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召南?采蘋》探尋古人的祭祀習俗和禮器文化

《召南?采蘋》探尋古人的祭祀習俗和禮器文化

召南?采蘋

於以采蘋?南澗之濱。

於以采藻?於彼行潦。

於以盛之?維筐及筥。

於以湘之?維錡及釜。

於以奠之?宗室牖下。

誰其屍之?有齊季女。

祭祀之祭品

《采蘋》這首詩運用了歌謠對唱的文學手法,首章一唱一答,描寫出了古人女子婚前祭祀時所用的祭品——「蘋」和「藻」。

蘋根生水底,葉敷水上,不若小浮萍之無根而漂浮。」—【宋】羅願《爾雅翼》

「蘋」是水生植物,有根生在水底,葉子浮在水面上,不像浮萍只是無根漂浮在水面上。

行之為言流也,雨水流行,渟蓄汙下之處,其水無原,故曰行潦。」—【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

「行潦」就是大雨之後,雨水順勢往低處流淌,積蓄而形成的積水塘,這樣的水塘是沒有源頭的。

祭器的使用

詩歌第二段描寫了古人在祭祀活動中如何盛放和處理採摘回來的「蘋」和「藻」等祭品。用「筐」和「筥」等容器盛放,用「錡」和「釜」等容器烹飪。

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漢】許慎《說文解字》

「盛」字的原義是指放在器皿中用以祭祀的黍稷。

祭祀場所與主角

詩歌最後一段描寫了祭祀的地點——祖廟的窗前,以及祭祀的主角——一位待嫁的少女。詩歌層層遞進,從祭品、祭器到場地、人物,非常完整詳細地描寫了一場祭祀事件的主要內容,而且在文學上還將祭祀的主角故意放到詩歌最後來寫,留下懸念,使得整首詩歌更具文學張力。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

慎重地對待死亡、辦理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前賢。這樣百姓的道德就會變得仁厚了。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宗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禮記?昏義》

古代的少女在出嫁之前的三個月,要在祖廟裡接受婚前的指導和教育,教育的內容是關於婦女的品德、言行、儀容之類的基本禮儀,教導完畢之後,要舉行一場祭祀活動,祭祀的祭品是魚,然後搭配蘋、藻一同烹飪,祭祀完畢後就可嫁為人婦。

知識拓展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

簋(guǐ)

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

思考題

1. 《采蘋》一詩是如何層層遞進地描寫了一場古代婦女的婚前祭祀活動?

2. 古代青銅器是日常器皿還是祭祀禮器?你對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文化有所了解嗎?

《召南?采蘋》 黃純清 書

下期預告

《召南?甘棠》睹物思人,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召伯

《甘棠》是一首睹物思人懷念召南地區管理者召公的詩歌,那歷史上的召公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有過怎樣的傑出功績,以至於百姓對他念念不忘,感恩戴德呢?下一期我們一起走近歷史,還原真實的的召公。

文字:林棲

插畫:小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子派 的精彩文章:

《周南?芣苢》電影鏡頭視角下的文學畫面感
不學數學,就不懂美和藝術?

TAG:量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