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郭洪鈞:正確認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打通文旅產業的任督二脈

郭洪鈞:正確認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打通文旅產業的任督二脈

【文化並非高大上的空中樓閣】

文化,的確是一個內涵十分廣泛的大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說大了,看上去會很豐滿;說小了,又會覺得很骨感。一句話,說起文化好像是一件挺費勁兒的事情。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英國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給文化的定義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所獲得的能力與習慣的複雜整體」。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儘管如此,文化也並非都是高大上的空中樓閣,更非不切文旅產業實際的高台教化,文化是可以變存量為增量、化腐朽為神奇的制勝法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文化包羅萬象,幾乎就是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產生、融匯、滲透的全過程。文化是以精神導向進行融匯與滲透的。毋庸置疑,文化是精神文明的引領和保障。

可以說,文化無處不在、無領域不涉及,文化甚至囊括了真實的存在和虛無的不存在,文化的力量是無極限的。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是自然本有的,文化是生命,生命也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

【文化是文旅從業者的必修課】

說到文化,大概任何一位文旅從業者都會毫不猶豫的脫口而出:我懂,或我有文化,或我上過小學、中學、大學。

其實不然,我懂,並非只是識文斷字的懂;我有文化,並非只是能舞文弄墨會營銷管理;上過學、有學歷甚至科班文旅專業高級職稱杠杠滴。這些統統不是你的文化家底,更非你的文化優勢,單單憑此不足以支撐你的文化自信。因為文旅產業是複合型業態、是創新型產業,要想真正實現「文跨旅界」、「融文合旅」的價值與效益最大化,必須建立大文化界面,必須養成大格局情懷,從而完成文旅產業轉型升級、效益激增、變存量為增量、化腐朽為神奇的終極目標。

大家清楚,文旅產業,或文化旅遊的核心是創意。而創意的核心要素是「創造一種文化符號,然後銷售這種文化和文化符號」,其中特彆強調文化旅遊的「文化」是一種生活形態,「產業」是一種生產行銷模式,而兩者的關鍵連接點就是「創意」。因此,文旅產業可以理解為「蘊含人為因素創造的生活文化的創意產業」

【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般認知】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傳統優良、內涵博大精深的文化。

開天闢地也好,上下五千年也罷,文化總是源源不斷、生生不息之根系。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進步的智慧結晶。

傳統——

所謂傳統,就是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傳統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著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

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在有階級的社會裡,傳統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積極地傳統對社會健康發展起著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後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著阻礙作用。

在優良傳統正能量釋放的同時,也存在著不良傳統的滋擾,優勝劣汰亦是物競天擇。

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下來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津津樂道、已經融入精神血脈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此外,傳統文化還包括諸如: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以及三教九流、三皇五帝、三山五嶽、五湖四海、三清四御、五行八卦、三綱五常、四書五經、琴棋書畫和名山大川、名人雅士等等。

對於普通中國人而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內容都是或司空見慣、或耳熟能詳、或如數家珍的,看似無需專門學習,但要想真正明晰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並非只需重溫一下相關知識、搜索一下記憶片段那麼簡單,系統的梳理與釐清是必不可少的。

【中華傳統文化之三言兩語】

中華傳統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比如:思想、文字、語言、詩詞曲賦、六藝以及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還有:三教九流、三皇五帝、三山五嶽、五湖四海、三清四御、五行八卦、三綱五常、四書五經、琴棋書畫等等。

所謂六藝——

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不但講教育的目的,而且還講教育的內容。孔子講的:「禮、樂、射、御、書、數」,合稱「六藝」。禮,主要指德育,「不學禮無以立」,意思就是說,不學禮就站不起來,不能做人。樂,不僅僅指美育;禮是外在的,樂是內在的。樂使大家彼此相親,禮使大家彼此相敬;樂使大家彼此相同,禮使大家彼此相異,這在《禮記·樂記》中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兩者合起來就是體育和勞動;書,指各種歷史文化知識;數,就是數學。用現在的話總結,就是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此外,六藝,也有指六經:《易》《書》《詩》《禮》《樂》《春秋》一說。

所謂三教九流——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墨家、縱橫家、法家、雜家、農家。

【九流的類別】

儒家——

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儒家受到了重創, 直到漢武帝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之後方又興起。在認知中對「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因此,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認知才是。儒家思想形成於孔子時代,但是不同時代對儒家思想、儒家經典的解讀有著很大的不同。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

道家——

是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形成於春秋時期,老子總結了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並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道家重視人性的自由與解放。一是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二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道家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

陰陽家——

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鄒衍是其代表人物。陰陽學是古代漢族重要的哲學思想,她將自古以來的數術思想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並試圖進一步發展用來建構宇宙圖式,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陰陽家的主導思想是以五行決定政治,其概念,最早見於《易經》。

名家——

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名家」。名家雖然擅長論辯,但其論辯流於「苛察繳繞」,詭譎奇異,所以歷史上一直名聲不好。

墨家——

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墨家的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

縱橫家——

即合縱連橫。縱橫家的開山鼻祖是鬼谷子,合縱派的主要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主要代表是張儀。縱橫家崇尚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的技巧,他們注重揣摩遊說對象心理,運用縱橫捭闔的手段,或拉攏或分化,事無定主,說無定辭,一切從現實的政治要求出發。縱橫家在戰國時期的社會舞台上非常活躍,其思想和活動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局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戰之後,德國著名學者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中高度讚揚中國的縱橫家,七十年代的美國著名外交家深受該書的影響,甚至有人稱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是現代的蘇秦、張儀。

法家——

先秦諸子百家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製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其思想源頭可追溯於夏商時期的理官,春秋戰國亦稱之為刑名之學,經過管仲、吳起、商鞅、慎到、申不害、樂毅以及韓非等人的大力發展,遂形成學派。法家是戰國時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法家的政治口號是:「緣法而治」「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法家思想對於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約束還是很強的,對現代法制的影響也很深遠。

雜家——

戰國末至漢初的哲學學派。以博採各家之說見長。以「兼儒墨,合名法」為特點,「於百家之道無不貫通」。秦國丞相呂不韋是雜家的代表人物,《呂氏春秋》就是一部典型的凝聚雜家哲學思想的著作集。

農家——

農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因注重農業生產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農業生產的官吏,他們認為農業是衣食之本,應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注重農業生產技術和經驗的記錄和總結。

【三皇五帝】

三皇——

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山五嶽】

三山——

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嶽——

東嶽泰山(山東)、南嶽衡山(湖南)、西嶽華山(陝西)、北嶽恆山(山西)、中嶽嵩山(河南);

【五湖四海】

五湖——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四海——

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三清四御】

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五行八卦】

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同今天的數、理、化一樣,一直是古代先賢從事各種研究的工具與方法。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綱五常】

三綱——

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臣、子、妻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一種特殊道德關係。

五常——

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

【四書五經】

四書——

《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

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等。

四書五經是兩者的合稱,堪稱儒家文化的經典書籍。

【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多指彈奏古琴)、弈棋(大多指圍棋和中國象棋)、書法、繪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具備和掌握的技能與雅趣,故合稱之為琴棋書畫,即「文人四友」。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文人張彥遠就在其所編的《法書要錄》中將「琴棋書畫」並稱。

不知何年何月,民間流傳有這樣一首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歌訣——

唐堯虞舜夏商周,

春秋戰國亂悠悠。

秦漢三國司馬晉,

群雄割據有十六。

南朝宋齊梁陳出,

北朝元魏繼齊周。

隋唐五代又十國,

宋遼金元明清休。

【精華與糟粕】

簡言之,精華,指事物最精美、最重要的部分。糟粕,指造酒剩下的渣滓;比喻廢棄無用的事物,粗惡食物或事物的粗劣無用者。

毛澤東於一九四零年一月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中多次明確提到這個詞語:「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於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後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

世上的任何人和事,都無一例外地處於生、長、壯、老、已的流變之中。生生不息,死死不休;生死交替,生滅反覆。這就是事物,這就是世界。

因此,世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因而自然也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反映一定事物的思想及方法。再高明的人也是長、短處共有,再優秀的著作也是精華與糟粕同在。古今中外,悉皆如此。

世上的任何學術文化,都處於不斷發展著的歷史流變之中。這個流變中的每一階段,每代人、每個人所能做的,不過是其中的「一浪」或「一滴」。「浪」或「滴」總是有限的,而「流」則是無限的。沒有「浪」或「滴」,固然就沒有「流」,但有限的「浪」或「滴」與無限的「流」相比,永遠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最亮麗的「浪」或「滴」,也不過是滔滔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或水滴而已。即使最優秀的人類思想文化成果,也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既蘊涵著一定時代思想文化之精華,具有合理成分,又積澱著一定時代思想文化之糟粕,具有局限性。由此就決定了它所必然存在的「是」與「非」。無論誇大哪一方面,都失之於客觀、準確、全面。

【如何辨析地域文化歷史傳統】

中國文化歷史傳統是一種理性的文化傳統,越是在科學相對發達、人們的文化水準相對提高、認識能力相對增強的情況下,越是有利於文化歷史傳統的傳播。在人們沒有文化,還處於愚昧的情況下,文化歷史傳統是不易傳播的,因為它不具備傳播這種文化的土壤和條件。在中國歷史上,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哪一個封建王朝都沒有真正徹底的完成繼承和傳播文化歷史傳統的歷史使命。所以,中國文化歷史傳統從來也沒有象《聖經》文化和《古蘭經》文化那樣,能夠左右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的命運。可以說,繼承與傳播中國文化歷史傳統任重而道遠。

我們知道,文化是根植於一方水土的,同時也養育著一方的人。作為文化旅遊的從業者,必須具備辨析地域文化歷史傳統的能力和智慧,否則你就難以把控你的文化旅遊項目,無法實現預期效益目標

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生活的綜合反映,因此,發掘地域文化資源,特別是深挖蘊藏在地域文化肌理內部的文化歷史傳統,有利於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品牌,將為促進一個地域範圍內的文化大發展、經濟大繁榮、社會大融合發揮不可估量的激活效用。

地域文化從概念上講,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類認知,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範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則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果要從時間跨度上明晰的話,就是指從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遺產。幾經發現、研究、思辨、以及反覆論證,「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已然成為業界普遍認同地域文化標誌。

簡言之,地域文化歷史傳統就是不同地方文化歷史的過去式。但凡生生不息、源源不斷被留下來的,大多都是精華,否則也不可能流傳至今;那些逐漸被擯棄和遺忘的,基本上就是糟粕了,即使現今仍有也不會長久。

【找准地域文化歷史傳統主脈】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歷史傳統,是特定地方和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演進的表現形式。它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生態相融合,便打上了深深的獨特地域烙印。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範圍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單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地域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在一定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例如:中國文化、阿拉伯文化、歐洲文化......

找准地域文化歷史傳統對於從事文化旅遊工作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所有的文化旅遊項目都是建立在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上的,無論是已有的文化旅遊景區,還是未來的文化旅遊項目,必須都是建立在地域文化歷史傳統豐厚的蘊藏基礎之上的,找准了那根主脈你就會如願以償的收穫預期效益。

【激活地域文化歷史傳統能量】

要探究地域文化歷史傳統的能量,就必須明晰中華文明的原生起源。據考古研究,至少在100萬年前,人類已經在中國廣大的區域內活動。比如重慶巫山人距今約200萬年,雲南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陝西藍田公王嶺和湖北鄖縣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也都接近或早於100萬年。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已經難以想像一萬年以前祖先的生活方式。經過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發展,中華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社會的複雜化程度更加明顯。夏、商、周時期逐漸進入高度發達的階級社會,再經過秦、漢及其以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發展和衰落,中華文明走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

每一地域都有屬於自己的原生文化,激活蘊藏在文化歷史傳統深處的巨大能量,是能否借文化提速、借歷史彌新、借傳統增效的關鍵所在。已有的文化旅遊項目的成功是這樣,未來的文化旅遊項目的成功還是這樣。

【地域文化歷史傳統類別】

吳越文化——

產生於吳越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其形成、發展與吳越地區融入中國文化發展的主序列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在吳文化的早期發展過程中,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兩種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發展道路,而到越滅吳之後,吳越文化才逐步融為一體,成就了吳越文化。太湖地區屬於越文化的範圍,寧鎮地區是吳文化的中心。吳、越文化自產生就已經開始互相滲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與精神特質,具體表現在:海納百川、兼容並蓄;聰慧機敏、靈動睿智;經世致用、務實求真;敢為人先、超越自我。

三秦文化——

產生於三秦大地的一種地域文化。「三秦」之稱始於秦漢之際,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國疆土,號曰三秦,後衍變為陝西的代稱。三秦文化的地域範圍包括今陝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肅的東部以及寧夏的南部。關中地區作為三秦文化的主要載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響時代長久。三秦文化,從時間上來看,應當包括歷史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文化;從地域上來看,應當是產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從內容上分析,應當是三秦地區各種文化現象的綜合體現。三秦文化的特點:以人為主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納異進取的開放精神;求真尚禮的厚朴風氣,酷愛傳統文化的懷古趨向。當然,三秦文化的成熟也與周秦漢唐的昌盛密不可分。

燕趙文化——

產生於燕趙地區的農耕文化,並在相當長歷史時期發揮作用的一種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點具有歷史的長久性、影響深遠並對周邊地域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文化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華北地區的農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環境,燕趙地區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環境,其交通形勢也非常優越;其三,華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燕趙文化中的戰爭文化。燕趙文化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裡的民風民俗獨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趙文化的特點:慷慨悲歌與好氣任俠;民俗古樸厚重,更近於古。

三晉文化——

產生於三晉地區的地域文化,是三晉地區在歷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會現象,是三晉地區社會化的過程和結果。三晉文化的地域範圍,東至太行山,西至黃河,南以黃河或者汾水為界,北邊與草原文化接壤。儒家推崇三晉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內涵,三晉文化在傳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中,樹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晉文化。三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可以概括為開放、包容、務實、求新。

嶺南文化——

是南方地區文化的代表,它與黃河流域的諸文化是迥然相異,其地域範圍為五嶺以南的廣東。在嶺南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嶺南文化的諸多特點中,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嶺南文化與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原文化屬於同一文化總體系。嶺南文化由本根文化與百越族文化融合,進而與文化融合,與西方文化交流而發展起來。嶺南文化以遠儒性和非正統性區別於其他的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總體系中的邊緣性文化。嶺南文化以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為源頭,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匯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特點。嶺南文化的特點:內涵豐富;個性鮮明;生命力頑強,適應性廣泛。

齊魯文化——

產生於齊魯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該文化從產生之日起,就以其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齊魯文化雖然是產生於齊、魯兩個不同的地域,但因為兩地近鄰,所以學術界往往將齊、魯文化並稱。但是兩種地域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在早期所選擇的道路卻並不相同,兩種古老的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相對而言,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到了秦漢以後,隨著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建立,在封建統一的政治體制下,齊、魯文化才逐漸相近融合,成為最終統一的中國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主幹。

荊楚文化——

是黃河流域的農業文化與長江流域的原始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地域文化。荊楚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就表明了這一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色。因其在長江流域形成,所以較多的融入了當地社會的文化內涵,它與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化在長江流域的衍生,屬於亞文化的範疇。荊楚文化的基本特徵為:精神層面的特徵是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心理層面的特徵是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物質方面主要表現為漆器、木器及青銅器,絲織、刺繡及工藝品,郢都、宮殿及台榭建築,帛畫、壁畫及屈騷庄文,編鐘、琴弦及輕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荊楚文化具有獨特的精神特質表現在:篳路藍縷即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銳意進取、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兼收並蓄即融匯南北、海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崇武愛國即崇尚武裝、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巴蜀文化——

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稱,巴文化和蜀文化是兩種非常古老的文化,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狹義的巴蜀文化是指秦統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廣義的巴蜀文化是指整個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的文化。巴蜀文化在早期的發展過程中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形成了相對獨立發展的歷史格局。巴蜀文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鮮為人知,有賴於考古發掘復原了巴蜀文化的遺存概貌,才使我們得以了解巴蜀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河套文化——

產生於河套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是中原一統文化與北方草原文化相互交織而融合產生的一種新文化。其地域範圍以今天的河套地區為中心,向西可以抵達銀川一帶,向東與山西省接壤,南跨黃河包括今天的鄂爾多斯,北依陰山山脈。河套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具體表現在:以農牧業為主的區域經濟特色;共同構建起胡漢交融的文化體系;文化發展具有多層次性,具有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雙重特點。

八閩文化——

產生於福建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受幾個方面的影響:古越文明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衝擊;台灣文化的交融;領域文化的滲透。特殊的地理環境構成了閩文化的成分複雜以及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受閩文化影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八閩文化呈現出多元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各種區域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差異鮮明;各地方言、民俗極為複雜;各種藝術難以交融,始終保持其鮮明地方色彩。八閩文化的另一個突出特點為延伸性,具體表現為:向海外延伸;向台灣延伸;向省外延伸。此外,八閩文化具有大陸性和海洋性兼有的雙重性的特徵。

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陽盆地為中心,西至潼關、華陰,東至滎陽、開封,南至汝穎,北跨黃河至晉南、濟 源一帶。河洛地區所存在的一切現象,是河洛地區社會化的過程及其結果,它的特點為:具有先導性、正統性、兼容性、奇異性。我們知道,中華民族的根系文化是華夏文化,而華夏文化則主要源自於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夏、商、周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歷史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區,由此可以推斷: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的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西域文化——

產生於西域地區的一種區域文化,其地域範圍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西域文化,是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廣義的西域文化,是指凡是通過狹義的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等廣大地區。西域文化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匯聚、綠洲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與屯墾文化並存、多種宗教文化輝映的多源發生、多元並存、多維發展的複合型地域文化。

【打通文化旅遊的任督二脈】

文化旅遊解析——

文化旅遊是近幾年才頻繁出現並迅速流行的一個名詞,它的出現與遊客切身需求的轉變密切相關,它的流行也再次印證了旅遊就是一種審美活動的文化定義。的確,文化旅遊既不是一種產品,又與旅遊文化大不相同,所謂文化旅遊,關鍵在文化,旅遊只是形式。文化旅遊之「文化」應解釋為對旅遊之效用及旅遊之目的所作的定性。文化旅遊是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文化旅遊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文化旅遊是一種集文化、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於一體的大旅遊活動。時下這種尋求文化享受的旅行和遊歷活動已成為國內外旅遊者的一種文化風尚。

文化旅遊是以旅遊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特徵。文化旅遊的過程就是旅遊者對旅遊資源文化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這也是文化旅遊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給人一種超然的文化感受,這種文化感受以飽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景點為載體,體現了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託功能。由此可見,文化旅遊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綜合性產業,因其關聯度高、涉及面寬、輻射力廣、帶動性強而成為二十一世紀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且衍生鏈幾乎囊括所有相關產業。

任督二脈之釋義——

以人體正下方雙腿間的會陰穴為起點,從身體正面沿著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漿穴,這條經脈就是任脈;督脈則是由會陰穴向後沿著脊椎往上走,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為人體經絡主脈。任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八脈通,則百脈通,進而能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循環。任督二脈在中醫診脈與道家導引養生上相當重要。同時,也因武俠小說里慣用的渲染與誇張的描述,說任督二脈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飛猛進,故也成為一般人最為熟知的氣脈名稱。

借用任督二脈的打通,比喻和詮釋打通阻礙文化旅遊實現全方位、寬領域、一體化有機聯動的至關重要。文化彷彿任脈主血,旅遊貌似督脈主氣,二者若能有機貫通、相得益彰則預示著文化旅遊經絡主脈的大願成就。

文化旅遊熱點的集聚引燃——

一是要深入了解和重點研究你所經營管理或確定開發的文化旅遊項目的地域歷史文化傳統特質,明晰歷史文化蘊藏、摸清旅遊資源家底。分門別類地將文字、圖片、書籍、文物、傳說以及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多種形式的史實資料進行系統性的挖掘與整理,形成科學的數據流、建立完整的文化資源庫;

二是要組織專家學者對文化旅遊資源的文化與旅遊價值進行論證評估。文化資源不等於旅遊資源,旅遊資源不一定都有開發價值,只有文化旅遊的資源和價值集聚到同一個衍生點和產業鏈上了,才足以證明這個文化旅遊項目大有可為。中國是個文化大國,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和資源。地方官員往往引以為自豪,號稱自己的資源多麼豐富、歷史多麼悠久、文化多麼璀璨。但是,紙上談兵充其量是精神會餐,文化旅遊項目不容許夸夸其談、畫餅充饑,文化旅遊不能是一鎚子買賣,必須堅持內容為王、創意落地的原則方能確保文化旅遊項目的擲地有聲、上市有賺。

三是要選對文化旅遊項目的資源開發方式;所謂文化旅遊項目的資源開發方式,指的就是適時適度、有模有樣、多姿多彩、繪聲繪色。何為適時適度?就是文化旅遊項目的資源開發要適時適度,有歷史文化傳統的旅遊資源就深度挖掘,沒有的就不要生搬硬套非要在同一棵樹上弔死,可以另闢蹊徑、出奇制勝;何為有模有樣?就是文化旅遊項目的資源開發要有模有樣,切不可照著葫蘆畫瓢,更不能掛羊頭賣狗肉,你說你有趙公明的文化家底,可人家一看你就是蓋了個財神廟嘛;何為多姿多彩?因為文化旅遊就是審美的全過程,沒有多姿多彩的文化旅遊項目就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旅遊項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印象·劉三姐》也好,張家界天門山的《天門狐仙·劉海砍樵》也罷,都是白天的旅遊景觀是多姿多彩的,晚上的旅遊演藝還是多姿多彩的,白天看的是真山真水,晚上看的是仙境活化;何為繪聲繪色?就是文化旅遊項目的資源開發必須堅持項目策劃、內容創意、服務配套、市場營銷四位一體有機結合的科學有效方式;項目策劃是首當其衝的關鍵,內容創意是重中之重的核心,服務配套是買賣長久的必需,市場營銷是名利雙收的保障。山西的《又見平遙》也好,河北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也罷,都是成功的項目策劃、內容創意、服務配套、市場營銷做到位了的結果。只有做到位了,心甘情願自掏腰包逛你景區、看你演出的遊客才會流連忘返且繪聲繪色地為你宣傳、替你講述你的神奇故事。

【文旅雙驅乃文旅產業之大趨勢】

文化旅遊是大棋局,文旅雙驅是大趨勢。文化旅遊的從業者只要能緊緊抓住遊客觀眾的「享受心理、獵奇心態、禮遇心情」的審美「三心」,讓旅遊者在賞心悅目中玩美玩爽玩嗨;只要能牢牢把握體驗經濟的「誘人前往、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親和「三人」,讓消費者在開心快樂中自由自在自美;只要切實遵循「文化為魂、內容為王、管理為相、營銷為將」的文化旅遊經營方略,就能穩紮穩打、旗開得勝、愈演愈烈、大願成就!

最後,我想借用我本人總結的文旅產業成功運作之三大要訣來結束本次的旅遊商學院授課。

要訣一

文化旅遊就是審美過程,要讓遊客在美的享受中玩美玩爽玩嗨;一味地迎合遊客的好惡皆為敗筆,能讓遊客心甘情願自掏腰包的項目一定是讓人想不到玩不夠的;

要訣二

有文化歷史傳統積澱和自然山水蘊藏的地方,必須找到文化的魂靈、山水的脈動,文化和山水就是你的金飯碗、搖錢樹;

要訣三

沒有文化歷史傳統積澱和自然山水蘊藏的地方,不必著急上火,要學會另闢蹊徑,要懂得劍走偏鋒,編好故事讓遊客跟著你好玩好樂就是文化旅遊的真本事。

總之,一句話:只有正確認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才能真正打通文旅產業的任督二脈讓文旅產業越來越興旺越來越發達!

歡迎關注【洪觀鈞見】公眾號——

郭洪鈞:正確認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打通文旅產業的任督二脈

謝謝支持【洪觀鈞見】公眾號——

郭洪鈞:正確認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與糟粕打通文旅產業的任督二脈

說說這個【洪觀鈞見】公眾號——

談天說地並非都是東拉西扯,

舞文弄墨其實也是修身養性。

洪觀鈞見是著名作曲家、多元文化人、跨界藝術家、資深文創產業專家郭洪鈞先生為了與網路世界的朋友們進行文化藝術創作、文創產業發展、文旅集聚整合以及文化思想傳播、人文藝術涵養、演藝品牌製造等等話題的交流、互動、溝通、切磋的公眾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