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現在是窮家富養出太多敗家子?

現在是窮家富養出太多敗家子?

作者:儒風大家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富人的孩子是富二代,衣食無憂,生活優越。但是許多的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也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1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點。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

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他們不顧家庭資源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寒門再難出貴子,」這句話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證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挨窮挨怕了的父母, 因不想孩子再步自己的後塵, 繼續窮下去,寧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在孩子小時候,不讓孩子做家務活,只需專註讀書, 其他事情都不用理, 結果養出了白眼狼和啃老族。

不曾也不能吃苦的孩子,因不曾嘗試過勞作的辛苦, 會變得好吃懶做,只顧享樂,沒有擔當和不知感恩。即使長得牛高馬大, 也依然是伸手將軍, 依賴父母和他人的供養。

這些窮人家的「富二代」只會使家庭變得更窮。

2

去朋友公司談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吃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吃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為乖張劃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為家裡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吃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單親家庭,父母工作不穩定,他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裡也窮,但正因為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今天花明天的錢,消費遠遠超出他的能力。

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為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表情遊離,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

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為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3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10年前,窮人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在教育孩子問題上能夠保持清醒:我們家境不好,你要多扛責任,自強自立;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為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吃苦,並以讓孩子吃苦為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床,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

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拚命練習。

晚上,他還要回家給父母做飯。他媽媽只會做西餐,他爸對吃沒什麼要求,他想吃什麼,就得做給全家人吃。

如果不是在賽艇俱樂部看到他,我會把「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安到他頭上。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為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吃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吃苦。這不就是活著的日常嗎?」

如果你身邊有誠實的創業者,而不是像馬爸爸一樣會演講的,你可能同意這樣的觀點:富人都是真正苦過的,他們不會覺得讓孩子吃苦是很大的問題。

4

限於自己的眼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為只要學習好就行。

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反正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里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他們從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對某個綜合性的項目負責,而是一枚螺絲、一個零件,幻想後面有為自己收拾戰場的家長。

富人穿100塊錢的衣服是節儉,窮人穿同款就是窮酸;你家孩子去咖啡館打工是賺零花錢,貝克漢姆的兒子去打工就是勵志。

在這樣的社會現實中,貧窮的父母往往培養了孩子過剩的自尊。為了不讓別人說自己的孩子是窮人,乾脆不讓他們穿100元的衣服、去咖啡館打工。

貝克漢姆兒子曾去咖啡館打工,時薪20元人民幣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為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拚命時,他們卻抱著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5

林青霞人生最抑鬱的時候,聖嚴法師送給她8個字: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這8字方針,同樣適用於家境不如意的父母。

為人父母真正的成長,是能夠正視自己人生的失敗,反思貧窮的成因。我永遠記得小學5年級的某天,一貫冷傲堅強的父親在飯桌上說:「我這輩子才華和努力都夠,賺不到錢的原因是個性太強、處事不圓滑。」

後來他又多次反思這個問題,以至我大學就開始看心理學的書,一直特別重視自己的情商修鍊。

父親身上貧窮的成因,在我這裡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如果他沒有坦誠面對,而是怪家庭怪社會,後代可能就會在偏執的怪圈中,變得又窮又驕傲。

家長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比故作堅強更有威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不要跟住在羅馬的人比,父母與孩子合力的每一分努力,終究是離羅馬一天天近了。

面對、接受、處理、放下。願天下為人父母者,都堅信父母比學校更有力量,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也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

這也算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很久之前,窮人家的孩子是上進、孝順、好學、努力、勤懇的代名詞。相比之下,城市的孩子似乎是不那麼討人心疼,他們慾望多多,又愛吃愛玩不愛學,總是浪費錢在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事情上。

然而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寒門再難出貴子成了大多數人開始默認的一種現實境況。細細思索起來,引爆這個觀點的怕是去年高考結束之時,北京文科狀元的一番言論。

「農村地區的孩子,確實越來越難考上好大學。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所以這就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和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不愧為文科狀元,一針見血,直指要害,這番言論一經發布便戳痛了無數網友的心,看似非常不討好的話,實則是擺在各位面前血淋淋的現實。

階層差異造成教育、醫療、三觀差異,因此形成階層固化。這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古往今來,不分種族,所有的社會生活都是如此。

很多人覺得寒門再難出貴子是社會的不公平導致,然而既是社會,就沒有絕對的公平。而另一方面來說,寒門難出貴子,體現的也正是對奮鬥者的公平嗎?

你不努力實現夢想,你的孩子也很難實現他的夢想;由此你更加期望孩子能夠繼承你的夢想,卻不知這一切恰恰是你一手造成的。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們身邊應該都出現過這樣一種人,每天打麻將侃大山,躲在父母那啃老,卻又時刻教育孩子:你爸媽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爭氣。

而通常這麼說的成年人,平均年齡都還不到四十歲。

高中的一個男性朋友,父母都是農民沒什麼文化,經常吵架,天天催促他趕緊掙錢娶媳婦幫他們養老,又嫌他出去打拚多年沒掙到什麼錢。於是後來這個朋友就回到自己的鎮子上,在某一個收費站做著無限重複的工作,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階層固化。

但階層固化愈發嚴重是這幾年才開始的,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經濟、社會都發展緩慢,但凡是肯吃點苦,有點智商的,肯跟著時代一起走的人,努力一把都可以過夠得著的生活。

這就要說到曾經的同學了,那大概是北京奧運開辦的年頭。

在我們都在吭哧吭哧的背著初中課文的時候,有幾個同學,放棄學業,跑到外面工作。還好他本人比較吃苦耐勞,在裝修隊幹了幾年之後,逐漸升職,也算是攢了一點積蓄,於是買了房,還開了一個雜貨店,兩個孩子也讀了當地不錯的學校。

但是其他幾個,受不得壓力,吃不得苦,自制力差的一塌糊塗。在他們心裡,回老家就是永遠的退路,於是混了一兩年,灰頭土臉的回到老家。通過相親找了個年齡相當的人結婚,生了孩子,將就著過日子。

我記得有一年回去探親,巧遇他在河邊釣魚,看起來真是一片悠閑。他說,大城市壓力太大,空氣差,離家還遠。你看你在外面那麼久也沒買得起一套房,哪有我這麼舒服。

我笑笑沒有說話,誰知他話鋒一轉,卻希望我介紹他到我們公司工作,並且要求把他孩子接到這邊讀書。他說孩子很聰明,可是鎮上村裡的沒什麼好學校,更沒什麼好老師。留在這兒就耽誤了。

我心裡有些鬱悶,也有些為孩子可惜,更氣他自己不爭氣,明明當初那麼多機會擺在他面前,他不努力,現在為孩子著急了?

這個老同學,就是典型的寒門。他不僅窮,還窮的理直氣壯,並且懶,和天真。

正常來說,一個知道自己很窮的人,應該很上進。因為知道生活的不容易,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這樣為難。但事實就是,我看到的很多寒門都不是這樣。

他們越窮越天真,而且非常的仇富。覺得錢來的很容易,不能累著自己,也不能苦了自己。等到孩子沒出息,或者向他抱怨家庭時候,他就開始怨恨階層固化,社會不公,卻忘了別家孩子的父母背井離鄉,為孩子搏命的時候,你在釣魚、打麻將、玩遊戲。

所以說所有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孩子明明學習不好卻被父母費盡心思塞進重點學校的原因,因為氛圍。

那些拼搏過的父母,他們知道教育的重要。明白奮鬥的艱難和人生不易,正因如此,他們才會將自己受過的苦,轉換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思考模式傳承給孩子。

然而對於那些沒有拼搏過的人來說,即便嘴上說著教育至上,卻打心眼裡相信人生全靠命。他們只看得到有錢人吃肉,卻看不到有錢人失眠。他們身上有一種反智的天真:只要生個孩子,我所有的夢想他都能幫我實現。

其實這是一個很龐大的話題,它不僅僅是寒門再難出貴子,也不僅僅是城市人群和農村人群的真正差異,更不會是簡單的為什麼人一定要不停的學習,它更多的是對於思考認知方面的探索,即可怕的智商固化。

現實中其實我們不難看到,很多成年人的智商永遠的停留在了初中。

我們一定都曾經被類似的故事刷屏過——

父母是農民工,家境清貧,從來不管孩子,結果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學。

又或者是——

曾經同學A是妥妥地學霸,一路學上去,結果成為了半途輟學打工同學B的下屬。

似乎這種微乎其微的低概率事件在不重視教育的寒門特別受推崇。

這就不是階級固化,而是典型的智商固化。

這種思想放在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說好聽點叫天真,難聽點就是反智,是對知識的不尊重。

亂世出梟雄是沒錯。然而在和平盛世,優秀是傳承下來的,是通過幾代人不懈的努力換的,而不是意外或者運氣造就。

在今天的社會裡,我們不難看出,上到明星富豪,下到普通百姓,大多數人都把對孩子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這不僅意味著人們對於」責任「的認知已經愈加成熟,他們清楚如果自己給不了孩子優良的教育,將會毀了這個無辜生命的一生;同時也意味著,人們愈發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

謝霆鋒曾斥巨資為兩個兒子買了3億港幣的教育基金,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去最好的學校。

而在大兒子一歲生日的時候,他將自己的危險戲份剪輯當做禮物送給兒子,告訴他,爸爸是這樣拚命養活你的,你長大之後不管做什麼工作,都要有上進心和良好的人品,才能有好前途。

而很顯然,在謝霆鋒和張柏芝離婚後,兒子們對母親的關懷和體貼,以及面對八卦新聞時候的淡然的表現來看,他們對於子女的教育是成功的。

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出,寒門與非寒門,最大的區別不是財富,而是思維。

簡單來說,非寒門的父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儘可能多的創造財富,他們透露給孩子的信息是:我很拼所以我成功了,你也可以的。

而寒門中的大多數父母,哪怕是正值壯年,想的也是我沒機會拼了,這輩子就這樣了,但你一定要拼;我實現不了的,你幫我實現;我偷得懶,你要幫我補回來;我雖然輸了,但你要贏。

前者是有價值的父母,後面是有期待的父母。價值往往能夠催生更高的價值,期待過高往往是空中樓閣。

不要輕易陷入階級固化,更不必因此對社會忿忿不平。先想想自己,作為成年人,作為父母,有沒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即便活在三流人生中,是否依然有勇氣為夢想買單。

生命是一個向上走的過程,告訴孩子什麼是夢想,什麼是挫折和奮鬥的時候,要先以身作則。當你擁有了這些,向上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海濱 的精彩文章:

都說一下雪,北京就會變回北平
中國發展的秘密在哪裡?

TAG:周海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