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忘了,我們也曾是孩子

別忘了,我們也曾是孩子

來源:簡書,以下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

?小王子?這本書,從孩子的角度,選取"選擇,理解與馴養"三組關鍵詞,引導孩子反覆的研讀這本書。這是一本寫給孩子,適合大人看的書,特別是有孩子的父母看。

上周末,墩墩媽為大童導讀?小王子?這本書,從孩子的角度,選取"選擇,理解與馴養"三組關鍵詞,引導孩子反覆的研讀這本書。

這是一本寫給孩子,適合大人看的書,特別是有孩子的父母看。

01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親自帶兩個孩子,大的帶到一歲半才去上班,小的也快三年了。自以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跟她們關係,更像姐妹,整天嘻嘻哈哈的,討論問題也是一派熱鬧。可就是這樣,我的女兒仍抱怨:"我不理解她。"

確實是這樣的,就像作者抱怨大人看不懂他的畫,將巨蟒肚子消化大象的畫,看成一頂普通的帽子。

我亦看不懂孩子的畫。經常拿著孩子畫,不知所云,不清楚她要表達的內容。有時候,會亂批評一通:"畫得亂七八糟的,看不懂。"

孩子被氣火,反駁:"你畫得好,你來畫。"

被孩子的話反駁地無話可說。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一個不懂畫的大人去指責畫了幾年畫的孩子,不就是顯擺大人的威風嗎?

從此以後,靜下心,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的畫,每次都能發現亮點。受到鼓舞,孩子也是越畫越好。

慶幸沒有像該書的大人,扼殺孩子的興趣。

作者的父母讓他將畫畫放到一邊,不管畫的是肚皮開著或是閉上的,都沒有好處,還是把興趣放在正常學科。因此,作者在六歲就放棄了當畫家的夢想。

02

我們進入成人世界後,慢慢地失去想像力,看不懂孩子的畫,更沒興緻坐下來畫畫。只為追求心中的數字奮鬥。

就像書中所說,大人見面就問:

多大年齡,多少兄弟,體重多少,工作年限多少,月薪年薪多少,房子多貴等有關數字。

一旦聽說一套房價五百萬,一件衣服一萬,我們一定會驚叫:"多麼漂亮的房子,多麼華麗的衣服。"聽說年薪100萬,我們會紅著眼眶,請求:"有好的職位,別忘了你的好兄弟。"

我們不停地追逐著我們想要的數字,忙得不可開交,連頭都沒時間抬一抬。低頭刷手機,刷電腦,刷我們的股票,刷我們的財務報表。就連晚上在家,也在處理各種數據。出外旅遊,也要選擇花錢多一點的地方。

到最後,我們迷失在追逐的路上。

小王子問商人:你要五億金錢做什麼?商人回答:什麼也不做,我就是佔有它們。

出外旅遊在車廂里,毫無心情欣賞沿路的風景,不是看手機就是睡大覺。

小王子問:他們是不是在追趕頭一批的旅客。扳道工回答:他們什麼也不幹,他們在車廂不是睡覺,便是打哈欠。只有小孩子把鼻子緊貼玻璃窗上往外張望。"

03

該書作者提醒我們大人,別忘了我們曾經也是孩子。面對孩子時,請用心靈去感受,用實際行為去支持,付出時間去陪伴孩子慢慢長大,而不是拔苗助長似的成長。

孩子喜歡動物,我們陪伴他馴養一種喜愛的動物,付出你的感情,才能明白孩子有多喜愛。

有一次,妹妹玩弄了姐姐養的魚,被姐姐發現後,大哭大鬧,非打妹妹不可。我趕緊阻攔,並批評她:"難道魚比妹妹珍貴嗎?"

姐姐委屈地哭了半天,說我根本不理解,冤枉她。我當時覺得她不理解我。因此,我們爭論半天,誰也沒說服誰。

現在看了?小王子?這本書,才理解姐姐當時的心情。她馴養了魚,在其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侵害她的魚等於傷害她本人。

小王子馴養了他的玫瑰花,在馴養過程,與玫瑰建立了感情。為她澆過水,給她蓋過罩子,給她用屏風擋風,除過毛蟲,傾聽過她的怨艾,她的誇口,甚至傾聽過她的沉默。在他眼裡,他的玫瑰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在他心裡照顧玫瑰已升華一種責任。即使作者為小王子畫羊時,也要囑託畫上羊的嘴套,不要有一絲傷害玫瑰花的風險發生。

孩子喜歡花草樹木,就放慢腳步,陪著他一起欣賞,一起感受。用花朵葉子裝飾孩子的畫,也是一種藝術。

出外旅遊,放慢腳步。讓孩子做主,即使玩一個項目也沒關係,只要孩子玩得盡興。把一個項目玩透,也是一種收穫。

一次我們去東莞森林公園玩耍。大寶看到捕魚區域,就不肯挪動腳步。我陪著小的玩了兩個項目,大的仍在跟爸爸爭吵。爸爸覺得捕魚到處都是,為啥要花錢玩,應該把錢花在沒玩過的項目。而孩子就是喜歡魚,喜歡各色各樣的魚。見到魚就愛不釋手。有捕魚機會怎能放過。

當看到我來時,大寶委屈地哭得稀里嘩啦!最後同意她玩了半天 ,才心滿意足地玩其他項目。

通過該事件,讓我看到孩子關心事件根本性,而大人關心錢花得值不值的表面性問題。

如大人不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想法,就會代替孩子做出自認為正確的決定,慢慢讓孩子失去表達的興緻。長期以往,孩子會越來越依賴大人,就連穿什麼衣服也要看大人的眼色形勢。這樣無主見的孩子,不是我們想要的。

因此,在孩子出現各種狀況時,請冷靜幾分鐘,反問自己,假如我是一個孩子,會怎麼辦?用孩子的視角去感受孩子,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孩子,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教育 的精彩文章:

黃聖依:我為你化作一把傘,卻發現風雨是你的至愛!

TAG:眾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