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冶︱佛教的飲食趣談

盧冶︱佛教的飲食趣談

文︱盧 冶

欒保群先生的《捫虱談鬼錄》里,講到冥界的食料簿,謂中國怪談界關於飲食的說法,蓋有時間、空間二派。「時間派」是說,眾生每日吃什麼、量多寡,都有定數;不該你吃的,怎樣也吃不得,該你吃的,想不吃都不行。「空間派」呢,是說我們這輩子的食物,總數上是一定的,隨你自個兒計較籌量該如何分配。佛教的凈土宗就依此而說:人的一生,福報資糧有限,平時要盡量省下來,吃穿用度越簡樸越好,以把福報留到臨終的時候,無病無災,「往生凈土無障礙」。由此看來,佛教應該是屬於廣義的空間派:「福報」就像是硬通貨,可在衣食住行等各「因緣」之間自由兌換。但另一方面,佛教中人也常說,「一飲一啄,無非前定」,這倒又有點時間派的意思在。

其實,與其分辨佛教的「福報觀」是時間性還是空間性的,毋寧說是「感覺派」更靠譜。所謂「因緣」就像一團無限交纏的線團,構成了周易卦象的「錯」、「綜」、「復」、「雜」,但是帶給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感覺,卻是定量而精確的。是苦是樂,都是因為有過去的善業或惡業支撐,循「業」發現,借「緣」而顯,事情的表象並不重要。譬如一個癌症患者,吃了尋常人眼中的美食,反而愈加難過;慈禧太后西逃,吃番薯藤覺得香甜無比,雖說是患難中的人之常情,而按照佛教的「業力說」,也是因為有前世或今生的善業支撐的緣故。

這就說到佛教徒如何積攢善業:首當其衝是守戒。佛家認為,生死輪迴以淫慾為「正因」,以飲食為「助緣」; 戒淫、節食,也便成了其多數戒律體系當中的核心精神,如大乘「瑜伽菩薩戒」里有禁食「五辛」一條,五辛指蔥、蒜、韭菜、興渠、洋蔥等。據說食五辛者,即使念佛誦經,也因其味「臭穢」,熏跑了本來歡喜前往護持的天人護法,而感召了喜歡此味的惡道鬼神群集,「舐其唇吻」,因此功德不彰、運氣變差。究其原因,據說是此五種物,為「感天地不正之氣」而生,熟吃發嗔,生吃發淫。不管這些說法是否有「科學根據」,我倒想到了莫言的《紅高粱》,高梁地里的野性風流,抗日殺敵的義匪,那生猛勁道,想來還真與山東大漢煎餅卷大蔥的習慣不無關係?

佛教戒律中最典型的,還要屬「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該戒律的有趣之處,就在於雖有八項之多,其精神卻是以節制飲食為要。不塗飾香花瓔珞、不坐卧高廣大床、不行歌舞伎樂等戒條,皆是節制飲食的「周邊」,其重要性,都比不上那條「過中不食」:蓋因佛教認為,過了午而食,也就是從太陽向西偏的那一刻開始,再吃東西,就是耗損精氣福報、助長淫慾的行為。也有的說,黃昏是畜生吃東西的時間,晚上是餓鬼出來找食物的時間,人要在這些時候進食,就是不守其人之「位」,而與畜生和鬼道感應多多了;此外,餓鬼道的眾生因為人時慳吝故而墮落為鬼,往往有極長的壽命,卻極難找到食物和水,偶爾找到,也是糞尿膿血等污穢之物,還要互相爭奪;人類的美食,到得他們口裡,就變成大流猛火。可是餓鬼沒得吃,聽覺卻發達。晚上人吃東西,鍋碗瓢盆兒筷子勺兒那麼一響,餓鬼就群集而至,然而看得到,吃不著。所以人晚上吃東西,是不吉也甚,不慈悲也甚。

過中不食的要求極嚴,有渣滓和纖維的果汁和漿水也不能飲用。由此來說,《西遊記》里的唐僧真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把「八戒」二字扣到二徒弟頭上,這難受之苦,怕比大師兄的緊箍咒更甚。不過,八關齋戒的功德也非常大,據說哪怕清凈持守一日一夜,也能以此功德升天享福,或千百萬世衣食無缺。聽上去容易得蹊蹺,其實難在「清凈」二字:不僅約身,更要約心。嘗聞有信佛的老太太不解戒義,早早擺了一碗面坐著苦苦挨捺,只等過了時辰就開吃。在「忍過一天,即可大嚼」的精神指導下,恐怕是升不了天。

守齋戒的時間和地點也有講究。八關齋日日可受,每次只管一日一夜,次日再受時,還要重新舉行受戒儀式。最該守戒的時間,是在農曆每月的「六齋日」或「十齋日」(打開佛歷一看,那些標得紅燦燦的日子便是了)。這些日子一般都是神佛降誕、天神巡行,並且是天地陰陽變化之日,人很難控制自己的躁動之心,為善為惡的後果,都是平日的倍數。日本江戶時期的大作家井原西鶴就曾寫道,有不少酒肉和尚,越是到了齋日齋月,越是要自恣行樂,大概是自我約束不成,自暴自棄也成了文化。

如是修習密宗的人,在齋日外,也十分重視日食和月食。比如,2018年1月31日,既是「十齋日」、菩薩戒的「誦戒日」,又逢百年難遇的「紅月亮」月食,修密宗的人可沒空跑出去拍照,全在屋裡不吃不喝地念經禮佛哩。

這些齋日的戒律,到了今天,變成教徒「專用」,可是在古代中國和日本佛教興盛的時期,還真曾經自上而下地推行過。唐朝時,除了兩位皇帝徹底不支持佛教之外,其他都多少作過興佛之舉,以至於「十齋日」和「年三長齋月」曾在全國推行。在農曆正月、五月和九月,官員天天要守齋戒,市場上禁止買賣肉類。普通百姓家裡養豬養雞,或許還得偷偷殺來「解饞」,那些飲食依賴市場供應的官員們,恐怕就真的要「清凈口腹」了。看來,過去的官兒需要清心寡欲的物理時間很多,造成客觀上的清廉,如此一想,不由添幾分敬意。

佛教飲食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那些豆製品做成的「素肉」。信佛居士食素肉的習慣由來以久,現代素肉的流行,則以上海趙雲韶居士創辦功德林為最。今日的「肉食動物」們每常對之嗤之以鼻,覺得相貌作偽,反不如實在吃肉的好。而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只是給不能馬上斷肉食的初信者一個台階的「方便法」。「心」不能圓滿守戒,至少在「事」上,與眾生少結了惡緣。但是到了大乘菩薩戒修行這樣的「高階進修」,就要連此「肉相」也要超越,不僅吃肉的事不可有,饞肉的心念也要對治。待能夠解脫於三界,自在悠遊之時,則如濟公一般「酒肉穿腸過」亦無不可。——不過這番道理,非信徒怕是沒幾個人願意耐煩聽。眼前是「美食」還是「屍體」且不管,大快朵頤要緊。

齋戒並不是光餓肚子,實際上也是有食相。講珍惜福報,謂「施主一粒米,大於須彌山」;寺院僧人們飯前要禱告,末句常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是說,愉快的感覺不是來自於食物的美味,而是禪定的「觀照」。三界之內,輪迴之中,從凡夫到菩薩,各有各的「食」。凡人是「段食」,一頓一頓地吃,實實在在地吃,天人是「思食」,想一想就飽了,鬼魂是「觸食」,聽說一整籠蒸好的包子,常有一兩個眼見著癟下去的,就是被鬼神「吸了氣」;還常傳出有人「斷食」的消息,倒不見得是教徒,而是各種修身養生者,練到不再吃一般的食物,而食光、食風便能飽足,不過,也終究是個「食」。

在一個房間里,人也好,動物也好,第一眼多是先察覺食物的所在,這是求生的本能。佛陀怎麼能沒有食的需要?說到底,食是一種向外抓取的力量,也就是說,有「自我」和「外界」之分。陀出了輪迴,已經沒有了分界,報身圓滿具足,自然不必「向外」抓取什麼。

這樣說來,飲食不僅是讓我們愉快地「小確幸」,它還是大半部宗教、哲學和文化史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書評 的精彩文章:

昝濤︱土耳其革命史三題:國際法、領袖與帝國
拍場一瞥︱新見樓適夷致施蟄存信札

TAG:上海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