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總盯著「剩女」找茬了,這還有3000萬「剩男」無人問津
剩女一直在社會中「抬不起頭來」,然而相關數據顯示,在中國,「剩男」現象才是真正的婚配危機。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口學會會長翟振武曾公開表示,「保守估計,中國未來30年將有大約3000萬男人娶不到媳婦。」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不少剩男被逼著去相親。其中,不少人自身的條件並不差,但男多女少造成的「婚姻擠壓」,使得原本相對穩定平衡的婚姻市場因男性數量與女性數量的巨大差異導致部分男性被擠壓出去,被迫成為「光棍」。
國家衛計委報告顯示,剩男多在鄉村,剩女多在城鎮。然而隨著城市中經濟獨立的單身女性日益增多,擇偶要求越來越高,一些條件尚可的城市剩男也不得不面臨找不到配偶的危機。
單身了30年的李爾登從未有一刻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體驗中國婚姻市場的殘酷競爭。
那是一個灰濛濛的早晨,窄臉、單眼皮的李爾登走進了上海漢口路中福大酒店。200平米的戀愛培訓場里座無虛席,有著40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學員。
這是一群早已過了法定晚婚年齡卻仍然單身的「剩男」,俗稱「光棍兒」。
上課的主題是「充滿殘酷競爭的婚姻」,老師吳迪站在前方,將大家分成紅綠兩個陣營,每個人的背上貼著1—50不等的標籤,數字象徵一個人外表、經濟、家境等方面條件。
一聲令下,「戰爭」開始了。
學員們紛紛涌到對方陣營里搶人。一個45分的學員被一團人扎堆圍住,發出尖叫;有人撲了空,散到其他地方,再錨定新目標,迅速撲過去。
李爾登在原地愣了兩分多鐘,發現「來不及」後,他胡亂衝到幾個女生面前,瞄了一眼背後的數字,什麼也沒問,就與其中一位女生強行組隊。混亂的爭搶結束,李爾登深吸了幾口氣,像是游水時一個猛子扎深了,狠狠地蓄上勁兒來。
城市剩男的「經濟危機」
32歲的李爾登是上海本地人。28歲前,他奔命於事業,從未戀愛。28歲生日一過,父母開始催促這位戀愛經驗為零的兒子,動用身邊資源為他搜羅各種適婚女性,逼著李爾登相了五六次親。
輾轉上海幾乎叫得上名的婚介所後,李爾登最終有幸相中了一位本地姑娘。兩人關係剛滿一年時,卻在對方父母的強勢介入下,戀愛告終。也是在那時,李爾登從朋友那聽到了「剩男」這個詞,「就是那些到了他這把年紀想結婚卻不成的人」。
陷在焦慮中的李爾登很好奇,在中國,和他同樣境遇的剩男還有多少。
3000萬,這是人口學家給出的保守估計。
「這是中國長期的性別選擇、一胎化政策及胎兒識別技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口學家黃文政接受採訪時說,從1980年代起,剩男的數量隨著中國失衡的男女性別比一路飆漲,以2010年為臨界點,漲勢突然加劇。如果情勢得不到遏制,他預計在2050年,中國將有3000萬剩男。
黃文政強調,勢態走向不會是井噴式爆發,是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樹茁曾於全國28個省(區、市)的300多個鄉鎮,做過多次田野調查。他發現,1980年代後出生的男性中,將有10%—15%不能或難以如期找到配偶,他們多在30—40歲,是一群遭遇婚姻擠壓的人。
住在北京「外賣村的」老朱42歲了,卻一直單身。他本以為遇上了一個彼此中意的對象,還送了對方金首飾,如今卻是一場空。(CFP 圖)
社會學家眼中,他們被具象為一群存在於廣大邊緣農村的經濟貧困型男性,是婚姻市場中議價能力低,「被迫失婚」的群體。由於婚姻買賣、騙婚、拐賣婦女多與這一群體相關,他們甚至被視為會誘發社會管治危機。
但從事了8年戀愛培訓的吳迪對此不置可否。她對《Vista看天下政商智庫》透露,走入她課堂的剩男與主流媒體上討論的不太相同——男學員們多來自城市工薪家庭,是一群渴望婚姻的城市剩男,擇偶經歷都是充滿階層色彩、時代價值觀變遷的故事。
事實上,城市剩男的日子也並不好過。他們的背後,其實存在著更為隱蔽的……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爾登、李成峰為化名)
責任編輯:楊溪


※如何快速毀掉一段友情?一起打遊戲
※殺人者不配稱英雄,一份關於張扣扣案的法律分析報告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