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峽庫區興山縣貧困戶,山上一輩子今年住進小區

三峽庫區興山縣貧困戶,山上一輩子今年住進小區

新春的喜慶歡笑還在耳邊縈繞,正月初六一早,沿著長江北岸的香溪河一路北上,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三峽庫區興山縣古夫鎮的鹹水村。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鄒遠景 閔娜

新春的喜慶歡笑還在耳邊縈繞,正月初六一早,沿著長江北岸的香溪河一路北上,楚天都市報記者來到三峽庫區興山縣古夫鎮的鹹水村。

整潔明亮的移民安置小區里,62歲的村民謝興綱樂呵呵打開了門,今年的春節,他們一家第一次離開大山頂,住進了平坦寬敞的現代化小區。1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家用設施一應俱全,客廳電視里正在放著過年的節目,兒子謝俊正在張羅著出門去給親戚們拜年。

作為宜昌市第一批確定的山區特困村,鹹水村360餘戶近千名貧困村民,已經有100多戶都在這個春節從山上搬遷下來住進了新家,對口扶貧單位還給他們安排了香菇種植等致富產業項目。用謝興綱的話說,當年的鹹水村日子苦,現在的鹹水村人日子過得甜著呢。

三室兩廳的房子

還有一個豆腐作坊

山巒起伏薄霧繚繞,庫區的空氣格外清新,從興山縣城出發,過古洞口水庫,沿著蜿蜒的山路北上20多公里,就是群山環抱的鹹水村。

村口的水泥路還在硬化施工,一棟嶄新乾淨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三層樓房映入眼帘,這裡既是村委會也是村民們來辦理各項事務的場所,一樓的側樓還有一個投資了幾十萬元的幼兒園。「這是新修的樓,方便村民們來辦事,考慮到我們村到縣裡還有近一個小時路程,所以相關部門支持建了一所幼兒園,村民們的孩子今後都可以就近入園了。」村支書甄井民笑著介紹。不遠處就是小廣場,羽毛球場和乒乓球場也還在建設中,村裡的廣場舞音響設備已經準備好了,到時候村裡人都能來這裡跳舞健身。緊挨著廣場就是一棟棟明黃色的5層樓安置小區,這裡的戶型從25平方米到120多平方米不等,通過老百姓推薦、駐村工作隊組員、隊長推薦,老百姓投票、村民代表投票等「三推兩評一承諾」的方式選定,根據每戶的人員來分配,都實行的是交鑰匙工程。

上樓來到62歲村民謝興綱的家,一打開房門,客廳里鋪著錚亮的瓷磚,沙發和茶几都是新的,牆上的液晶電視里正在放著過年的歌舞節目。看到有客人來了,老謝夫妻兩和兒子謝俊都熱情招呼,「新家過新年,別提多高興了,來了都是客。」老謝拉著同來的村幹部的手,不停笑著說。屋裡裝修簡潔明快,掛著大紅福字透著喜慶,卧室里都是新床新被褥,一間房裡還堆滿了老謝從山上老屋背下來的糧食。衛生間也很寬敞,洗手台和淋浴設備齊全,老謝指著說,以前在山上都是旱廁,哪裡敢想有這麼乾淨的衛生間呀。

走進裡間,是一個小房子,放著石磨棉紗布等工具,原來這裡是老謝和老伴磨豆腐的小作坊。「他們家以前就是做豆腐出名,搬下來後兒子出去打工,父母在家繼續老本行,豆腐賣得可俏呢。」村團支部書記鮑尚傑介紹,除了這些,老謝家在山上還種植了藥材,家裡一年的收入很穩定。

以前下山要40分鐘

如今就在家門口奔致富路

正參觀老謝家的房子時,幾個親戚來串門拜年了。

「你這房子漂亮啊,比以前住山上可強多了。」一個親戚跟老謝打趣說道。「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我一輩子住在山上,真沒想到有一天能在這樣的房子里過新年,真是高興啊。」老謝樸實憨厚地笑著說。

回憶起當年住在山上的日子,老謝夫妻有些感慨。鹹水村地理位置上緊靠神農架林區,是8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山大人稀,老謝家以前在11組,離現在村委會隔著好幾個山頭,他記得從老屋走下來到老村委會,起碼也要40分鐘,而且只有羊腸小道步行,無法通車。年輕時逢年過節,老謝都要背著背簍把地里的藥材玉米等背下來賣掉,再去趕集打年貨,背著滿滿一背簍的東西天黑前趕回家,一路上顛簸崎嶇,爬山的路更難走,有時一走就是一個多小時。到家裡了還要把柴火灶點起,一家人在寂寥的深山裡過年,遠遠望去黑漆漆一片,只有山裡星星點點的燈火才有幾處人家。

那時交通不便,山裡種的糧食無法運出去,生產物資想背上來也辛苦,一家人日子過得清苦。也只有逢年過節能殺頭豬吃上點肉,大部分時候自己和老伴在家打豆腐,再背下山去賣,換點錢了買回日用品。用水用電也一度是奢侈品,清潔的廁所更無從談起,只能在房前屋後找一個旱廁解決。一家人辛苦勞作一年,也就只能圖個溫飽,有個三病兩痛都沒法去城裡大醫院,家裡房子要修補,還得借錢。

眼看到中午,老謝一家張羅著給客人們做飯。廚房裡魚肉堆滿了,老謝和老伴在大盆里洗著新鮮的蔬菜,「今天給你們做點拿手的菜,還有自己家剛磨出來的豆腐。」老謝一邊忙一邊說。

27歲的兒子謝俊在一旁忙著收拾房子,他的卧室充滿年輕人的潮流范。「以前在山上住連手機信號都不穩定,現在搬進新房子家裡開了WIFI,我們也能時刻刷微信了。」謝俊說,自己多年前最遠去過福建打工,後來回到家鄉就在縣城找事做,雖然家不遠,但來回一次也得好幾個小時,所以一年也才回家幾次。現在搬進了新居,可以和父母一起生活,還能就近加入村裡的香菇合作社,加上自己家裡種的藥材,現在家門口就能致富也不要再遠離家鄉去打工了。

產業興村率先脫貧

村裡還有互助式的養老中心

走出安置小區來到鹹水村的香菇大棚,幾個村民將剛採摘的香菇「剪把兒」,做初步的整理。他們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留守老人,這個輕鬆的工作給他們帶來了經濟效益,也帶來了一些樂趣。「一年可以搞七八千塊錢。」村民鮑尚林高興地說,「像我們這些年紀大的人,經常聚在一起玩一玩,說一說,也蠻開心。」

產業帶動村民增收脫貧,是宜昌市國稅局扶貧工作組來到村裡之後,結合實際為村民們制定的脫貧道路之一。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將村民集中安置,再聯合各方力量,為村民們建設香菇大棚、聘請技術人員、成立專業合作社管理,村民每戶一個大棚統一經營。鹹水村香菇基地負責人向培知介紹,村裡給每個貧困戶建設一個食用菌大棚。「43個大棚共生產了13萬袋菌筒,基本上每戶可以增收八千塊錢左右。」現在,鹹水村除了香菇產業,還有村民養山羊、養生豬、種植高山紅線椒等。村支書甄井民介紹,2017年初,鹹水村已經實現了現有的369戶貧困戶999人脫貧銷號。

三層樓房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裡,除了幼兒園,還是41名五保戶的集中供養點。村支書甄井民介紹,鹹水村從2012年開始就實行了互助式養老中心,已經運行了五六年,目前在這裡住的老人有16人。現在就是想把分散的大概還有20幾人集中在這,讓他們老有所養,有專人來看護他們,照顧他們。在這裡有食堂,吃飯、醫療各方面都好一些,他們住在這裡應該是舒服一些,安心一些。

記者手記

山區曾經是閉塞落後的代名詞,而如今,這裡的人走出了大山,更走出了生態發展的新路子。

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山裡物產豐饒遍地是寶。以前囿於交通條件的落後,山區的發展一度遲滯緩慢,山裡人也不得不跋涉千里外出務工謀生。現在,精準扶貧政策在山區開花結果,鄉村振興計劃更激蕩大山風雲,無論是地里種的樹上長的,還是山裡原生態的養殖項目,都是當下最稀缺的原生態環保產品。隨著山區道路越修越寬,山裡人不再望著外面的世界出不來,山區的產品也越來越受到城裡人的追捧和歡迎。

路通了視野也就開闊了,房子修好了產業也做大了。山裡人的日子不再像村裡的名字那樣叫「鹹水」,而是比蜜還甜。鹹水村老謝一家住進新劇的喜悅,正是鄂西深山千萬個山裡人生活劇變的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天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黃石一4歲男童翻窗找媽媽,從五樓窗檯墜落奇蹟生還
兒女鬧矛盾,七旬老爹被踢皮球,老人狀告八名子女養老

TAG:楚天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