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山人口中的「劉猛將」,原型究竟是誰?

東山人口中的「劉猛將」,原型究竟是誰?

東山人十分崇敬劉猛將,前後山共供奉七尊大猛將,各大猛將又下轄十數個小猛將。可以說,東山鎮村村有猛將,甚至有些人家還有「看家猛將」。

劉猛將原型究竟是誰?

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已爭論多年。光緒癸卯年鄭言紹輯《太湖備考續編》一書中敘述:「相傳以為宋之劉錡」,《怡庵雜錄》、《清嘉錄》中都記載宋景定二年敕封劉錡為揚威候,天曹猛將之神,《畿輔通志》則說劉猛將名承忠,元末指揮使,《大清會典》亦云,雍正二年奉旨祭劉承忠於各省府州縣,神能驅蝗。劉錡 、劉承忠是主流文集記載的兩位劉猛將。還有劉漫堂,劉銳,劉宰之說,但他們的事迹均無詳細記載,更顯得蒼白無力,我們當撇開這三人不論。

誰可以稱得上猛將?猛將者必勇冠三軍,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論猛將,劉錡(1098-1162)當之無愧!

據《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一百二十五記載:劉錡字信叔,乃瀘州節度使劉仲武九子,儀錶俊美,善射。南宋初隨張俊轉戰於陝、蜀一帶,紹興三年授為宣撫使統制,後為江東路副總管,紹興六年提舉為戍衛親軍,隨高宗駐平江(現蘇州),紹興九年被授為龍神四廂都指揮使,主管馬軍。劉錡最顯赫的戰功是順昌大捷。

紹興十年(1140 年),宋、金兩國達成合議,金歸還河南、陝西地區。南宋派遣大量文武官員去接收金國交還的土地。劉錡被任命為東京(汴京)副留守。劉錡帶領兵丁及官員的家屬從臨安出發,經淮河行軍二千二百里到達渦口。兵丁們正做灶吃飯,忽有暴風刮翻劉錡的坐帳。劉錡認為此乃凶兆,意味著有突發的軍事行動,因而立即下令兼程而進,到達離順昌(現安徽阜陽)三百里處。此時主戰的兀朮集團撕毀協議,率兵南下。劉錡聞訊,立即棄舟登岸,進駐順昌,立即布置防禦。首先劉錡將自己及各將領家眷安置於城內一寺院中,四周堆積柴草,並下令如戰事不利即放火自焚,以免被俘受辱。這一措施表示了和全軍將士同生死與敵軍死戰的決心,極大地激勵了軍隊士氣。其次,劉錡下令將城外百姓撤至城內,堅壁清野,並乘兀朮主力未到之機,乘夜間雷雨襲擊敵營,數次挫敗金兵前鋒三萬餘人。六月初,兀朮聞訊親率數十萬主力,直抄順昌城下。劉錡布置少數兵力分守四城,其餘將士分五千人為一隊,嚴陣以待。派人傳言兀朮,用激將法說:怕你不敢來攻城,特獻浮橋五座助你。第二天兀朮果然親率大軍前來,當到達潁河邊時兵馬口渴飲水。劉錡早於潁河上游投毒,毒死金兵無數。金軍兵臨城下時正值中午,暑熱難擋。而城內宋軍以逸待勞,五千精兵輪番出戰,金兵十損七八,取得了宋金之間十五年來的首次大規模攻防戰完勝。

順昌大捷創造了對付鐵浮圖、拐子馬的全新戰術。六月下旬至七月底,岳飛又在郾城、穎昌(現許昌)一帶接連取得勝利。這二次大捷極大鼓舞了宋軍士氣。

紹興十一年(1141 年),兀朮又領兵十數萬進攻瀘州,劉錡領兵二戰二捷。金兵望風披靡,望見宋軍陣勢時驚呼這是順昌時的旗幟,快退!可見金兵在劉錡面前已成驚弓之鳥。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親率六十萬兵馬再次南侵。在出兵前的御前作戰會議上,亮每提到如遇宋軍某將軍時誰敢與之對抗,立即有人出來應答。而唯獨提到劉錡時,眾將立刻噤若寒蟬,無人敢站出來表態。可見順昌大捷二十年後,劉錡對金國的震懾力仍然巨大。可惜劉錡在鎮江與完顏亮大軍接戰,初戰獲勝後舊病複發,最後吐血而亡。

景定二年(1261 年)宋理宗時,元已滅金,南宋國已垂危,追封劉錡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劉錡以其顯赫的戰功及對敵人的震懾力,猛將之冠當之無愧。

湛江師範學院吳川文化研究所唐有柏先生檢索了 2180 多種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從光緒年間看,全國各地劉猛將軍廟有 100 多所,都記載了驅蝗事迹,其中以江浙、山東最多。

王鏊的《姑蘇志》中說劉猛將廟是南宋理宗時所創。

無錫惠山古鎮惠山寺附近有二泉書院,內有劉猛將廟,並有塑像。記載其建於清乾隆元年(1730 年),介紹中說該神為驅蝗之神,是宋將劉錡,大破金兵拐子馬,被敕封為揚威神,天曹猛將之神。

清姚福鈞《鑄鼎余聞》卷三記載,劉猛將軍即宋將劉錡,舊祀於宋。以直隸、山東諸省有蝗蝻之患,禱於將軍則不為災。

由上可見,劉錡不僅勇武有韜略,而且還率軍士參與滅蝗,故得到統治者的敕封和百姓的祭祀。南宋、明清均有記載。

然而,從全國範圍而言,劉猛將原型是劉承忠之說在全國也是廣為流傳。尤其在北方多有供奉驅蝗神劉承忠的劉將軍廟,甚至新疆伊犁也有劉承忠的劉將軍廟。那麼劉承忠是怎樣一位傳奇人物呢?

劉承忠,原名劉淳溪,元代廣東湛江吳川人。少時為避瘟疫而離家投軍從戎。其為人忠誠剛直,驍勇善戰,屢立戰功,猛將美譽遠播,授江淮指揮使。任上平靖江淮匪盜,保一方百姓安寧。適逢江淮蝗蟲成災,民不聊生。劉承忠毅然仗劍督部,帶領軍民滅蝗救災,立下卓著功勛。元朝滅亡時,劉承忠盡忠自沒於浙江嘉興蓮泗盪。湛江吳川市江心島有劉承忠雕像,嘉興也有劉猛將軍廟,以祭祀劉承忠。江蘇如皋漁民也供奉劉承忠,這與劉承忠自沉於水底有關。

說劉承忠是劉猛將,其戰功應該是顯赫,個人勇冠三軍。但史籍上並沒有介紹,只是籠統說驍勇善戰,屢歷戰功。在乾隆年間編寫的《蔚縣誌》中,有一段劉承忠將軍的「自傳」,據說是康熙五十九年一場降神會(扶鸞,東山人叫關妄)上,將軍之靈自述身世,知縣員以成記錄下來而刻在木碑上,劉猛將軍說:「我是元朝吳川人,我父是(元)順帝時的名將劉甲,曾鎮守長江下游一帶,威名赫赫,遠近皆知……後來我做了指揮,也鎮守長江下游一帶,當時淮南山野盜賊蜂起,百姓飽受塗炭,上司命我帶兵剿除。這時我才二十歲,僥倖當了將帥,唯恐不能稱職,有負國恩,還會給父母帶來羞恥。誰知上天眷顧,帶兵進軍兩淮時,草寇聞風而散,查看民生疾苦。盜賊劫掠之後,蝗災又帶來禍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正遇蝗蟲鋪天蓋地飛來,我對眾人說,我與你們一起把蝗蟲趕走,如何?大家都歡呼雀躍,願意跟隨。我就率領民眾奮起驅趕,飛蝗被趕得無影無蹤」。

唐有柏先生研究了各地的劉承忠劉猛將軍,發現其他地方劉猛將軍廟頌揚劉承忠的記載與上述大同小異。實際上祭祀劉承忠的劉猛將軍廟還是歌頌他的忠貞和驅蝗的功德,嚇退了江淮盜匪蟊賊便被封為猛將軍,驅蝗便成驅蝗神,顯得缺乏說服力。

東山的劉猛將的祭祀是從何時開始的?

東山最早祭祀劉猛將的廟當屬建於宋建炎四年(1130 年)的廟瀆靈佑廟(俗稱新廟),初祀何人不詳,後祀真武劉猛將。「真武劉猛將」這個說法實在是不妥的。欽定四庫全書,山東通志卷二十一,74 條記錄劉猛將軍廟在布政司東街,真武廟在府城北門大明湖上。說明兩廟祭祀的神祗不同。寺廟中真武是真武大帝,是守護北方的神祗,亦稱玄武大帝,掌管三界妖魔。供奉真武大帝反映了漢民族對真武大帝帶來平安祥和生活的期許。

櫻花季節

劉錡封為天曹猛將之神是景定二年(1262年),離靈佑廟初建時竟有 132 年之遙。我們分析其中緣由,靖康元年(1126 年)金兵攻陷北宋京都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徽宗第九子趙構南逃建南宋政權,改年號為建炎。當金兵入侵中原時,百姓紛紛南逃以避兵災,當時東山是太湖中的一個孤島,與世隔絕,遂成為躲避兵禍的一方凈土。建炎四年,南逃東山的百姓初步安定。所以靈佑廟應是南逃百姓為思念北方故土,祈求故鄉的神靈庇佑所建的廟,主祀真武大帝。為什麼劉錡會在此入祀呢?筆者以為建廟一百多年後香火式微,真武大帝雕像漸朽,這時抗金英雄劉錡被封為神,於是百姓又把劉錡的塑像放入靈佑廟,一起祭祀,以解思鄉之愁,所以便有了「真武劉猛將之說」。

劉錡生前儀態俊美,頗有儒將風範,正如《洞庭東山志》所說:「東山猛將像年少面目清秀」。而北方的劉猛將威猛有須,所以我們認為東山劉猛將原型是宋將劉錡。

請輸入

既然宋朝已開始祭祀劉錡劉猛將軍,為什麼雍正二年(1724 年)清政府要以《大清會典》法律形式祭祀劉承忠呢?

縱觀中國歷史朝代更替,新建王朝對於被自己推翻的前朝都是很忌諱的。對於「元亡,自沉於河」絕對忠於元朝並為之殉葬的指揮使,明王朝絕不可能敕封他為神。到了清朝,民間還在祭祀劉錡這個抗金英雄,勢必會刺痛清(後金)統治者的神經。容易使他們聯想到「天地會」,「朱三太子」等民間反清組織。所以必須要推出一個新的神來取代劉錡,以達到偷梁換柱、李代桃僵的目的。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等三藩叛亂短期內就席捲雲、貴、粵、桂、閔,清廷為平叛動用了全部兵力,同時,急需江浙的錢糧,穩定江南乃國之大計。為防止江浙祭祀劉錡引出宋金間的歷史恩怨,熟諳江浙民情的浙江巡撫范虔找到了元代劉承忠曾在江淮領兵驅蝗的事迹。蒙古族與滿族是世代同盟,於是范虔想出以劉承忠代替劉錡之計,劉承忠便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推上神台,到了雍正年間,唯恐百姓不服,便以法律形式編入《大清會典》加以定論。基調是為元盡忠,為民驅蝗。為了示範,圓明園中也建造了劉猛將軍廟。據《圓明園冊》記述:「山高水長之北,度橋由山口入梵剎一區,西度橋折而北為劉猛將軍廟。」

由於清廷欽定劉承忠為劉猛將軍。歷時一百八十多年的洗腦,北方和南方民間也逐步順應接受了劉承忠,所以劉承忠的影響更廣。由於東山是以北方遷徙而來的大戶為文化底蘊的好地方,加之東山地處交通不便的太湖一隅,官方影響不大。所以東山猛將廟中供奉的依然是廟瀆靈佑廟(俗稱新廟)里那個體態俊美、和藹可親,有著娃娃臉的美少年——劉錡劉猛將。

年初三是東山人民春節期間最熱鬧的一,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參與抬猛將活動。明天的「山浪猛將會」 上,各村十餘支猛將隊伍天微亮就出發,8:30集中於雨花勝境,9:00經雨花路、莫厘路再回歸各猛將堂,勝況一年只有一度,喜歡熱鬧和研究民俗的遊客朋友們千萬不能錯過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中東山 的精彩文章:

TAG:吳中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