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為什麼呂秀才考不上舉人?

科舉考試不同於今日的公務員考試,科舉考試是為國選官的考試,而今日的公務員考試所錄用的僅是主任科員及以下非領導職務,至多只能說是吏,范進中舉之後各路有頭有臉的人物便馬上紛紛拜訪,范進全家就此鹹魚翻身,躋身當地上流社會,由此可知中舉的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呂秀才的個人素質:呂輕侯三歲識千字,五歲背唐詩,七歲熟讀四書五經,八歲精通詩詞歌賦,不僅如此,呂秀才還能將當朝法律倒背如流,精通英文(這個倒是對考試沒用)。早年家境殷實,但家人不知因何原因全部亡故,只留下年少的呂輕侯一邊經營祖上留下的客棧,一邊不停地讀書考試,終因經營不善導致負債纍纍而將客棧賣予佟掌柜,從老闆淪為打工的賬房。不過呂秀才沒事便好吟詩作對,在閉關鎖國的明代精通洋文,後來還從事過明清流行的小說創作,可見呂輕侯並非只會一味死讀書的書獃子,而是一個有才情、有趣味的文人,只不過性格軟弱,而在原則問題上又總表現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執拗」,在文人圈裡固然正常,但身處江湖,不免顯得的格格不入。從明代科舉考試的內容看:明代鄉試、會試共分三場: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第二場——試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一道;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三場之中,第一場最為重要,尤其是在明代中後期,由於考生數量的增多導致閱卷工作量的增大以及其他原因,閱卷工作通常只重第一場,對第二、第三場並不經意。所以讀書人的大多精力也都集中於首場考試的內容。南宋朱熹之後,四書地位提高並超過五經。在第一場考試中四書為必考,故而考生必修,而五經只需選考一門即可,也就是「選修」,通常《尚書》、《詩經》被考生選擇的較多。考生們一般先要做到能熟讀四書及五經中的一經,然後十幾歲開始作文章,呂秀才七歲時不僅熟讀四書,而且還熟讀五經,雖然熟讀不代表專精,但這已經稱得上是標準的神童了。第二場中的判語大致為法律問題,呂秀才能將《大明律》倒背如流,他對並不很重要且多數考生都不攤很多精力的第二場都做足了準備,那麼第一場肯定是成竹在胸了。由此可見呂輕侯縱使年輕,但是先天如此聰穎,後天如此努力,準備如此周詳,自然對結果的期望是如此之大,再加之家中變故,所以呂秀才對自己科場挫折的難過要強於同齡人是再正常不過了。有相似境遇的洪秀全年僅二十多歲就已經因為科場不順漸漸走上革命道路了。從明代科舉考試通過率看:」鄉試是科舉全程最不易登進的一級「。由於各省鄉試情況不同,所以錄取比例有所差別,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間定為5.9%;嘉靖末年又降為3.3%,而實際錄取率又低於此。所以想要一次成功,不僅需要實力,運氣的成分也很大。科舉考試的目的是唯一的,那就是補充官員隊伍,但由於社會長期穩定,讀書人數量在持續上升,所以總體而言國家必須對錄取比例不斷地向低調控,導致科舉難度越來越大。呂秀才年僅25歲,而科舉鄉試三年一次,所以他應該沒有參加過幾次鄉試,之所以還未中舉,未必是因為個人素質問題。從明代科舉中試年齡看:話說回來,科舉考試畢竟是為國選官,終歸是需要選拔出年富力強的人才來為國家辦事的,選拔上來的儘是些滿頭斑白的中老年人,縱然是滿腹經綸,那還能為國家做幾年貢獻,所以所謂的「五十少進士」只不過是誇張之說,形容科舉考試難度大而已,「范進中舉」只不過是為諷刺某些社會現象,在現實的明代社會中極少有家境不好但仍然矢志不渝,堅持到五十多還沒中秀才的。(清代有鼓勵「終身考試」的政策,對連年不中但仍然對科考不離不棄的老年人授予榮譽性的功名,所以范進中舉是假託前朝以諷刺當朝)。根據 林二 推斷劇中七俠鎮在山西運城(當然,劇中無論人、地、事都屬虛構,這裡權當是運城吧),有人統計,明代山西籍舉子中進士平均年齡為31.93歲,最小的一次為宣德五年,僅26.6歲。注意這是中進士的平均年齡,而這些進士中舉年齡當然要更小了,《龍門鏢局》呂輕侯四十多才中舉,絕對是大齡考生了。呂輕侯雖然對自己的窮困潦倒很自卑,但對自己曾是神童的這一點非常得意,常掛嘴邊,可想而知呂秀才曾經一定經常幻想自己未來一帆風順的科舉與仕途,所以幾次科場失意對一般人而言可能不算什麼,但對這個家境沒落的昔日神童而言,打擊肯定不小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州襄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五分鐘看破關羽一生功罪:丟荊州,毀孫劉聯盟,關羽死有餘辜?

TAG:州襄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