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日33國聯合發難,中國10萬億元流入西方口袋,如今迎來轉機

美日33國聯合發難,中國10萬億元流入西方口袋,如今迎來轉機

隨著冷戰的結束,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但針對中國的封鎖和禁運卻並沒有終止。1996年7月,美日英等33個國家簽署了《瓦森納協定》(既「瓦協」),「巴統」不復存在,但「瓦協」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依舊是被禁運的對象。「瓦協」禁運的清單里就包含了電子和信息安全、電子器件、計算機等。不僅是武器,高科技也是對華的封鎖和禁運的重中之重。

受「瓦協」的制約,中國曾屢屢吃下啞巴虧。2004年捷克出口「維拉」雷達系統被美國阻攔;2006中國和義大利簽署發射衛星合作協議在美國的壓力下告吹;2015年紫光斥資230億美元收購美國晶元製造商美光科技最終被攔阻......

在半導體領域,受限於「瓦協」,中國從晶元設計到生產,都不能獲得西方最先進的科技。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曾投入巨資發展半導體,但受到了美日等國在設備和技術上的出口限制,重挫了中國的晶元製造產業。

近年來,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發展突飛猛進,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使得中國半導體設備製造業與西方還有2-3代的差距,落後西方10年左右。更為嚴重的是,中國半導體的產值僅為全球的7%,利潤也被「英特爾」這樣的巨頭榨乾,只剩下不到4%。

更令人感到恐怖而又痛心的事實是,中國的半導體、集成電路90%的都依賴於進口,據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晶元的進口的錢已經超過了石油,在過去的10年里,已經累計花費了1.8萬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則超過了10萬億,每年大把大把的鈔票就這樣流入到了西方的口袋。

常常聽說,中國已經攻破了7納米的工藝製程,但為何中國國產晶元就不行呢?半導體這塊「心病」還要多久才能治癒呢?

實際上,有能力設計和有能力生產出來是兩回事,要想成功製造出晶元,則必須用到最核心的生產設備---光刻機。目前,全世界最尖端的光刻機生產商是荷蘭的ASML公司,其生產的光刻機市場份額佔到了全球的8成。此前,受「瓦協」的限制,即便中國再願意掏錢,就是1億美元一台,也無法獲得ASML的高端設備。

不過,最新的一個好消息是,ASML公司表示只要中國下單,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出口將沒有問題。據有關消息透露,最早在2019年,中國將獲得首台EUV光刻機。

從技術上看,目前國內晶元主流製程技術是28納米,而國際最先進的技術是10納米乃至7納米,中國在技術上差距還是很大。在2017年中國晶圓廠巨頭中芯國際已宣布進軍7納米,一旦EUV光刻機到手,中國有望在晶元大戰中翻身。

當然,中國想要在半導體之戰中打個漂亮的翻身仗,還得依靠自己的力量,中芯國際、紫光、華為海思等等都要加把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事零零柒 的精彩文章:

沉痛哀悼!又一位抗戰老兵辭世,曾端掉日軍司令部!祝老英雄走好!

TAG:軍事零零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