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上班為何老犯困?怎樣才能調整好生物鐘?
今天是春節後上班的第二天,小編在寫微信,寫著寫著都快睡著了,各位是不是和小編一樣,上班時不時的就犯困,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假期綜合征」的表現,由於假期中許多人黑白顛倒,生活不規律,生物鐘紊亂,從而導致了上班老是犯困。
那麼生物鐘是什麼,「時差」倒不過來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生物鐘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提示了人類的晝夜生活規律與日照密切相關。
事實上,地球上的所有動物都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節律。在人體內,該固有的生理節律基本以24小時為一個循環周期。
生物鐘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控制。
生物鐘對人類的生命活動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它控制我們的睡眠、清醒、飲食行為以及體溫、血壓、心跳、以及內分泌等等。
相反地,外界很多因素也會影響生物鐘,例如光-暗周期和體力或社交活動。
時差綜合征
當人們乘坐國際航班跨時區旅行,導致晝夜周期改變,從而擾亂人體生物鐘周期,引發一系列生理節律紊亂的現象。
其中包括入睡困難、失眠、早醒、白天昏昏欲睡,嚴重者還會出現全身不適,包括頭痛、心悸、消化不良等癥狀,這就是「時差綜合征」(Jetlag disorder)。
其嚴重程度、持續時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了旅行的方向、跨越時區數量及個人差異。
雖然時差可以影響所有的年齡群體,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時差綜合征。
向東飛行就意味著會「損失」幾個小時的時間,相反地,向西飛行時,會「多」幾個小時。
相對來說,人體生物鐘一般較容易適應超過二十四個小時的周期。
因此,向東飛行的人更容易產生時差綜合征。
抑鬱、睡眠剝奪和過度的咖啡因或酒精的攝入也會增加時差綜合征的風險。
由於對生物節律紊亂的調節能力下降,年長的人更容易出現時差綜合征。
另外,個體差異也會影響這一癥狀的產生和持續。
比如,有些人的晝夜周期偏於晚睡晚起,向西旅行時,更容易調整生物鐘。而晝夜周期接近或小於24小時的人,更容易適應向東旅行。
最後,如果該癥狀持續超過兩周,則可能預示著時差綜合征已經演變成了精神心理性的失眠,請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怎麼「倒時差」
1.登機之後,即將手錶時間調成目的地國家時間,從心理上提早準備面對新的時間規律。
2.到達後兩天時間裡,盡量避免激烈的活動,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生活規律。
3.在旅行前幾周,就可以慢慢調整睡眠時間。例如,當向西面旅行時,將自己的生物鐘向後推遲,比如嘗試在清晨避免陽光(如待在室內或戴上墨鏡),在傍晚接受儘可能多的光線;反之,向東旅行時,就將自己的生物鐘提前。
4.外源性的褪黑素也可以被用來調整生物節律。在旅行前,正常上床時間之前的大約5-7小時服用褪黑素,可以使生物鐘提前。
同時,有研究顯示,當旅行跨越了五個及以上時區之後,在目的地睡覺時間(晚上10至12點)服用褪黑素,可以減輕時差帶來的不適。
5.咖啡因對於緩解白天的嗜睡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6.有研究顯示,從到達目的地第一夜起,連續三夜服用唑吡坦對於改善一部分旅行者的睡眠有效。
7.短途旅行應盡量保持在自己國家的生活規律,因為這樣可以避免產生雙重時差綜合征。
以上內容整合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微信公眾號


※寒日將盡,向萬物道一聲「春安」吧!
※訪談回顧:春節怎麼吃既健康又不發胖?營養專家告訴你!
TAG:健康大本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