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嘞是霧都,這是我城

嘞是霧都,這是我城

我城這個概念,來源於香港。鑲嵌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城市文化狀態的保護,香港人向來以倨傲但又略帶對外防衛的態度講著「我城」。於我而言,可以講出這兩個字,必得有對於城市的歸屬,對於其變化和革新狀態的驕傲,且深層次地感恩並保護著它的內底文化,使之甚少流失,擁有野蠻生長並四散輻射的內核。

我以前羨慕香港人,因為除了香港之外,我總是想不出任何一座中國城市(尤其在近幾十年的「變化」之後)可以如此有底氣地談論「我城」。至少,重慶在浮浮沉沉千百年的起伏之中,尚未能擔得起世間的矚目和自我的認同。

而今年春節回家,「我城」的感覺竟逐漸滋生。

這感覺不是來源於經濟。就如同發達國家的城市也許並不如國內某些城市那麼「高大上」,卻總能在細節處體現人文關懷。今次重慶給我的感覺,大抵如此,在細節中的變化與貼近需求的設計,讓人感嘆。

摘幾個方面聊聊。

2月13日,回家的飛機落地在重慶T3航站樓,新航站樓。

重慶機場T3,隨手拍

修新航站樓是件多麼正常的事,整個中國不都在不停地修修建建之中堆高樓層、堆高GDP、堆高每個人的假想幸福指數與奇妙的迷戀假大空的審美么?

然而重慶的新航站樓在幾個細節之處徹底打動了我。

標示牌出現了網約車接駁地點的指向標,從到達口開始逐步指示。自網約車的法律法規逐漸完善,這已經成為城市運輸不可忽略的一個巨大組成部分。與其讓這樣量級的車堵塞在停車場或是到達/出發口,不如撥出專門的停車處,使乘客和司機都能便捷定位,省去諸多煩惱。前幾個月我在虹橋高鐵站,叫了專車司機卻只能通過對於停車場的位置互相尋找,想來還是頗多麻煩的。一個系列的標示牌很容易做到,但是對於新生事物的主動接納和細節處的人性化考慮,確是很難做到的。

託運行李自動安檢。這些年各國各地飛,託運的行李從來是貼上標籤進入流通道即走。今天辦票時,地勤指示行李箱要按照箱輪向外的方式擺放,以便自動化分理入閘。同時,出票之後不可立刻離開,因為每一個辦票窗口都設立了直接的自動行李安檢口,等待1-2分鐘便可確認託運行李可否登機,又再次避免了許多人離開辦票處之後再由廣播通知去重新開包檢查的繁瑣。需知機場廣播通知也是極其緊張的資源,過度使用不僅耽誤其他通知,也會干擾工作人員和乘客。

再說一個細節,登機樓層的機場內部設計不再是直筒式的擺放:左右兩邊登機口,中間一條通道,分布購物區和餐區。相反,出現了不規則形狀的公共區域留白。留白,是每個人都知道卻多麼難做到的設計理念,尤其在機場這類寸土寸金的基礎設施。我們羨慕紐約的中央公園,倫敦的海德公園,就是因為城市的內核應該是有留白的,而不是讓其無限制地進入樓與道次第林立、人與物比肩接踵的生存狀態。機場等公共區域,人流穿梭擁堵,尤應注重空間的留白,敢於捨棄那一點點「功能性」的實用,凸顯一點點視覺與心態上的鬆弛。順便一說,上個月去香港,也專程去了九龍公園,可惜實在沒什麼值得聊的。

公共區域留白設計

修機場航站樓實在不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兒,但其中蘊含的人文細節,卻實在值得記錄。我爸說,國內的設計團隊不是不會設計,有時候卻是缺乏了一些對於人性需求的關注,那些建築與設計的細節之處,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城總算跨出了第一步。

2月14日,開車陪家人出門。

公路限速是我常常不滿國內道路設施的一個點。以前在美國開車,曾有這樣一個段子,說加州的高速雖然標記著60miles(約合96碼)的限速,但是你盡可以把它當成最低限速來開無妨。雖說是段子,但實則是美國交規里一個重要的點是符合車流速度,而非單純的看絕對速度:即如果低於車流速度(不停被超車)或高於車流速度(超來超去),都是非常容易出事故的狀態,那這樣就都該吃罰單。而正確和安全的狀態就是跟隨車流速度而行,不去純粹遵循絕對車速把控的高與低。

當然,這一點目前在國內也許很難做到。重慶目前的市內道路通常有40/50/60碼的限速,內環高速則是100碼的限速。但是介於室內道路和內環高速之間,還有許許多多的快速路,這些路以前的限速也是60碼,極其不人道。司機們也通常是一邊開到80,一邊觀察著測速攝像頭然後緊急剎車。這兩次回渝,發現其中一條我回家常開的快速路限速提到了70碼。雖然仍舊覺得慢了些,這10碼的提速卻讓人欣喜不已,畢竟,這意味著超速罰款的市政收入竟然部分妥協了車輛駕駛者的需求。

2月20日,深夜約了一場宵夜火鍋。

我喜歡吃的火鍋店春節都沒開門。半夜十點多,跟朋友驅車去了「火鍋一條街」,一條已經成為旅遊景點的老灶火鍋一條街(所以我們本來也不太想去)。順便說說,這兩年重慶在網上火了,品牌打造很成功, 以至於在諸多旅遊目的地之中,重慶赫然排在了大陸城市的火熱度前列,甚至就在我的朋友圈中,也不停有人曬著飛往重慶的機票——因為你們,我回家的成本真是漲了不少呀。

重慶火鍋,隨手拍

老重慶的底子是重工業、是下力氣的碼頭、是吃。小時候深刻的印象是,好吃的東西總是隱藏在山上、山裡、江邊,總要開車翻個三四十分鐘乃至一兩個小時,才能吃到正宗的老火鍋、盤龍黃鱔、辣子雞、泉水雞等等。火鍋一條街修起來之後,雖則是在當道的路邊而非山林之中,卻也保持著老重慶的樣子,一排排篷子支開,大家露天而坐,燙一鍋滾燙的火鍋。沒有為了所謂的高大上去改變自己,沒有覺得搭起的棚子不好看而強行「精美」,沒有覺得熱火朝天的氣息與啤酒瓶子耽誤了自己成為一流的城市,重慶的火鍋還是那個野蠻而粗魯的樣子,伴隨著冬天裡仍有赤膊的人群和售賣冰粉涼蝦的小販,在冬天的夜裡享受煙火氣息。

火鍋一條街,隨手拍

順便一說,露天火鍋的最大好處就是不太會身上沾味兒。

此刻坐在飛機上,即將離渝,想想滿心不舍,卻又總是期待下一次它給我的驚喜。

嘞是霧都,這是我城。

重慶人欣芫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Rstudio 的精彩文章:

陪你活過一天,能回味也是暖

TAG:SRstu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