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光環褪去後,海歸們該怎麼辦?

光環褪去後,海歸們該怎麼辦?

當海歸的光環逐漸消失,回國求職的阻礙變得愈發明顯。

從2017年7月底回國參加校招至今,姚覺非總共遞出了50多份簡歷,然而到目前他只收到6家公司的終面通知,正式的入職offer一個也沒拿到。

回國就業是姚覺非在出國前就想好的。雖然經常看到國內畢業生求職競爭激烈、海歸人數不斷增加的新聞報道,但他並沒有過多的焦慮,直到自己真正加入到這場「競爭」中。

在加拿大里賈納大學讀本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讀碩士時,他學的都是金融專業。在學校的專業簡介中,他的專業就業佔比最高,這些信息一度成為他的「定心丸」。但回國這幾個月的頻頻碰壁,讓他變得焦慮起來。「大家剛回國時的志向都是進大公司、紮根一線城市。到後來覺得小公司也行,之後變成沒聽過的公司也願意試一試,再到現在連城市都不挑了,去哪都行。」姚覺非說。

啟德教育和前程無憂聯合發布的《2017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以下簡稱《海歸報告》)顯示,2007年到2016年這10年間,中國的出國留學人數從最初的14.4萬人增長到54.5萬人。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僅2016年就回國43.25萬人。根據前程無憂的統計,截至2017年6月30日,平台上共收到有海外留學經歷(本科及以上學歷)的簡歷超過51萬份,而同年國內高校畢業生人數則達到了765萬人次。「現在的就業環境是一個相對平等的環境,換言之,留學生不再受到特別照顧,海歸的光環正在消失。」前程無憂首席人力資源專家馮麗娟說。

「就業難」的問題,如今同樣擺在了海歸面前。根據《海歸報告》,僱主在針對海外留學生招聘時,對於學歷有明確的規定,63%的僱主表示需要碩士研究生學歷,30%的僱主表示可以接受本科學歷的海歸,7%的僱主則要求要有博士研究生學歷。除此之外,是否名校畢業、留學學制長短、是否有行業實習經驗,都是留學生們回國就業的關鍵問題。

我們與兩位回國求職的留學生聊了聊他們在找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結合第三方機構的專家一起來還原目前海歸求職的真實狀況。以下你會看到:他們具體遇到了哪些問題,哪些可以自己解決、哪些可能無法避免,以及可以做好什麼準備。

求職空檔期長,易產生心理焦慮

與國內應屆畢業生在大四剛開學就著手準備校招不同,美國和英聯邦國家的海歸留學生,在6到8月畢業歸國後,已經錯過了同屆的校招時間,只能和下一屆國內畢業生一起參加校招。

「畢業時間的差異,導致我們前後空出了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只能找公司的實習崗位,等下一屆畢業生畢業前,才能正式同公司簽署僱傭合同,而這一年裡的不確定性太多了。」姚覺非說。

7月底從澳洲回國後姚覺非回老家待了一段時間,並開始著手準備9月的秋季校招。為了便於之後的面試,他9月就搬來了上海,寄宿在朋友的出租屋內。除了每天瀏覽校園招聘網站、投遞簡歷,姚覺非很少出門。「這幾個月幾乎沒有任何收入,只能靠父母打來的錢維持基本的生活開支。」但另一方面,姚覺非發現找一份實習也並不容易,幾乎沒有幾家公司肯要實習時間少於半年的實習生。

「雖然現在公司對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的寬容度有所提升,但人們對於留學生好找工作的印象依然存在,這一點在親戚和朋友中尤為明顯,這些因素加上過長的空檔期,會給歸國求職的留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馮麗娟告訴《第一財經周刊》。

不了解國內校招流程

在美國東北大學本碩連讀的陳南升學習的是數學專業,在參加完愛奇藝的校招線上測試後,他忍不住在朋友圈吐槽了測試中遇到的一道圖形邏輯推理題。而在接下來的幾天里,他還接二連三地遇到了包括政治、情景會話、情商測試等一系列面試題目。

在參加愛奇藝的面試前,陳南升不是沒有準備過。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翻遍了與愛奇藝相關的新聞報道,還集中精力把《中國有嘻哈》看了一遍——在他的預估中,這個愛奇藝今年的熱門IP肯定會出現在校招的測試題中。

可結果讓他意外,除了被他吐槽的數理邏輯題,對於很多和國內熱門時事綁定的分析題,常年身在國外的他也感到十分陌生。沒有刷題經驗的陳南升在面對這些校招試題時,感到非常不適應。而最令他感到困惑的,是校園招聘這一事件本身。「對我來說,我是從回國那一刻開始,才真正意識什麼是校招。」陳南升說。在他的認知里,國外的公司雖然也會在畢業季時到校園舉辦招聘會,但通常都是投簡歷、面試的正常過程,沒有複雜的網申,以及今年面試明年才能入職所留下的超長空檔期。

留學生、招聘企業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畢業生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求職季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一問題在海外留學生身上更為明顯。「求職時的信息不對稱是雙向的。」馮麗娟說,「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知道的海外學校有限,而留學生可能也只知道在行業內領先的幾家公司而已。雙向的信息不對稱加重了海外留學生回國就業的難度。」

姚覺非碩士期間就讀的新南威爾士大學,在2017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78名,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則是第49名。可是這樣的學校背景,並沒有給他的求職帶來優勢。「由於我選讀的金融專業碩士是一年制,面試時很多公司會直接忽略,他們更加看重我並不太好的本科學校。」姚覺非說。

由於英聯邦國家大部分碩士專業要求具有同學科的本科學位,對專業的要求比較高,所以學制大多是一年。但對於國內企業來說,為了避免學歷「鍍金」帶來的畢業生個人能力的差異化,在考察碩士一年制畢業生的學歷時,HR往往會重點參考其本科學校。「名校背景通常是一塊有用的敲門磚。」馮麗娟說,「在招聘應屆生時,越大的企業越存在僵化的篩選機制,它們都會有一份自己的學校名單,在名單內的招聘者,通常都會優先錄用。」

如果說企業選擇名校畢業生是一種主動的篩選,那麼留學生選擇知名大公司則是因為無奈。「我們聽說過的公司只有這些。」姚覺非說,他所投的近50份簡歷涉及金融、快消、房地產、諮詢等多個行業,這些公司大多都是該行業的前幾名,招聘信息也都在校園招聘網站上的醒目位置,而這些公司的入職比例,通常是幾百甚至千分之一。

缺乏實習經驗

在《海歸報告》中,有63.2%的海歸表示,沒有相關實習經驗是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

「在校期間去公司實習,對於海外留學生來說並不容易。」姚覺非說。由於自己的華人身份、語言溝通問題,以及缺少相關的工作經驗,國外的金融公司和銀行幾乎都拒絕了他的實習申請。在上學期間他只能到無薪的華人留學中介機構實習,幫助他們處理一些申請文件,然而這都不是專業內的實習。為了爭取更多專業內的工作經驗,他只有幫助導師完成一些與專業相關的項目。

陳南升的實習經驗相對豐富一些,學習數學的他留學期間在教育機構當過助教,暑期回國時,也在一家互聯網金融創業公司做過3個月的數據處理工作,然而這些實習在找工作時幾乎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相比於國外更注重社會實踐能力,國內公司看中的是學校和專業的相關性,這點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馮麗娟說。在校招面試時,讓姚覺非印象深刻的是,同小組的國內應屆畢業生簡歷中囊括了行業內最頂尖的幾家公司的實習證明,而自己的簡歷中工作經驗這一欄幾乎為空——在國外所做的專業類項目,被統一歸為社會實踐。

正是抓住了海歸留學生的這一求職痛點,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求職中介機構,通過與行業內大公司合作,給海外留學生提供大公司的短期遠程實習機會,以此幫助留學生豐富個人簡歷和專業技能。職業蛙就是這樣一家為留學生提供回國求職服務的機構,他們出售的服務包中包含了對學員的能力測試、簡歷包裝、基本的行業知識技能輔導,以及一些企業內部職位的推薦,這樣的一個服務包現已賣到了4萬元的高價。

國內的職場環境讓他們感到陌生

「有時候我覺得我們太過於誠實了。」在聽完同期面試的候選人對實習工作的描述後,陳南升陷入了困惑,「他們的實習經歷很精彩,但我真的很懷疑這些事情是不是他們獨立完成的。」

這還不是最令他頭疼的事情,在實習時,辦公室的氛圍、上司講話和做決策時的態度,包括團隊同事溝通的語氣,都令他多少覺得不自在。「比如有些事情在國外可能就會直接說,而在這裡顯然不能這麼做,我不知道如何在這樣的職場環境中做到友好地相處。」

在《海歸報告》中,有超過7成的留學生表示自己需要自我認知與職業規劃方面的輔導。「在海外越久,這種轉變會變得越困難。留學生對內地企業文化的思維方式和企業文化特質的把握需要一個漫長的適配期,這是必經過程。「馮麗娟說。

更早做準備,合理規劃時間

「一定要早做規劃。」職業蛙創始人盧明霞每次在與應屆海歸求職者溝通時,都會對他們說這樣的話。她接觸過的海歸絕大多數都是在畢業前兩個月才開始著手準備求職簡歷和搜集公司信息,並通過海投的方式尋找職位。「這樣找工作的準確率極低,並且浪費時間,儘早準備、做好資料積累是回國留學生最先也最應重視的事情。」盧明霞說。

職業蛙會給自己的付費學員發放一份求職日曆,日曆中清楚地標出了國內的校招時間,以及上一年度各大公司的校招時間表。留學生自己也可以根據網路信息來製作這樣一份日曆,它的作用在於提醒自己合理安排考試、回國、實習的時間,提前調整。

認清職業方向,完善企業信息記錄

求職前應該想明白自己要做什麼,清楚自己想要從事什麼職業。盧明霞通常會鼓勵學員通過實習經歷來試錯,排除掉不適合自己的職業,從而在求職時減少盲目海投的失敗率。

關於應對海歸與國內公司的信息不對稱,留學生可以在平時通過行業會議和新聞報道,搜集行業內大公司的相關信息,做好資料積累。「畢業生通常了解的,是業務面向消費者的大公司,但面向行業內的頭部公司也存在很多工作機會。」盧明霞建議留學生在選擇公司時應該放寬視野。

豐富閱歷和工作經歷

對於國內公司來說,行業經驗永遠是最重要的。「大企業很看重公司對人才的改造和培養,並認為這種培養對個人的職業成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非求職者自己的個人能力。」馮麗娟說。不過由於時間和地域差異,留學生的實習成果往往很難讓招聘者滿意,這也是留學生回國找工作時最難克服的問題,「我們也正在嘗試與合作客戶溝通,換一種針對於海歸的人才考核辦法,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有效的解決措施。」

本文版權歸《第一財經周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翻譯

王玉昊

第一財經周刊記者,關注營銷,聯繫請發郵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周刊 的精彩文章:

點贊也能轉化成慈善?超級新星告訴你
頭部賬號拿走了94%的廣告預算和73%的投資總額

TAG:第一財經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