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看待物質需求

如何看待物質需求

在看《圓桌派》的一期節目時,主持人竇文濤說,他的理想就是退休以後能夠衣食無憂,然後再跟一個沒有多大物質需求的女人在一起。但是節目里的嘉賓馬未都先生卻說,跟一個沒有物質需求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沒有多大意思的。馬未都先生的話突然一下就點醒了我,那一刻就像是給我心裡這根扭曲了許久的弦鬆了綁似的。

在這個社會上有太多憤世嫉俗的人,他們討厭物質,討厭勢利贏求,總把自己定位在一個很清高的位置,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事實上,我當初也是擁有這樣一種想法的人,不知天高地厚,把自己當做是一朵不出世的白蓮花。現在看來,未免覺得可笑。

對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其價值體系還不夠健全,正處於一個定型期,內心很容易搖擺不定。實際上這是一個慢慢摸索的過程,在這個階段的人對於物質、金錢、理想、情感都只是一知半解,很容易走向極端。

在這一期節目里說到了香港的一種劏房,這種房子是專門給那種沒錢的港漂一族住的。每間房子都特別小,裡面什麼都有,灶台、馬桶、書桌、床通通都有,但基本沒有下腳的地兒。想一想,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就算再有毅力的人也會崩潰的,它根本不容你去談理想、談追求。就算硬生生的咬著牙堅持下來,我想其人格也多少會扭曲變形。

那麼,詩與遠方和房子,到底我們該怎樣去衡量它們的價值?又該怎樣去權衡取捨呢?

人是社會人,所以不免要在社會這淌洪水中淌來淌去,而社會比較與自我認知是人不斷進化或者說改變的源動力。物質需求每個人都會有,在物質的洪流下可以長出繁花,也同樣可以生出腐屍,清香與惡臭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節目中談論到,現在很多人都被房子所累,每天辛苦奔波,摳摳搜搜不敢花錢就是為了買一套房,還因此付上了整個青春。說到底,人為何非要買一套房子呢?其實房子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種物質滿足,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有了房就好比有了根,有了根才能大膽的放手去你所謂的詩與遠方。前面有詩酒,當你遊盪累了的時候,還有個自己的屋子可以為你遮擋風雨。想安定時安定,想出走時出走,有前路,也有退路,這樣的生活誰不想擁有?

現實是,有很多人都對那些為了買房把自己累死累活的人不屑一顧,但這些看笑話的人卻本身又都是一些物質條件比較好的,已經什麼都有了。活的簡樸並不代表什麼需求都沒有,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兩袖清風、簡樸度日而被讚頌,他們這些人為什麼可以對金錢物質視如糞土,那是因為他們自知自己有賺錢的能力,他們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們想要什麼都會很容易就得到,所以他們的內心裡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有精力一門心思去實現自己的報復。

物質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所謂無欲無求都是基於擁有過之後的,一個沒有慾望的人是可怕的,空洞的。就拿詩人李白來說,他寄情于山水、詩酒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他的憤懣何嘗不是因為內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慾望的最根本是需要物質來滿足的。

主持人竇文濤說,他是比較貪的,東西先撿好的挑。就比如說吃東西,小的時候是先吃小的,剩下大的最後吃,現在每次都是先撿好的吃。我得到了某樣東西,但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東西都想要,金錢和地位,家庭和事業,我樣樣都想要好的。

事實上,這世間很多東西,包括真理,是非好壞之間的區分都是十分微妙的。就好比人格,它就像剝洋蔥,剝掉這一層,還有另外一層,就連自己有時候都看不清自己,剝到最後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所以,所有走向極端的東西都是不能存在的。

對待物慾,不必嫉惡如仇,也不可陷入痴狂。把握好自己的一個尺度,不去觸犯社會法度,不去迫害他人,那麼剩下的就大膽的隨心去追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同文摘 的精彩文章:

TAG:木同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