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努爾哈赤祖父在此生了六個孩子,為何清朝人對這裡卻聞之色變

努爾哈赤祖父在此生了六個孩子,為何清朝人對這裡卻聞之色變

位於黑龍江東南部的寧安市古名「寧古塔」。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福滿曾居住此地,而且在此生了六個兒子。因此,早先此地也叫「寧古塔貝勒」,後來簡稱「寧古塔」。

(寧安市地圖)

但是後來,這個地方卻成為讓清朝官吏和百姓聞之色變的地方,這是怎麼回事呢?

據明代大儒王家禎在《研堂見聞雜錄》中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

正是因其苦寒,清太祖努爾哈赤才會將都城建在盛京,也就是瀋陽。

隨著清軍進入中原以後,在攝政王多爾袞的強烈提議下,清廷再次遷都北京。

遠在東北邊境的寧古塔,便成了渺無人員的地方。

寧古塔是個不毛之地,又終年積雪,清廷本著絕不浪費一寸土地的原則,在順治初期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

當時,受文字獄或科場案牽連,許多文人墨客及其家屬都被流放到寧古塔。比如受「哭廟案」牽連的金聖嘆的家屬,受「丁酉科場案」牽連的大才子吳兆騫,受「通海案」牽連的浙江文士楊越,因文字獄慘遭流放的張縉彥等。

這些被流放的犯人,往往不僅流放寧古塔,還被命令永世不得入關。最要命的是,寧古塔地處偏遠,而流放過程中,多是差役騎馬,流犯步行。因此,很多犯人都堅持不到終點,便病死在路上。

就算靠著良好的體力,堅持走到了寧古塔,也會因受不住透骨奇寒,水土不服,凍餓而死。

而最後剩下的犯人,也只能過著奴隸的生活。

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評價寧古塔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不過,對於文人墨客而言,雖是戴罪之身,但他們在寧古塔的日子,相對要好一點。

因為自古百姓敬重文化,所以當這些人來到寧古塔的時候,當地官吏及百姓會給他們配備房子、田地和耕牛,對他們也不甚管束。

不過,配備了耕牛和田地,許多文人墨客也只能望牛興嘆。畢竟打小生活富裕,並不曾做過農活。

受丁酉科場案牽連的大才子吳兆騫就是一個例子。

(吳兆騫畫像)

吳兆騫長途奔波來到寧古塔時,見天寒地凍,又不懂得耕種,再加上自己是被冤枉的,因此成日唉聲嘆氣。

吳兆騫雖有文才,但始終學不會犁田種地。不過,他發現寧古塔沒有私塾,當地官員及犯人的孩子想要讀書,需要走很遠的路到盛京求學,於是他便開館教學。

吳兆騫的才華早在科舉考試之前,便在江南聲名顯赫。如今雖在寧古塔,當地官吏和犯人也對他早有耳聞。因此,大家聽說他開館教學,紛紛將孩子送到他的門下,就連總管寧古塔的巴海將軍也上門請他做家庭教師。

如此一來,吳兆騫靠著他的才華,在寧古塔並沒有陷入困頓,反倒因才氣太大,官吏們紛紛以請他入宴為榮。

還有浙江文士楊越,就更有意思了。

楊越及家屬都被朝廷流放到寧古塔。初到時,因一家人要吃喝,於是他顧不得知識分子的斯文,跑到人最熱鬧的地方擺地攤。賣的無非是他隨身帶來的東西,靠這些東西跟人換米度日。

不過,隨身攜帶的東西有多少呢?賣完就沒了。好在楊越的夫人做得一手紹興糕餅小吃,於是支了鍋灶賣起了糕餅。她的糕餅味道純正,每天來買糕餅的人絡繹不絕。楊越賺了錢後,和夫人索性開了一家紹興風味餐館。結果生意興隆,就連官吏也將他這裡做為定點接待的食堂了。

糕餅好吃,當然就有人想學,楊越夫婦很大方,只要別人問,他們都很有耐心地教授別人,還鼓勵別人學著做生意。

楊越看到寧古塔當地的人蔘、貂皮等物產豐富,於是他又讓人捎來布匹、綢緞等與當地人交易。並且,他還曾多次寫信給他相熟的商人朋友,讓他們攜帶此地沒有的物品來和當地人做買賣。正是因為在他的帶動下,寧古塔成了「商販大集,南產珍貨,十備六七,街市充溢,車轎照耀」的熱鬧集鎮。

當然,文人墨客儘管要謀生,但他們還是經常會以文會友,組織一些文化活動。就像我剛才舉例的吳兆騫和楊越,他倆本是鄰居,又都是江南文士,因此除了「談心夜夜入三更」,還成立了寧古塔第一個詩社——七謫之會。而參加詩社的才子文人們聚在一起時,經常「雪窖聯吟,冰天共酌」,創作出了許多優美的作品,給文化貧瘠的寧古塔帶來了勃勃生機。

(七謫之會)

生命力強大的人,就算把他丟到寧古塔這樣可怕的地方,也會落地生根。

(參考資料:《研堂見聞雜記》《研堂見聞雜錄》《流人吳兆騫與"秋笳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思思看世界 的精彩文章:

600隻狗集體跳橋自殺 英國這座「鬼橋」的秘密終於被揭開

TAG:思思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