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自信不在於絕對正確

文化自信不在於絕對正確

現在中國大地隨處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此廣泛、正式的宣傳,卻沒有同時發布一個官方的名詞解釋,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並糾結的事,難道黨中央不怕全國人民把這些價值觀理解成15億個版本嗎?特別是還有「自由」、「民主」、「法治」等等相對容易爭議的表達。這個事昨天在和老謝的對話中找到了一個自己相對滿意的解釋。

昨天是雞年公司最後一天上班了,節前輕鬆喜悅的氣氛充斥在公司中。在等辦公室貼封條的時間,老謝跑到我辦公室來聊一聊2月後段的一些工作,其中談到一些人事的問題。在關於應該重點關注什麼樣的人才時,他給出的心得是:「既有唯我獨尊的霸氣又有開放學習心態的人。」盤點一下我們公司成熟的高管,基本上都是這種人。想想身邊的案例,的確只有同時具備這兩種相悖特質的人才是成長快又有人格魅力的,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發展不同之處,有一點在於自然科學可以通過相對低成本的大量的重複實驗進行反覆驗證來迭代認知的進步,豐富而可重複的反饋讓我們可以很客觀迅速地了解研究對象,在這個基礎上,不要說摩爾定律下的晶元和信息技術,哪怕是雜交水稻這樣耗時的實驗,我們都可以在有生之年期待可驗證的成果。所以人類已經認知到的自然客觀世界,有很多方面在特定的條件下已經可以在確定的輸入因素下由人類掌握特定的輸出成果,這些技術成果,包括生物技術、空氣動力技術、電子電力技術、機械技術、化學技術、核反應技術等等等等,為人類創造了日益美好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

而社會科學(包括人類精神領域)方面呢,其發展速度和自然科學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看看現在還在四處傳播和學習二千多年前的「國學」就可見一斑了。

而哲學做為思考思想的思想,其科學的本質並沒有在國內有很大的市場,還只是集中在研究者的金字塔中,哲學思辨的能力在普羅大眾的教育中是極度缺乏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對這麼重要的能力在教育上如此匱乏。

社會科學最主要還是靠自我反思、實踐總結、邏輯推理、研討論證這些思辯的活動在推動,甚至是對比自然科學的映射式反思,如「社會達爾文主義」等。我們雖然也看到有一些社會問題是通過做實驗來進行研究的,比如消費者習慣調查等等,但其理論依據客觀性的缺乏、樣本量大小影響,採樣設計邏輯缺陷等等,使得調查主題範圍來說都不足以給出肯定的答案,更不用說廣泛適用的理論層面的結論就更扯蛋了。這也是我為什麼相對更欣賞國外如德魯克、科特勒、聖吉這些大師的著作而不喜歡國內「管理大師」的原因,就因為國外多數大師從來是用「探討和啟迪」而非「虛妄的肯定」的態度來對待讀者。

不過現在的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能精確和客觀真實地記錄人的活動行為,到是對人的客觀活動及人與人的互動行為的分析和把握提供了一個相對可進行科學迭代研究的有效手段。很期待這方面的技術能有效促進社會科學的發展。

社會科學是涵蓋從整體人類社會到微觀個人思想的所有關於人與自我及人與人之間所有相互關係的運作規律的總稱。其所涉及的現實內容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各個層面,比如:

先不說能解決問題,這些社會科學問題有哪一樣我們認清了其完整的影響因素體系?不要期望有所謂的「改革試驗」解決社會進步試錯成本問題,我們基本上沒有辦法在同一時間設定完成相同的前提下進行社會實驗,更不可能在不同時間進行社會活動結果的對比驗證。還不用說,試驗結果本身也屬於提取認知的結果,哪怕對同一個觀察現象都存在盲人摸象的認知風險,也存在對同樣的客觀現象的基於不同背景和知識結構下解讀和認識不同的風險,所以所有結論都很容易各執一詞,基本不可能如牛頓力學定律在力學研究上一樣被廣泛接受和應用。最後社會性問題的解決方式往往變成了比誰的聲音大拳頭硬而已。而個人性的問題,在不搞信仰極端主義的前提下,大家就自行其是,自求多福唄。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黑貓白貓論」有力地打破了因世界觀的爭論妨礙實踐進步的桎梏,同時我們要看到對於「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的標準隨著社會性的變遷升華也在不斷變化,插一句題外話,當年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也是德國及義大利繁榮和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英雄,最終給兩國人民帶來災難的也是他們。現在「抓住耗子」這個標準從當初單純看老百姓物質生活日子變好,到現在要看「公平性、可持續性、環保性」等各項指標的時候,而對於什麼是公平、可持續、環保的社會性標準又成為了新的焦點,所幸的是,現在大家習慣擱置爭議邊做邊討論,所以儘管對這些標準的內容我們整體社會上共通的認知本身是高度不夠也不夠統一的,又不能象過上了好日子那樣進行一些簡單的量化的評價。但還能在前進中去不斷磨合和共通。

所以我一直強調企業經營者必須有自己明確的三觀,這是企業人格的基因,也是企業稱之為企業而不僅僅是一個賺錢工具的前提,不要去追逐在社會上一波波不斷湧現又被一波波地推崇的「正確思想」,比如東方式的有「領導大於管理」、「細節決定成敗」、「用國學來管理」等等江湖術士般的東東,往往以偏概全,不知所云。西方式的有KPI、平衡計分卡、戰略地圖、阿米巴、定位、市場營銷理論、行動學習等諸多工具,這些工具都不錯,但就象中國功夫的九陰真經一樣,沒有上半部的內功修鍊的總結,只有下半部的精妙招數的傳遞,一旦修行往往容易走火入魔,把企業搞得雞飛狗跳,自取其辱。

學過STM後,進一步深刻認知和理解更多企業、產業、國家和世界運行的本質,才發現我們人、企業和國家都是大大小小體系中相互關聯影響的一份子,而且社會也好,企業也罷,都和人與自然的成長一樣,要經歷成長,要經歷春夏秋冬,要歷經優勝劣汰,沒有不用付代價的僥倖成功。越來越高頻的未來不確定因素使得在不確定情況下作出決策對個人和團體其實都是一個常態事件,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越高,越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這樣的現實下,我們唯有不斷提高對社會科學的認知能力,通過迭代成長的認知水平才是唯一可以把感性的煩惱變成理性的煩惱的正確打開方式。包括STM企業經營管理體系,它是在科學認知理念的前提下,在企業運營管理這個細分領域延伸出來的一套讓我高度認同的認知體系。但同樣按我前述的觀點,有哪一種體系能宣稱自己是永遠正確的呢?先不用說體系的「因」(體系產生的基礎假設)、「道」(體系的方法論和思維模式)要在發展中接受不斷變化發展的客觀現實世界的不斷驗證和提升,體系的「術」(應用的方式方法)更要結合實體做好接地的操作才能有點效果,否則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徙增笑耳。拿來主義已是窮途末路,企業的出路都是我們自己吐血吐出來的,不是用眼耳腦就能學來的。學到的東西必須透過我們的身體帶著我們的血脈氣息輸出經過我們自己內化的內容,才是對學習應用的正確打開方式。

同時我們要理性看待企業的生老病死,從理論上說企業是必然死亡的,只要企業經營者停止「正確地」成長。而凡人是不能永遠進步的。所以我說,只有真正追求不斷超越自我並熱愛挑戰的人才能享受企業經營管理過程和個人成長的快樂。這樣的人永遠有信念,卻又永遠讓信念保持開放的態度,所以有意義和價值的文化自信,其精粹不是追求自我掌握了所謂絕對真理,而是在強大自信下的謙虛開放心態,不斷自信於自我當下的認知體系,又能明白其局限性,然後通過學習、反省、互動研討等方式,不斷挑戰刷新自己的認知,並行不悖。

因此,反觀中國現在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揣摩中理解到的是中央只是把一顆顆人間正道的種子播種下來,並不在不成熟的階段去強行統一其內涵,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刷新認知,這種有方向的開放態度,正體現了國家層面文化的自信,用「共通」而非「共同」的方式來推動我們的民族文化內涵的融合,我相信即使未來我們沒有對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解釋,一樣能促進國家、企業和個人在這個方向的進步與融合。因為堅守人間正道,同時兼容並包,海納百川,才是真正的文化進步之道,也是最核心的文化內涵之一。

自此,我不再糾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章記 的精彩文章:

TAG:章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