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片回歸!再掀熱潮!《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收視率達2.23%

大片回歸!再掀熱潮!《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收視率達2.23%

時隔四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於2018大年初四暖心回歸,再度引發關於美食、以及與美食相關的人文情感的大討論!第一集「器」播出當晚,節目中涉及到的章丘鐵鍋隨即爆紅!

從2012年推出第一季開始,「舌尖」系列已經成為中國原創紀錄片界的超級大IP,這部作品掀起的收看熱潮也是中國紀錄片產業「入春」的轉折點。《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同樣延續了高話題性、高收視率,2月19日至21日播出的前三集收視率均超過2%,第三集「宴」收視率高達2.23%。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最新一季有哪些變與不變?總導演劉鴻彥表示,第三季依舊延續了透過食物與人物展示中國文化,在「中國味道」里不僅嘗到「味」,還要品出「道」。

食物、人物、文化,還是一個不少

「舌尖」系列的成功,在於抓住了「吃」這個人類的共同話題,更得益於把「吃」這件再日常不過的生活體驗,解讀出了人情、人性,生活觀、價值觀,甚至歷史文化,成為了解中國與中國人的一扇窗。這種食物、人物、文化交織並行,互為表裡的展現手法,撬動味蕾溫潤心田,讓「舌尖」系列自成一格。

在第三季中,這樣的敘事風格被延續下來。「食物、人物、文化,是第三季一開始就定下的關鍵詞」,劉鴻彥介紹,為了將這三個元素結合得更為生動緊密,劇組耗時10個月,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在115個拍攝地中,將400多道美味納入鏡頭。「愛是最好的調味料」,在對300多人的採訪中,類似質樸鮮活的表達不時湧現,讓劇組感動。他們用航拍、延遲等技術鏡頭捕捉中國佳肴的極致之美的同時,也試圖挖掘出根植在食物背後的文化魅力與精神認同。

「陝西水盆羊肉」是入鏡美食之一,在這道看似平淡無奇的家常美味背後,展現的是一個父子兩代人傳承技藝與匠心的溫情故事。在陝西一家水盆羊肉店中,店主老白定下這樣一個規矩———開店前必須親自品嘗羊肉湯的味道,味道不合格就不開門。這樣的堅持讓店鋪中水盆羊肉的口味幾十年如一日地傳承下來。佳肴的美味與烹飪技巧背後,是中國人對火候的理解與堅持。我們的今天正由這樣一個個渺小又偉大的「堅持」塑造。

挖掘平凡食物的前世今生,普及趣味知識點,亦是第三季的看點。有一集聚焦辣椒的演變———辣椒在數百年前曾是江南人家的觀賞植物,後來向西遷移,才開啟了自己在中國菜中的「食材生涯」。與人一樣,食物的「遷徙地圖」中亦包含著融合與創新,辣椒是一個小小的切口。導演說,食材的流變讓觀眾得以在全球視野下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與文化的流變,進而對人與食物的關係有進一步的理解。

話題、班底、音樂,都在升級換代

六年前,《舌尖上的中國》的出現讓美食題材紀錄片成為香餑餑,這部作品的拍攝手法與旁白設計也一度被同類作品爭相模仿。如今,沒有了「唯一性」的優勢,觀眾的審美與期待又在不斷上漲,這給第三季的創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繼承前兩季的優勢之外,針對新審美的創新升級在所難免。

《舌尖3》的創新從其涵蓋的話題中就有最直觀的體現。這一季的八集分別講述了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與融合等話題。其中的器具、食養、宴席與融合都是之前未曾涉及的,導演說,想要通過展現更多與美食相關的「衍生話題」,表現中國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拿器具為例,中國有「美食不如美器」一說,然而在以往的美食節目中,器具卻是被忽略的存在。《舌尖3》為「器具」專開了一集,將灶、刀、壇、鍋、盤、碗等食器的故事搬上熒屏。

與前兩季相比,這一季的拍攝團隊也更為國際化、年輕化。攝製組中出現了一些老外的身影。在外國人眼中,中國食物奇在哪,美在哪?他們又如何將我們熟悉的食物拍出新意與陌生感的?這些細節「彩蛋」都隱藏在第三季的鏡頭語言中。

除了內容呈現與鏡頭語言之外,一些細節也在更新換代。比如,每一集的片名都會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切入———根據主題,選取一個合適的漢字為名,把對字的追根溯源與食文化結合。再比如,前兩季非常成功的配樂也迎來創新,將民樂與現代元素巧妙融合。

「舌尖」系列呈現了無數美食

在觀看最新一季節目的同時

我們也來一起回顧

第一季

自然的饋贈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於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採集,撿拾,挖掘,捕撈。

烤松茸

魚頭烙餅

主食的故事

主食通常提供了人類所需要的大部分卡路里。中國人的烹調手藝與眾不同,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緻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遠都是中國人餐桌上最後的主角。

黃饃饃

干炒牛河

轉化的靈感

在吃的法則里,風味重於一切。中國人從來沒有把自己束縛在一張乏味的食品清單上。人們懷著對食物的理解,在不斷的嘗試中尋求著轉化的靈感。

豆腐

茶葉蛋

徽州毛豆腐

時間的味道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為了保存食物,我們雖然已經擁有了多種多樣的科技化方式,然而腌臘、風乾、糟醉和煙熏等等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 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時至今日,這些被時間二次製造出來的食物,依然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飲食,並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於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種特殊的感觸。

臭鱖魚

金華火腿

醉蟹

廚房的秘密

要統計中國菜的菜品數量、毫無爭議地劃分菜系,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烹炒煎炸蒸,火候,食材,調味……有時候,這些顯得簡單,有時候卻又無比複雜。中國的廚房裡,藏匿著什麼樣的秘密?是食材,佐料,調料的配比?是對時間的精妙運用?是廚師們千變萬化的烹制手法?

揚州包子

燙乾絲

西湖醋魚

五味的調和

不管在中餐還是在漢字里,神奇的「味」字,似乎永遠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除了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在中國文化里,對於「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起自於飲食,又超越了飲食。也就是說,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糖蔥

鹽焗雞

大火鍋

我們的田野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古到今,這個農耕民族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活動和非凡智慧,無處不在。

大閘蟹

倭瓜花

第二季

時節

中國,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沿襲祖先的智慧,來安排飲食,已內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穿越一年四季,在時節變換中尋找屬於每個季節的獨特美食。

鐵鍋燉魚貼餅子

筍乾燉雞

腳步

不管是否情願,生活總在催促我們邁步向前,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裡,哪裡就會燃起灶火。從個體生命的遷徙到食材的交流運輸,從烹調方法的演變到人生命運的流轉,人和食物的匆匆腳步從來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桂花糯米藕

樂山嫩豆花

心傳

中國烹飪無比神秘、難以複製,廚藝的傳授仍然遵循口耳相傳、心領神會的傳統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師徒的心訣、食客的領悟,美味的每一個瞬間,無不用心創造、代代傳承。

蒜泥白肉

金魚酥

秘境

遙遠的山林、江河、草原、沙漠,這些難以到達的地方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美味,人類與自然攜手讓古老的美味延續至今。秘境,帶我們發現和尋找與眾不同的人和食物。

酸辣華子魚

手抓羊肉

家常

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里,盛滿了中國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國式倫理。人們成長、相愛、別離、團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棗花饃

紅燒肉

相逢

大多數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裂變性奇觀,美食之間的相逢給了人們在味覺上的享受,人類的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而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著人類的聚散。美食的相逢有時恰恰印證了中國傳統的「緣分」。

燴南北

大盤雞

三餐

一日三餐,對於中國人來說意味著人生的五味雜陳。現代化的中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在奔波忙碌中通過簡單的美食尋找味覺的快樂。一些人開始享受工業化流水線食品,但也有人不辭辛苦仍然在飲食上堅持傳統。

煎餅果子

牛肉麵

西洋菜豬骨湯

人間最好的便是煙火氣色

有美味也有新意

每晚八點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暖心回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告人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廣告人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