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陵五千勇士——閑話《資治通鑒》之一百八十三

李陵五千勇士——閑話《資治通鑒》之一百八十三

請隨手轉發推廣,不才深表感謝!

卷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元封二年(前109)~天漢二年(前99)

李陵戰敗投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惹惱武帝劉徹,被判宮刑。

十幾年前有部電影,叫做《斯巴達三百勇士》,講的是三百斯巴達戰士在溫泉關抵禦波斯五十萬大軍的故事。當然,真實的歷史中兵力對比不會這麼誇張,不過斯巴達人確實是以少打多。斯巴達人之所以要這麼打,是因為他們的戰略目的是拖延時間,就沒想著活著回去。即使如此,此戰也未必是個必死之局,如果能夠給波斯人造成重大傷亡,讓波斯人對對面的實力作出誤判,從而「知難而退」,這恐怕才是斯巴達王最初的打算。

波斯人攻勢受挫後確實一度動搖,然而,斯巴達人這邊出了個叛徒,波斯人由此知道了斯巴達人的虛實,又找到一條繞過溫泉關的小路,內外夾擊,斯巴達人全軍盡墨。

同樣的,李陵率領的這五千勇士,在匈奴近十萬騎兵的圍攻下,殺敵過萬,也令匈奴貴族們萌生了退意;此時李陵部離邊境只有百里,如果能再堅持一把,就能跳出包圍圈。在這關鍵時刻,李陵卻遭受了和斯巴達人同樣的噩運——軍候管敢被其校尉辱罵,心中不忿,竟投降了匈奴。這下匈奴且鞮侯單于知道了李陵軍孤立無援,且彈盡糧絕,心中大定,再次加強攻勢。

從此開始,匈奴軍的攻擊強度遠超從前,漢軍南撤的腳步越發艱難,還未行至鞮汗山,一天之中就消耗掉了五十萬發箭矢——這已經是漢軍最後的本錢,此後只能靠步兵近戰硬抗騎兵了。但即使如此,漢軍仍然沒有放棄,此時尚有三千餘人,大家就丟掉輜重,砍下運輸車的輻條當武器。

麻煩的是,漢軍必須穿過鞮汗山谷才能回家,匈奴人搶先用石塊把谷口封住,漢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到此,李陵明白突圍無望,當晚,抱著萬一的希望,他獨自去刺殺且鞮侯單于——但這種事情想想也知道,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果然,李陵窺探良久,始終找不到下手的機會,只好放棄,嘆道:「兵敗,死矣!

事已至此,李陵實在不甘心——自己練兵多年,難道最終竟是一個笑話嗎?所以現在李陵想的就是怎麼把這些好兄弟盡量多地帶回去,也算是給這支部隊留下一個種子。於是李陵命令砍斷軍旗,丟棄所有戰利品,每人除了武器,只帶二升乾糧、一片冰塊,夜半各自突圍,「各鳥獸散」,自求多福。

這就是「作鳥獸散」的來歷。李陵的想法是,此時集中突圍已不可行,只能化整為零,讓匈奴人顧此失彼,能跑出幾個是幾個。但正所謂禍不單行,本來約好以擊鼓為號,結果連戰鼓也壞了。好不容易把大傢伙叫起來,匈奴人也反應過來,窮追不捨。最終,副將成安侯韓延年戰死,李陵見山窮水盡,投降,而五千勇士,最終只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上。

敗信傳來,武帝劉徹大怒,朝臣們也紛紛譴責李陵是個叛國賊!只有太史令司馬遷說了幾句公道話,說「李陵素有國士之風,此次以五千步卒孤軍深入,殺傷數萬騎兵,將士用命,人皆死戰,雖古之名將也無有過此,此戰實非李陵之過;再說李陵選擇投降,應該是還想留住性命,將來才有機會報效國家!」

其實名眼人都能看出來,李陵戰敗處離邊關不足百里,而且已經吸引住了匈奴軍的主力,但凡漢朝能派出一支援軍,那整場戰局立馬就能翻盤,變成一場「誘敵深入後圍而殲之」的經典大勝——實際上匈奴方面在管敢叛變前也一直有這樣的擔心。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邊關諸將坐視友軍盡沒而無動於衷,李陵敗後除了司馬遷,所有人也都在落井下石——這倒頗有解放戰爭時國民黨軍的做派。

估計李陵和他爺爺一樣,與軍中同僚的關係不是很好,但僅僅因為私人恩怨,就能置對國家有利的一場勝利而不顧,這樣真的對嗎?

那麼武帝對此又是什麼態度呢?皇帝陛下的腦洞頗大,竟然認為司馬遷是在拐著彎的諷刺海西侯李廣利!因為李廣利之前是被武帝力挺的,卻打成那矬樣,結果還封了侯;李陵這麼優秀,你卻要怪罪人家,可見是任人唯親!——司馬遷到底是不是這個思路不清楚,反正武帝是這個思路。膽敢諷刺皇帝,這還了得!來人啊,拖下去,閹了!

——司馬遷就是個史官,家裡哪有什麼油水?無錢贖罪的情況下只能受刑。司馬遷也是堂堂七尺男兒,哪裡受得了這種屈辱?他一時間甚至想到了自殺!但此時他的《史記》才剛剛開了個頭,難道真要放棄?一邊是身為人的尊嚴,一邊是畢生的志向,到底該如何抉擇?

最終,他選擇了屈辱地活下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才有了《二十四史》開篇的《史記》。

其實,如果司馬遷沒有這段經歷,《史記》應該還是會有的,但會不會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很不好說了。

原因嘛,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說得很清楚了——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所以如果沒有這段經歷,恐怕司馬遷就不會在這部書中注入如此豐沛的感情。最起碼,後人就不會如此詳細地了解到李陵之敗的細節——要知道,中國古代的史官一般重政治而不重軍事,重戰略而不重戰術,對戰鬥過程的描寫往往一筆帶過,李陵之敗實在是特例中的特例。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太史公就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皇帝陛下錯了,所以才要考證得詳詳細細——畢竟,這是影響他一生的戰役啊!

我們的皇帝陛下,後來也反應過來,李陵戰敗,那些「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老油條們難辭其咎,但他也不能真地懲罰這些人,否則也是在打自己的臉,只好好生撫恤那四百位逃回來的李陵殘部,差可告慰。

請隨手轉發推廣,不才深表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煌的閑話 的精彩文章:

浚稽山之戰——閑話《資治通鑒》之一百八十二

TAG:煌的閑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