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期而遇·久別重逢——布宜諾斯艾利斯尋藝記

不期而遇·久別重逢——布宜諾斯艾利斯尋藝記

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市上空

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座城市就像南美洲的一顆明珠——藝術與生活的交融在這裡散發出奪目耀眼的光芒。從生活街區到藝術家工作室,從國立博物館、美術館到貴族宅邸,藝術在這裡無處不在。

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首都,西語是Buenos Aires,意思是好空氣。阿根廷曾經通過蓬勃的貿易積累了驚人的財富,讓它擁有了燦爛的文化和華麗的首都。但後來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讓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經濟陷入泥潭,要像第三世界國家一樣請求財政援助。

這樣一個有故事的國度,這樣一座「像水和大氣一樣永恆不滅」的城市,如今有著怎樣的文化和藝術?我暫時告別寒天凍地的北京,帶著博爾赫斯的詩句,也帶著對王家衛「春光乍泄」的想像,跨越太平洋,抵達了夏季的布宜諾斯艾利斯。

來到這的幾天,正好在召開國際部長級會議,整座城市加大了戒嚴力度。滿街的警察還有時刻待命的裝甲車、警車,這裡治安狀況不是很好的各種傳言,都給這次考察鋪陳了一層緊張的底色。

到達酒店後留下的第一印象便是「戒備森嚴」

但轉天陽光來臨,光線在路面閃動,我們的腳步與一條流光溢彩的街道相遇。屋檐牆亘中間流動著的是最絢爛的色彩,建築溫暖的顏色和湛藍的天空呼應,時差在身上搓出的褶皺與所有緊張的情緒都被美景一一熨平了。

博卡區創意的塗鴉讓整個街道充滿活力

多彩博卡

博卡區,就是這樣會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大約在19世紀中期,大批貧困的西班牙和義大利移民來到博卡區。沒有錢粉刷自己房子的人們,從未放棄對生活和美的追求。他們用輪船上剩下的船舶塗料自由發揮,於是就有了這條全城乃至世界最鮮艷的街道。

漫步在博卡區,隨時都能感覺到色彩的碰撞。

走進這裡,感覺依稀瞥見了童話世界的樣子,明麗、俏皮而招搖。這裡的藝術已經滲透在生活之中了,藝術與人、與生活沒有了隔閡。走在街上,你會覺得像走進了一幅幅契里柯的畫中,好像一位藝術家用街道畫了一幅巨畫,同時也是一片舒適的生活區。

在博卡區隨手一拍,都像一幅來自契里柯的畫作。

一切事物都是活的藝術,和你完全生活在一起。很難說這一片區域是建築作品,還是居民樓;是環境藝術,又或純然是一幅色彩強烈的作品。所有的顏色都搭配得非常大膽,直白而強烈地衝擊著你的所有感官,加上當地人跳躍著的表情、快節奏的語速、身材和形體,甚至是天的顏色、天氣的溫度......一切的一切都融洽地形成了一件完美的藝術作品。

他們把所有東西用南美特有的奔放氣質自然而然地融合了起來,去熱情地擁抱每一個人,而每一個人又被這裡的魅力吸引,自願地投入熱烈的懷抱。在當代,我們經常提到跨界,所謂的建築、設計、藝術的交織在這裡不是什麼當代藝術、當代生活的問題,而是自然而然又隨心所欲地發生了。

博卡區街景

博卡區曾出過一位有名的畫家,博尼托·昆柯拉·馬丁(Benito Quinquela Martin),他作品主題多圍繞船舶和港口的工作場景。博卡區有他的私人博物館,這也是他生前的畫室。與一般美術館不一樣的是,整個室內布置就像室外一樣,堆滿了濃郁的色彩。

當地藝術家博尼托·昆柯拉·馬丁的私人博物館

展廳的室內牆壁也是明麗的色彩

展廳內有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不僅包括繪畫和普通雕塑,還有他自己收藏的船頭雕塑。他對當地的海洋文化很有興趣,於是專門把出海船頭的精緻雕塑收集起來,單獨用一個展廳來陳列。

藝術家的船頭收藏都承載著各自的故事

最頂層是藝術家的生活區,他日常就生活在這樣的強烈色彩的包圍中。他的卧室、琴房、廚房都是激烈的色彩在碰撞、在對話,由此看來,這個藝術家應該擁有最多彩的生活吧。整間房子只要有一個角落,他都會塞進一件藝術品,但並不會覺得他是刻意地擺放,而是這些作品本身就生長在那裡。

藝術家的琴房被對比大膽的顏色渲染

或許,他覺得每天都需要看這些藝術作品,作品在房子里如生物般悄悄滋長。每一個角落、每一個轉角、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被藝術充滿——即使是很窄的走廊的柱子上,也需要一個小小的彩塑浮雕。

生活在這裡應該就像生活在童話里一樣

博物館之旅

拉美藝術博物館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拉美藝術博物館(Latin American Art Museum of Buenos Aires)是由一位商人建立的私人美術館,與其它拉美美術館給人留下的印象不同,這座私人美術館非常國際化,讓人有一種來到了紐約的錯覺。

館內的布置十分符合現代美術館的標配,有幾大展廳,有藝術品商店、咖啡廳,還有面向公眾教育的報告廳。這裡主要展出的是20世紀拉丁美洲的藝術成果,整體上,展出的作品還是和大的社會語境與歷史相連接的——殖民文化、社會動蕩、自身的南美傳統,還有北美對南美文化上的輸出。作品無論從語言,還是到造型,都有受北美影響的影子。但是再仔細看又會發現,作品中的內容還是在講南美本土的事情。

其中,弗里達的《Fulang-Chang and I》展出方式很有趣。1938年,弗里達在把這幅畫送給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時,加上了一面鏡子,這樣就好像她們可以一直在一起。美術館在展出時,保留了這面和自畫像畫框一樣的鏡子。所有觀眾都可以在鏡子面前觀看自我和拍照,用手機創作一幅和弗里達相似的自畫像,這也對應著和弗里達一樣的觀看視角。

弗里達《Fulang-Chang and I》,1937年

阿根廷國家美術館的建築同樣也用了鮮亮的顏色,這讓它在眾多美術館中別具一格。當時,美術館正在辦米羅的特展,作品很全面。羅丹的特展規模相對小一些,但有很多非常珍貴的手稿,布展也精緻而講究。這裡繪畫的展覽質量非常高,柯羅、魯本斯、委拉斯開茲、戈雅的精彩作品都可以在這裡看到。

阿根廷國家美術館

館內一角

阿根廷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Museo Nacionalde Arte Decorativo)之前是一位有西班牙血統的貴族的私人住宅,建築的材料和形式完全來源於歐洲,館內是西班牙貴族對歐洲和東方藝術的重要收藏。與一般博物館不同的是,這些藝術品就在起居室、在客廳、在走廊的空間里,與整個室內環境融為一體。如果不把這裡當成博物館,只是當成貴族的故居來欣賞觀看,似乎也是可以的。遊人進來看到的不只是藝術,似乎還能聞到從貴族身邊飄來的氣息。

阿根廷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

剛一走進來,會感覺整個空間顏色搭配得很好,布置很精美;等走近了看會發現,室內每樣東西都耐人回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有意思的提示:其實,我們建立的美術館、博物館體系是把這些東西從生活中摳了出來,打上一束光,單獨把它們放到一個新的公共空間去陳列,供更多人觀賞。但藝術和生活的聯繫其實是千絲萬縷的,把作品從生活中拿出來,流動於彼此的氣息也就被割斷。

博物館內不僅有西方收藏,來自東方的藏品也同樣精美。

阿根廷國家裝飾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方式不是以作品為展示空間,而是以生活、以人為中心,作品看起來有些凌亂甚至有些過於滿,每一個地方都塞進了作品。但是,在這個空間,我感受到可以讓人住下來,可以在這裡生活,吃飯、睡覺、上廁所,久久凝視它們而忘記睡眠......這些藝術作品是對日常生活的美化,而不是人圍繞著作品去刻意地欣賞,它們是在圍繞著人的生活轉,是生活舞台上精緻的演員。

其實,很難用幾個詞來形容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文化和藝術——時而感覺是走在歐洲某地,時而是熱情接地氣的本土文化,時而又是與時俱進的國際風尚。在這裡,沒有特意束之高閣的藝術,一切都自然地共融。這裡的人隨時可以通過美術館或者藝術小鎮這些渠道,欣賞到更豐富、更多元的藝術作品。

當走在博卡區的街道,走進藝術家的工作室,走進貴族的私人住宅,你會發覺藝術竟然可以與生活如此接近。這個距離有多近?不如問問藝術家工作室通道里小小的浮雕,問問小鎮角落裡的那些小壁畫。它一直在等著你,也等著所有人與它不期而遇,抑或與它久別重逢。

特約專欄作家 / 盧征遠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芭莎藝術 的精彩文章:

師從文徵明、影響齊白石,他是中國寫意花鳥畫大師!
他是蘇東坡的好友,被譽為宋畫第一人。他讓人物畫沒了顏色,卻驚艷至今!

TAG:芭莎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