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孵化出Uber、Airbnb的掌門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孵化出Uber、Airbnb的掌門人:如何實現財富自由?

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熱點探秘/ 深度探討

財富自由的秘密?這裡有兩招!

春節轉眼過完啦。。。大家紅包收得可還好?

不過,今天小探想跟大家說個比「紅包」更令人激動的事,那就是——「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當然,不要以為這個技巧很難,它可是我們普通人都能做到的。

介紹這個技巧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矽谷最著名的初創公司孵化器Y Combinator,一般簡稱為YC。YC 孵化了包括Airbnb(愛彼迎)、Uber、Dropbox(美國最大網路文件存儲同步服務)等著名公司,現在,YC 孵化出的創業公司總估值已經超過了650億美元。那 YC 的創始人是誰呢?

沒錯,YC 的創始人叫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也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早在1998年,保羅就以接近5000萬美元的價格將自己的公司 Viaweb 賣給雅虎,早早實現財富自由了。

保羅·格雷厄姆不僅厲害,而且樂意分享,他寫了一本著名的書,叫做《黑客與畫家》。書中他就分享了「如何變得富有」的致富秘籍。

他認為,掙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創造財富。創造財富就是做「別人想要的東西」。然而有想法還不夠,還需要兩大因素,分別是「可測量性」和「槓桿力量」。能做到這個,就能變得有錢啦!(這麼直白... 真是有點不好意思呢~但新的一年大家都得想想怎麼更努力「開源」是吧!)

到底什麼是「可測量性」和「槓桿力量」呢?

創造價值不等於收穫價值

小探就先說說可測量性。

如果在一個公司里,某個員工工作創造了百萬美元的價值,那你覺得他會不會變成百萬富翁?可能性比較低。這取決於在什麼公司。

因為通常在一家大公司里,你會和其他人一起共享公司利潤,你的個人貢獻其實是不具有「可測量性」的。嗯,這是一個讓人鬱悶的事實,那就是你作為公司整體的一部分,你將不得不「被平均」。就算你創造了價值百萬,但你並不能直接收穫你所創造的價值。

保羅·格雷厄姆在《黑客與畫家》這本書里就對比了兩個薪水相同的程序員給公司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結果。

保羅以他創辦的公司 Viaweb 的某位程序員為例,這位程序員就屬於那種生產力巨大的怪咖,或者說「代碼狂人」。保羅就曾親眼看他工作一天就為公司創造了幾十萬美元的財富。可見,一個偉大的程序員只要連續工作一周就可以為公司帶來上百萬美元的財富。要知道,普通程序員薪水年薪可不是這麼計算的啊……

但是,一個平庸的程序員在相同時間內的貢獻或許為零或者是負數,比如發布有很多 bug 的代碼,還需要有人給他來額外的改bug。。。

在保羅看來,這兩個程序員創造的財富就不一樣,但薪水上卻大致相同。

所以說,只要在可靠的商業模式下,一個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員工在相同時間內會比混日子的員工創造出多達百倍的財富。但往往由於公司人員臃腫等原因,他的工作難以被量化,這就是缺乏「可測量性」,於是他的效率就被其他人平均了。

不過,這也有例外,比如銷售人員。

衡量銷售人員帶來的收入業績很容易,而且他們通常可以從中拿到一個百分比作為傭金。如果銷售人員想更努力的工作,他可以立刻開始,而且他將自動獲得更多的回報。

所以說,在大部分情況下,效率低下的公司可能個人再努力也難以得到更多的財富。

保羅的結論是什麼呢?那就是:如果你想變得富有,第一步就是離開「可測量性差」的系統,讓你能夠直接受益於你所創造的價值。簡單說,多勞多得,讓你的「勞」有相應的「所得」。對吧!

那在什麼樣的公司「測量性」好呢?

保羅認為,小團隊的工作能提供更多的可測量性。如果說一個大企業就像一艘巨大的千人划船,那麼小團隊是不是就好比你從這1000人的划船隊伍中抽出其中10個人,放他們到同一條龍舟上?而這樣的話,每個人的努力自然而然會成為影響結果的那10%。

不過呢,單具備可測量性是不夠的,比如很多工廠里採用的按件數來給工資的 計件工資制,報酬是有可測量性,你的表現可以被測量,但是你沒有決策的權利,你能做的唯一決策就是以多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即使你做到最快,回報也只可能增加一到兩倍,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有「槓桿力量」。

技術 = 槓桿力量

什麼叫「槓桿力量」呢?槓桿力量就是說你做出的決定和努力能夠產生巨大的效應。

一個既有可衡量性又有槓桿力量的例子是電影里的主演角色。你作為主演的績效可以通過電影的票房來衡量,而且你的槓桿力量是,你可以讓電影很成功,也可以搞砸整部片子。

CEO 同樣也有可衡量性和槓桿力量。整個公司的績效就是他們的績效。而且他們的槓桿力量體現在:他們的決策可以讓整個企業朝著某個方向走。

每個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巨大財富的人都發現自己的位置既有可衡量性,也有槓桿力量,比如 CEO 們,電影明星們,對沖基金經理,職業運動員等。

那我們怎麼發現是否存在槓桿力量呢?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看失敗的可能性。

因為收入和巨大的風險是對稱的,如果有巨大的獲益可能,那就有巨大的失敗可能。CEO、電影明星、基金經理、運動員都是這樣。一旦他們搞砸了,他們就完了。

還有一個槓桿力量的來源:技術。什麼是技術?這裡當然不是指各個都要成為工程師、碼農這類的純技術,保羅認為,可以把它理解為做事情採用的方式。當你發現一種做事情的新方式,它的價值將是所有採用這種方法的人數的倍數。它是用來釣魚的那條魚竿,而不是魚。這就是槓桿力量。

我們不妨回顧下歷史,幾乎所有通過創造財富而發財的人大多都是通過開發新技術實現的。比如比爾.蓋茨開發的Windows系統,比如谷歌的創始人Larry Page 他們研發的搜索引擎。

因此,保羅口中的「槓桿力量」就是指個人的決定和努力能夠產生放大性的效應,而且風險和收益也是對稱的,而技術 = 槓桿力量。

本質:更高效地工作

回顧一下,保羅通過「可測量性」告訴我們,「需要一個能直接量化你工作的位置。這樣你做得更多,就得到更多。」 小團隊能提供「可測量」的一種方式。而技術=槓桿力量,那麼普通人如何找到即有可衡量性又有槓桿力量的機會呢?

結論就是:加入或者創辦創業公司。

創業其實等同於這樣的一句話:我想更高效率地工作!創業公司為每個成員提供了一個同時擁有可衡量性和槓桿力量的位置,他們允許讓每個成員的工作貢獻變得可衡量。同時,因為創業公司小,就能提供槓桿力量,因為公司更依賴發明新技術來賺錢。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可以更本質的理解創業公司。大家都知道一個創業公司就是一個小公司,著手於解決一個難的技術問題。那麼為什麼創業公司必須小呢?是不是它長大了就不再是一個創業公司? 因為變大之後就失去了可測量性。

他們為什麼通常忙於開發新技術? 因為新技術才有槓桿力量。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創業公司銷售計算機軟體和互聯網產品,而不是玉米油或洗衣粉? 因為計算機軟體和互聯網產品能夠快速的低成本的複製,才能夠真正的體現槓桿效應。

當然,創業公司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因為大部分創業公司最後都倒閉了。。。

創業的回報只有平均來算才會和你的付出成正比。任何企業的成功背後都有一個很大的隨機性。大部分創業公司都會倒閉,一方面做不出好產品會死,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創業公司開發了真正好用的產品,但花費了比較長的周期,資金鏈斷以後被迫倒閉,這樣的例子也十分常見。

所以,創業的投入回報遊戲規則並不是說:我的生產率是30倍我就能得到30倍的回報。事實是:你的生產率是30倍,你的回報很大概率是0,但也可能是被放大到1000倍。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適合去創業公司,也要看性格和興趣愛好。

說到這,小探就給你總結一下,保羅實現財富自由的方法:實現財富自由的方式是通過創造有價值的東西在市場上得到回報。公司越小,越能準確估計每個人的貢獻,大團隊使得個人的努力都被大大的平均化了。而高科技具有可放大性,創業公司通過發明新技術性盈利,所以具備可放大性。

過去幾十年,創業並不只發生在矽谷。因為創造財富的路上,每個成功的人所採用的方法幾乎是一樣的:可衡量性和槓桿力量。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很有衝動針對這兩點檢視下現在自己的「工作」呢?想跳槽的親們,面試時不妨問問HR或者管理者這兩個原則呢!

還想了解更多矽谷大佬的成功秘訣嗎?沒問題,這是密探跟網易雲音樂正式推出的一檔音頻知識付費欄目《矽谷新發現》,這裡除了有矽谷大佬的成功秘訣,還有成功科技公司的管理之道,以及最新的矽谷前沿公司探索!裡面很多小技巧,都是可以活學活用的呢,小探們就從中學習到不少!

還等什麼,掃碼聽探長為你講述更多大佬背後的故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Facebook的Head of AI如此憎恨機器人Sophia?
揭秘中國無人車——來跟大佬們聊聊天|矽谷線下活動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