲害的一個大角色,不也是一根白綾就被賜死了嗎?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守著滿屋的錢財,你的人生不可長久,也不可長保。因此老子告訴我們要「功遂身退」,這個「退」不是指退休,也不是指隱居,而是把功勞給應該得到的人,哪怕是自己的功勞,也要將其放下,做到「恆有歸恆無」。只有「恆無才能生恆有」,把一個階段的功勞放下,讓自己輕裝上陣,以一顆愉悅之心面對新的挑戰,這就是天之道。

富不顯富 富而不奢

荀子曰:「富貴而體恭。」

荀子說:「即使榮華富貴亦應謙遜有禮。」

富不顯富,富而不奢,對我們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在課堂上楊校長和呂志霸老師說:「因為你驕傲、不謙虛,所以即使人民幣多了,也會回歸於人民,驕傲、自大到一定程度,可能只有被『斃』才能以泄民憤,最後落得個身體器官都未必是你的了。」

人一旦富了,驕傲、驕橫、嬌蠻、驕縱也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惡」的一個表現。有多少人一闊不變臉?有多少人有權了還能想起那些窮哥們呢?人富貴了,就容易產生驕傲、驕橫、嬌蠻、驕縱之心,富而不驕的人,真的很少,主要是因為人不能隱藏富貴,總想著顯富、炫富,從別人的眼光里收穫自己內心的滿足。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

因富而驕,不可一世,恃才欺人,結果就是官逼民反,「打土豪分田地」,引發怨恨,招致禍災,讓別人羨慕、嫉妒、恨,讓壞人覬覦,讓老百姓產生殺富之心。老百姓講:「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著」,一旦被人惦記上,你就完了。

一個強盜騎著摩托車搶了一位女士的項鏈,結果發現項鏈是假的,於是就停下摩托車給那個女士兩個「嘴巴子」,還罵罵咧咧地說:「沒錢,你還帶這麼粗的金鏈子幹嗎呢!我還以為你這鏈子是金的呢!」因此,我們要懂得,富貴者就要謙遜有禮,剋制住自己的貪婪,做到富而好禮、富而好義。這樣,就不會有什麼過錯了。

虛榮炫耀實為病態

對於現在的人,我們常常實在沒有辦法讓他不驕傲,也實在沒有辦法告訴他「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金玉滿堂,莫之能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成功由勤儉開始,由對人謙遜開始,而失敗也多由奢侈浪費所致,即使到了很富裕,很有錢的時候,這個樸素的真理也不會過時。

虛榮心和炫耀感是人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下的心理,奢華並不利於我們的生活和健康,即使在我們真的非常富裕的時候,最應該珍惜的也應該是健康、普通的生活。平凡的、普通的、健康的、綠色的生活才可以讓我們生活長久。

德不配位 必有餘殃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只有「厚德」才可以讓你承受得住這些財富和權勢,才不會殃及到我們的子孫。當一個「官二代」忘記了他的爺爺、父親是如何奮鬥的,沒有了「富而不驕」的邏輯,也必將「五代而斬」。更要命的是,我們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卻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了比他們更多的驕縱和嬌慣,明明知道這樣的孩子不好,為什麼卻還要把他們培養成那樣的人呢!

謙遜禮讓 為富恭人

「謙遜禮讓,為富恭人」這是我們在求富、求貴的人生路上必須要背的「行囊」,這也是我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發心和發願。「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強者的天然使命是呵護弱者,因此從今天開始,我們就要為自己立下一個強者的目標,照顧好自己的父母、孩子,「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只有不忘初心,才會在面對財富和權利的時候而失去了本心,也永遠不會自遺其咎。

作業

荀子曰:「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禮也。」結合你的工作和生活,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學員心得感悟

感悟一:

「雖有戈矛之刺,不如恭儉之禮也。」我的理解是應當低調不自大。官居高位者不能高高在上,擁有億萬財富也不是用來炫耀的,取得一點成績不可沾沾自喜,贏了對手不應趾高氣揚……

作為天子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但是若要一國長治久安,使「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就得「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那樣即能「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否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說強勢的高壓只能使百姓迫於淫威,一時屈服,長期助紂為虐的暴君,只能促使百姓加速造反。當天子有未能做到的地方,怎樣補救君王的過失,作為君子,不必「爭臣七人」,只要做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則國泰民安!

作為部門領導,你就是本單位的一把手,可以說對於下屬有尚方寶劍在手。但是,行事不當你會樂極生悲,將有可能栽於此劍上。怎樣保得上位呢?《孝經》上說了:「在上不驕,高而不危」。還需「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做到這樣才能「長守貴也」。相反,凡事頤指氣使,任意發號施令,你根本積攢不到人脈,還會失去民心,下屬將對你敬而遠之,甚至群起而哄之。一旦你離了這個位置,將人走茶涼,沒人再買你的賬。

對於貪玩兒的孩子,老師講過教育子女要有無為之為,不可以家長自居,強勢訓戒。「我是你爸(媽),都是為了你好」,「xx這次都考了雙百分,你至少每門也得90分吧」,「老子這輩子就這樣(沒出息)了,你必須好好學習,將來……」而不是用「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你的xx夢想將無法實現」,「別灰心,相信你下次會考好的」之語,不會去幫孩子分析原因找差距。那麼孩子永遠不長記性。

「智者不博,博者不知。」搶著交作業的不一定是對於老師所講知識理解最透的,老子早為我們的行為做了最後總結。(楊好家長——書之子

感悟二:

易經履卦卦辭雲「履虎尾,不咥人,吉」,是說踩著老虎尾巴,老虎卻不咬人,是吉利的」。因為踩著老虎尾巴的人,以謙柔的方式,以恭儉的方式,去待人處世。不僅老虎不會咬謙恭之人,歷史上也多恭儉之人會有好的收場。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對鞏固唐王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郭子儀八子七婿,且多以功名顯身,忠正立朝。郭子儀摯友李白曾有詩曰:忠武英聲振德威,恩光蕩蕩古今稀。八男受爵黃金印,七婿封官碧紫微……作為大唐中興名相,郭子儀功高權重,但他忠君愛國,居功不傲、勇於擔當、謙恭自省,「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就算自己功蓋當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最後也為世人不恥,落得萬劫不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就算自己有能力,只知屯積天下財富,而不為天下造福,不能說你家有個水井,只能自己獨享,村民只能望井欲穿,這樣的財富是放在火山口上的,不能與人共享,不能與天下共擔當,只能最後天神共誅。更何況那些沒有能力,沒有品德,沒有謙誠,只會裝神弄鬼,毫無廉恥,只能是跳樑小丑。天的法則是使滿盈逐漸虧損,謙虛受益的法則是把滿盈的變少,流入低下之處;鬼神的法則是禍害驕傲自滿而保佑謙虛的人;人的法則是厭惡自滿而喜愛謙虛。謙虛受人尊重而榮耀,使地位卑下的人不逾越禮制。這就是君子能夠善始善終。

武的本義是止戈,武力和和平是事物的一體兩面,宋的苟安,宋的尚文,消滅了中華尚武的傳統,使華人變得孱弱,致宋對遼、金一味曲膝,更被元打斷了中華的筋脈,元、明、清統治者更不把百姓作人,只是把文化作為愚忠的工具,以致清朝文人只作考據,並不寫有觀點的文章。以致出現了鴉片戰爭幾條船打敗華夏,英法聯軍幾千人直搗京都的怪狀。魯迅先生大聲疾呼國民的劣根性,和統治階階玩弄百姓於股掌之中,導致百姓自甘墮落不無關係,一味沉溺和平式幻景,一味窮兵黷武暴政,歷史總是亦和亦武,和武俱存,不可偏廢的局面。(一劍驚鴻)

感悟三:

我想起過去的文臣武將,為什麼文臣往往比武將位高一些?過去國家大事多是文臣出謀劃策,且都是以和為貴,迫不得已再兵戈相見。武器代表著攻擊性和傷害,人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當你以戈矛示之,對方大多也會充滿敵意。當今社會,這個「戈矛」可以延伸拓展為任何敵意的攻擊性行為、語言和表情。將心比心,人心都是希望被友善、被關愛、被喜歡的,因為這樣很安全很快樂。當你這樣恭敬簡樸地對人,只要真誠,對方慢慢感受到,也會同樣方式對待你,那麼敵人最後就成了朋友。

小到幼兒園的小朋友,老師都會從最簡單禮儀「你好」「謝謝」「對不起」來教起,大到國家都會有訪問交流,其實都是在以禮敬人,以和為貴。靠武力鎮壓只是一時的勝利,且你不一定快樂,而也會激起對方更大的反抗,而靠恭儉之禮,就是一世的平安、祥和!謝謝!(暗香疏影)

薦讀

洪濤講《荀子》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四周都是海的美麗國度
吃,從入宅開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