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擁有絕世才華的唐朝神童王勃,輕狂張揚的個性讓他止步26歲

擁有絕世才華的唐朝神童王勃,輕狂張揚的個性讓他止步26歲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的詩現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現存90多篇,現存《王子安集》16卷、《漢書指瑕》10卷、《周易發揮》5卷,《次論語》10卷,《舟中纂序》5卷、《千歲歷》、《平台鈔略》(一作《平台秘略》)10篇、《合論》10篇。

王勃幼年時就非常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顯示出傑出的文學才能。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先後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才華橫溢的他創作了大量詩篇,「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便是他的佳句。最為膾炙人口的佳作,當屬《滕王閣序》,這是他文學創作水平的巔峰,但也是他最後的絕唱。

都說上天是公平的,如果說上天給了他天才般的文采,那必然要讓他有所缺陷。那就是讓他的情商略低。王勃不是不懂為人處世之道,而是他不屑如此。

年少輕狂,直言不諱,是他的本性。但是在那個時代,沒有圓滑的處世之道基本是被孤立的,甚至遭遇陷害。就像我們常說的,他就是一個耿直Boy。禍起《鬥雞賦》

王勃當上朝散郎後,經主考官的介紹,擔任沛王府修撰,並贏得了沛王李賢的歡心。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以此為沛王助興。不料此文傳到唐高宗手中,聖顏不悅,讀畢則怒而嘆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古代用於徵召,曉諭的政府公告或聲討、揭發罪行等的文書,現在也指戰鬥性強的批判,聲討文章),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認為此篇意在挑撥離間,欽命將他逐出長安。於是,王勃被逐。他憑著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打通的仕途,就這樣毀於一旦。

後來,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雞》而受到同僚彈劾,稱其有挑撥離間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將其逐出長安,王勃被貶,不得不遠離京師。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後來在朋友引薦下當上虢州參軍的王勃再度闖禍,殺死官奴曹達,犯下大罪,而至再也無緣官場,一生只得顛沛流離。

王勃因殺死官奴曹達,連累了他的父親王福疇,王福疇從雍州司功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海,

荒之外。這件事對王勃的打擊,遠遠超過對自己的懲罰。王勃為人雖有放浪不羈的一面,但他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卻以儒家的禮法為標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達了對父親的內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親可謂深矣。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今大人上延國譴,遠宰邊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東甌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矣。」從中可體會到身為孝子的王勃內心強烈的羞愧和自責。

王勃出獄後在家裡停留了一年多,這時朝廷宣布恢復他的舊職,他已視宦海為畏途,沒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從洛陽出發沿運河南下,於八月中旬到達淮陰,又從淮陰到楚州,離開楚州,繼續沿運河南下,入長江後折向西行,到了江寧。

大約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王勃已至交趾王福疇處,見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親。不久後,王勃便踏上歸途。當時正值夏季,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時間定格在王勃26歲那一年,那時正值初夏,王勃乘船回鄉,當時南海風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一代才子,從此落幕。

他就像煙花一樣,綻放了最美的姿態,卻又悄悄落下,多彩卻又短暫。落霞與孤鶩齊飛,飛向遠方,再不見那才情之人。

就如: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他直接繼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張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濟世,雖然在宦海中幾沉幾浮,但最終難以割捨的依然還是何時濟世和如何濟世。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王勃崇信佛教,認為佛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體來講,送別詩或氣勢磅礴、雄渾壯闊,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離別之情,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或優美靜謐、隱約迷濛,如《江亭夜月送別》其二「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寂寂離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江邊月夜圖,畫面優美迷濛,讓人心醉;或重在抒發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別薛華》,整首詩並不著意抒寫惜別之情,而是時時處處抒發對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傷之痛。「煙霧」意象在王勃送別詩中出現頻率極高,是王勃對前途命運迷惘和困惑的外在表現,如《秋日別王長史》中「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田野籠罩在濃濃的秋霧中,凄寒而朦朧,遠處的山峰在沉沉暮靄中聚斂而凝重,山光野色在寒霧暮煙中顯得隱約迷濛,似夢似幻。相思詩則抒發了千里之外羈客的情感:思念家鄉,懷念親友,傷春感懷,如《羈春》,則通過寫景抒發深沉的思鄉之情。園林山水詩既寫景生動、錘鍊精工,又詩境美好,充滿生機,如《郊興》。同時,在描寫手法、詩境開拓等方面,又進行了新的嘗試,並取得顯著的藝術效果。遠遊山水詩不僅充分展現了奇險壯麗的入蜀途中風光,而且因傾注了鬱積之氣而尤顯深沉悲涼,底蘊深厚。

《唐摭言》載: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成,重陽節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麼。聽說王勃開首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誇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瀚海撈沙 的精彩文章:

一篇《諫逐客令》是怎樣讓秦王嬴政,撤銷對李斯的驅逐呢?
歷史小故事:秦始皇都已經死了,是怎麼賜死公子扶蘇的?

TAG:瀚海撈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