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青花有技,名為分水

青花有技,名為分水

我們都知道青花是在元代才開始盛行的,而對青花的裝飾,除去最為盛行的「淡描」之外,當推青花「分水」工藝,不過這種技法直至康熙朝,才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了康熙朝青花的一個典型特徵。

歷史上, 分水技法從無到有, 從簡單到複雜, 從繁盛到衰落, 有著獨特的發展軌跡。其實, 各個時期在青花作品中的分水手法不同, 表現形式各異。

元代中朝已經穩定地掌握了青花的發色效果, 燒制青花大批量進行, 造型趨於博大、渾厚、凝重、氣魄雄偉、裝飾構圖多層次、紋樣分布繁密, 形象嚴謹生動;

明代造型古樸、線型柔和流暢, 裝飾深受當時畫風影響, 多為寫意工筆而無板滯之感, 技法更趨成熟, 人物、花鳥、蟲魚等裝飾非常細膩, 分水也隨之而變化。明代在輪廓外暈染這一技法, 豐富了青花分水的藝術手法。

發展到清代, 陶瓷製造達到一個鼎盛時期, 青花以它獨特的藝術魅力, 立於斑斕的彩瓷之首。康熙時期, 政治穩定, 文化、藝術領域相當活躍, 陶瓷裝飾也充分吸收各種藝術之特色, 創出「 色為五種」 的方法。青花料水分為「 最濃、濃、濃水、淡水、影淡」 。技法也採取多種手法, 有洗、暈、劃、填同時並用。

綜觀各時期青花分水之應用, 逐漸形成以下幾點:

( 1 ) 平色水( 平水) , 色度不同, 每種色塊勻凈平整, 盡量沒有水與水相接的水跡紋, 這種手法多用於圖案工整、細膩、精緻的器皿紋樣上。

( 2 ) 水跡紋( 浪頭紋) , 一筆水和一筆水之間相互壓住一點頭, 重疊的部分形成深一點的水跡紋, 這種手法保持手工痕迹的隨意性, 民間味濃, 如景德鎮產的枝梅瓶、枝梅箭筒, 就是以簡潔的枝梅俏拔而立。大面積的地域, 分上水跡紋, 一層壓一層的自然而出的水跡紋理, 潛在形成流動的趨勢, 起到一定的裝飾效果, 自然、醒目、藝術感強。

( 3 ) 暈水, 根據畫意, 從淡到濃或由濃到淡, 筆肚含飽水, 筆尖留一小水珠保持在坯體上, 慢慢暈下去, 坯體隨著筆而吸收, 筆尖停留的時間越長, 水色越濃,這種色階變化不大, 感覺柔和勻凈。

( 4 ) 洗水筆尖蘸濃水, 筆肚含淡水、迅速一划而過, 色階變化較大, 流暢、痛快。如康熙時青花分水就多採用此手法, 一筆下去, 色為幾種, 色度顯得非常之豐富。

( 5 ) 點水, 用分水筆在坯胎上, 分出小點, 一點之中,色澤略有變化, 起襯托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陶瓷器肩中有種叫做美人肩
「越窯類玉,邢窯似雪」說的便是青瓷和白瓷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