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重構未來 構建數字校園評估標準

重構未來 構建數字校園評估標準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學校信息化能力建設是國家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加強各級各類學校信息基礎與能力建設,創造教育信息化環境是國家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任務。教育部也將「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列為重點任務。我國各省市紛紛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以實現國家提出的「全面推動中小學數字化校園建設」的要求。「三通兩平台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工程」等項目不斷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也逐漸進入校園,極大地帶動數字化校園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在國家相關政策和措施的引導下,數字化校園建設正在蓬勃發展,在發揮其提高基礎教育質量、促進教育模式創新、帶動素質教育發展等效益的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區域發展不平衡、數字鴻溝大、投入高效益低等問題。目前各層次學校的數字校園建設狀況如何,怎樣合理配置現有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如何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等成為了最棘手的問題。

科學全面的評估是基礎,依據實證數據來科學規劃和制定精準有效的政策是保障。但目前我國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領域正從初期的自主設計建設階段逐漸轉向基於標準建設的發展階段,各地都在構建數字校園建設指南和標準,但目前還缺乏評價導向,沒有較完善的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質量評估框架和方法,影響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一些地方長期存在的「重投入、輕產出」「重硬環境、輕軟環境建設」「重物的投入,輕人的培養」等不良現象,也導致了設備的浪費和閑置。

突出創新性和科學性,多視角看待關鍵環節

為探索適合成都市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的評估標準,成都市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中心與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測量與評價專業委員會成立專家團隊和項目組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從2016年開始,專家團隊和項目組對已有數字校園的相關研究進行梳理和總結,在研究全國15個市數字校園建設的基礎上,又對成都市不同層次區縣共60所中小學進行實地調研分析,並將已有文獻研究數據與實地考察和調研的數據相結合進行量化和質性分析,全面分析和掌握數字校園建設的現狀,在此基礎上確定數字校園評估的關鍵核心因素。

根據前瞻性、創新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突出創新應用的特點,專家組和研究團隊最終確定了「四維多類兩級」的《成都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評估標準》。

所謂「四維」,是指將整體評估標準分為4個維度,即:基礎支撐環境、應用能力水平、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可持續發展機制與保障。「多類」是指在每一個維度之下,存在多個具體類別。所謂「兩級」是指,在每個類別之下,又專門設有「基礎指標」和「擴展指標」。

維度一:基礎支撐環境。基礎支撐環境是「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的基礎和外顯形式,該維度下的類別有12個,主要是為師生開展教學活動提供信息化環境支撐。12個類別是:網路環境、教室多媒體系統、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系統、直(錄)播系統、遠程互動系統或視頻會議系統、校園電視台、校園廣播系統、校園安防系統、數字校園文化展示系統、創新實驗室、電子學生證(一卡通)、校園網站及門戶系統。

維度二:應用能力水平。數字化應用能力是體現數字校園及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成效的重要標誌,重點關注學生、教師和學校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水平以及信息化創新應用成果。該維度下的類別有:教師信息化素養、學生信息化素養、課題研究及成果。

維度三: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數字教育資源分為形成數字資源建設應用體系、利用遠程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建設資源學習平台三大類。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優質資源的教學應用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

維度四:可持續發展機制與保障。「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的持續推進和創新發展離不開機制、體制的創新與保障,是建設的首要任務,務必做好頂層設計。本標準要求學校從組織機構、信息化團隊建設、數字校園建設應用規劃、信息化領導力、評估考核相關機制、經費投入、信息化培訓、機制創新等方面建立健全可持續發展機制。

數字校園建設整體已基本擺脫「重建設、輕應用」的現狀

為了解成都市各學校的數字校園建設現狀,項目組依據《成都市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評估標準》,融合定性與定量兩種評估方式,對成都市60所數字校園示範校進行參觀、走訪和實地調研,然後結合各個實驗校提交的數字校園相關資料,組織專家評定小組,依據評分標準和評價工具對各個實驗校的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狀況進行評估。

評估結果表明,成都市數字校園建設已進入深化應用階段,且應用能力水平發展均衡,整體發展良好。之前,雖然很多中小學建設了硬體和軟體環境完善的數字校園,但是實際的利用率卻很低,這是因為部分教師仍固守傳統的教學觀念,缺乏一定的應用能力水平。

但是從本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應用能力水平的基本指標達成度達到了93.8%,在所有基本指標里最高。這說明成都市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已基本達標,並在課題研究方面取得很大進展。教師和學生信息化素養的提高,加大了相關設備以及網路資源的應用,從而達到豐富教學內容、發展學生個性和創新精神的目的。數字校園建設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服務於教學,隨著教師信息化素養的不斷提升,在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上順應數字校園的發展,最終將使數字校園的作用最大化。

基礎支撐環境是數字校園的底層結構,是數字校園各項應用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所以改造和完善支撐環境是建設數字校園的首要任務。我們不斷強調「推動各級各類學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在政策的鼓勵之下,成都市目前數字校園基礎支撐環境已日漸完善,但在建設中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本次調查的學校覆蓋成都市區縣,縣級邊遠城區建設水平相對低,設備缺乏,資源匱乏。而中心城區建設水平相對較高,資源豐富,存在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在未來的建設中,將重點關注邊遠城區的信息化建設,逐步縮小區域、城鄉差距,大力促進教育投入公平。

數字教育資源依舊薄弱,數字校園建設步入新階段

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和優質資源的教學應用是「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環節。本研究的數字教育資源分為形成數字資源建設應用體系、利用遠程教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開展教學、建設資源學習平台三大類。從調查情況來看,雖然數字教育資源的基礎指標已達到80%以上,但是相比較其他維度,數字教育資源的基礎指標和擴展指標均發展落後。目前學校已經購買、建設、下載了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試題試卷庫、網路課程等,但問題的關鍵是不能實現常態化使用,勢必造成嚴重的浪費。此外,學校自建的數字教育資源和資源學習及管理平台較少。未來將進一步關注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水平,同時結合教師需求,加強學校特色和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進一步促進課堂常態化應用。

「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的持續推進和創新發展離不開機制、體制的創新與保障,務必做好頂層設計。結合成都市目前學校數字校園建設的整體狀況以及專家所給意見不難看出,各學校在組織機構、信息化團隊建設、數字校園建設應用規劃、信息化領導力、評估考核相關機制、經費投入、信息化培訓、機制創新等方面均表現優良。在走訪中本研究發現,大多數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團隊分工明確,學校領導的教育理念具有前沿性、創新性,能對數字校園建設做出整體規劃。

成都市各維度的基礎指標達成度均已達到80%以上,但是與基礎指標的達成度相比,各個維度的擴展指標達成度都較低。擴展指標相對於基礎指標的要求要更高,是數字校園建設的終極目標。所以在未來制定成都市數字校園標準時,應減小基礎指標所佔權重比例,加大擴展指標所佔比重,尤其加大數字教育資源的擴展指標所佔比例,進而進一步強調應用。數字校園建設不是用來看的,而是有效促進學與教方式改變、提升教育質量的有力手段和方法,最終構建滿足未來學生髮展的新型育人空間。

(作者廖代言、倪宏單位為成都市教育技術裝備管理中心)

《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24日第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韓寒反思「退學很失敗」,這個道理一定要講給孩子!
俞敏洪: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