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曾國藩是清朝一位名臣大儒,為什麼有「曾剃頭」的綽號?

曾國藩是清朝一位名臣大儒,為什麼有「曾剃頭」的綽號?

曾國藩,湖南湘鄉人,曾任禮部侍郎。他為了挽救清王朝「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的局面,編輯了所謂的名臣大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反動經驗,宣揚要做清王朝的「忠臣烈士」。他標榜自己「有效法前賢、澄清天下之志」。曾國藩這番討好主子的表演,受到清王朝的垂青。

1852年,清政府任命他為湖南團練大臣,讓他組織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革命。在他擬定的「鄉團章程」和「族團章程」中明確規定團長、族長可以任意捉「匪」,施用「家刑」,直至「格殺務論」。他認為太平天國革命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清政府對人民太寬縱了,以致「三四十年來應殺不殺之人充滿山谷,所以才釀成今日流寇之禍」。因此,他提倡「捕人要快多,殺人要快」。他為了報效主子的青睬,決心與太平天國干到底。他很快把隊伍擴編成一萬七千人的「湘軍」,後來這支地主武裝又發展到十幾萬人。曾國藩通過家族、師生、親友以及同鄉關係,搜羅他所謂的忠勇之士擔任各級官長。他還利用封建倫理關係和鄉土之情,籠絡許多中小地主、富農及其知識分子,幫助清政府對付強大的太平軍。曾國藩打著保衛「聖道」的旗號,責罵太平軍不尊重關廟、岳廟、寺院、城隍社壇,他還指責太平天國使「士不能誦孔子之經」,以此作為團結地主階級內部,煽動部分落後農民,反對太平軍的反動思想武器。

曾國藩的「湘軍」,是一支思想反動、組織嚴密、嗜血成性、有一定戰鬥力的軍隊。為使太不平軍失去百姓支持,他們每到一地都將當地百姓趕盡殺絕,他主張「捕人要多,殺人要快」。事實上,他心狠手辣,殺人如麻,象剃頭一樣,人民對他恨之入骨,所以給他起了個綽號「曾剃頭」,實不為過。

總的說來,曾國藩雖然能稱得上清朝一位名臣大儒,但由於他愚忠於沒落的清王朝,甘當清廷劊子手,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使他飽受後人批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的歷史文化 的精彩文章:

關羽為何千里走單騎?
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

TAG:我們的歷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