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準盡失?《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內容竟成「電視購物」
責編:st06
撰寫:dudu
周五放映室
VSO創意空間開設的專欄,每周五推薦一部熱門/經典影片或影視熱點,並與你分享那些鏡頭後的細碎語言,同時還有電影票、網站會員等追片、追劇福利上。
「天亮的時候,黃有勝一家,已經在深山裡走了兩個小時,他們要去尋找....」
伴隨著熟悉的「舌尖體」響起,闊別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國3》終於在大年初四這晚開播了!
開心嗎?——激動嗎?——呸!
原本準備好迎接一場美食盛宴的小編,在看完第一集後只想「呵呵」。誰唾罵能告訴我,這48分鐘的加強版網紅購物節目既視感是什麼鬼?
第一季的時候,我們看到還是這樣的畫面
這一季,卻變成了這樣
和這樣
一部介紹美食的紀錄片,食物出場的鏡頭沒有人和鍋碗瓢盆多就算了(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難理解的是昨晚播出的自製中藥口紅,怕不是真的在給微商打廣告?!
話不多說!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那些讓人槽多無口的地方——
常識性錯誤頻出
水準大跌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因為原導演陳曉卿的離職,整個團隊被大換血,和團隊一起「換」掉的,還有屬於「舌尖」IP的嚴謹和水準——
第一集《器具》,又名《舌尖上的電視購物》:導演用整整6分鐘的時間,介紹了一口章丘鐵鍋的製作過程,硬生生把一部美食紀錄片打造成了手工藝片。而在有了這口「神器」一樣的鐵鍋後,製作組選出的美食卻是「清水炒蛋」?(大概是要用最質樸的菜烘托出鍋的可貴?!)主角用10秒的時間在鍋里展示了自己,成功讓網友打開淘寶,點擊購買...
GIF
到了第二集《香》,團隊終於想起了自己的本職工作,想要通過我們天天見到的國民食物「串串、麻辣燙、煎餅果子和胡辣湯」來表現一門手藝在一個家族中的傳承。可惜,跑題不說,還犯了大量的常識性錯誤。
GIF
GIF
其一,是把缽缽雞和麻辣燙混為一談(缽缽雞、麻辣燙、串串、冷鍋串串是有區別噠);其二,是把起源於宜賓雙河葡萄井的涼糕(有文史記載)說成起源於樂山;其三,將西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形成的回民坊一杆子戳到了唐朝(這裡原本是唐代政治運作中樞,唐代「國務院」尚書省和「中央警衛局」十六衛之左武衛、左驍衛等機構所在地);其四,把起源於渭南的水盆羊肉歸功給了回民街。
至於那個為了愛情放棄職業,在後廚炒料的前醫生,是否真的在一個月里因為切到手打十幾次破傷風,大家就見仁見智吧~
emmm要想不犯錯是不可能的,這一季都不可能。第三集《宴》,把大口黑鱸(美國加州鱸)當成古文中的花鱸,把有毒的南天竹剪下來放在餐桌上...論出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不會輸!
從黃饃饃到中藥口紅
「舌尖」魂不在
作為央視紀錄片矩陣中的佼佼者,《舌尖》系列一直是觀眾心頭的寵兒,從第一季、第二季到衍生出的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這個IP一直飽受讚譽,貢獻了一場又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
曾經的「舌尖」,以食物為窗口,看人情,看風景,看中國。它的魂溶於樸實無華的一日三餐,溫熱治癒的一粥一飯之中。
孕養它的是黃土高原上做黃饃饃的大爺;是落日下伴著蝦膏蝦醬的郭奶奶;是苦練技藝給女兒抓跳跳魚的爸爸;是在放蜂路上做家鄉豆花的養蜂人夫婦...是每集結尾,那一張張溫厚質樸的笑臉。
不是炫技般翻動鐵鍋的魯菜大師,不是說著「愛,是最好的調料」這種雞湯的川菜大廚,不是千里迢迢帶豆參去德國會友的陶器設計師,更不是自製三無中藥化妝品的「養生」女孩。
就這樣吧...
讓「舌尖」IP停在這一季
從第一季豆瓣9.4的評分,到現在斷崖式下降到5.9,《舌尖1》打下的江山眼見著就這樣被敗沒了。雖說IP續作總逃不了口碑下滑的命運,但「舌尖」團隊的境遇,讓小編不得不聯想到另一部作品——《暮光之城》。
《暮光之城》改編自美國作家斯蒂芬妮·梅爾寫的系列小說IP,原本是女導演凱瑟琳·哈德威克·奧利維耶里一手扶起的團隊。拍攝第一部影片時,因為從導演、製作人、編輯到原著作者都是女性,不得不頂著不被所有男大佬看好的壓力,預算更是少的可憐。而在IP大獲成功之後,導演卻被以「男性導演能拍的更好」為由一腳踢開...
在這裡,我們無需深究原班團隊離開的原因,只是,從目前第三季的表現來看,新團隊並沒有get前兩季要表達的意境。只得其形,不得其魂。原總導演陳曉卿帶走的,不止是《舌尖上的中國》大部分的創作人員,更是「舌尖」的美味,教科書級的文案和配樂,這一IP或許在他離開的時候,或許就註定了撲街的命運。
從百度指數也不難看出,《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三季天差地別的影響力...
到目前為止,第三季還剩4集未播,口碑會不會反轉,誰也不知道。不過,無論結果如何,小編還是希望「舌尖"IP在這一季打住,給大家留一些對於「美食」的美好記憶。


TAG:VSO創意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