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語每日一薦|水深火熱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成語每日一薦|水深火熱應該怎麼用,你知道它的典故嗎?

1.水深火熱 [shuǐ shēn huǒ rè]

基本釋義:老百姓所受的災難,像水那樣越來越深,像火那樣越來越熱。 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典故:

出處《孟子·梁急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熱。釋義好像掉進深水和烈火之中一樣難受。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故事戰國時,燕王噲改革國政,把君位讓給相國子之,將軍市被和公子平不服,起兵攻打子之,爆發內戰。燕國大亂,齊國乘虛而入,齊宣王派大將匡章率兵十萬攻燕。燕國百姓對內戰不滿,不願出力抵抗齊軍,出現「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局面,有些地方的燕國百姓反而給齊軍送飯遞水表示歡迎。匡章只用了五十天工夫,就攻下燕國國都。齊軍攻佔燕國後,並無撤回之意。匡章又不管束軍隊,士卒欺凌百姓,燕人紛紛起來反抗。這時,齊宣王向正在齊國遊說的孟子請教,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併燕國,有人勸我吞併它,到底該怎麼辦?」孟子回答說:「如果吞併燕國,當地百姓反而很高興,那就吞併它。古人有此先例,周武王便是。」「如果吞併燕國,當地百姓並不高興,」孟子又說,「那就不要吞併它。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便是。」孟子舉了這兩個例子後指出:「當初齊軍攻入燕國,燕人送飯遞水表示歡迎,那是因為燕國百姓想擺脫苦日子;而今如果齊國進而吞併燕國,給燕人帶來亡國的災難,使他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他們必然會轉而盼望別國來解救了!

相關成語:坐於塗炭 水火倒懸 生靈塗炭 安居樂業 國富民強 救焚拯溺

2.如火如荼 [rú huǒ rú tú]

基本釋義: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樣紅,像荼那樣白。原比喻軍容之盛。現用來形容大規模的行動氣勢旺盛,氣氛熱烈。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正是:如火如荼;軍容何盛;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典故:

如火如荼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佔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儘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相關成語:方興未艾 熱火朝天 洶湧澎拜 冷冷清清 世風日下 大勢已去

3.萬民塗炭 [wàn mín tú tàn]

基本釋義:塗:泥淖;炭:炭火。萬民如同陷入泥淖墜入火海一般。形容廣大百姓陷入極端困苦的境地。

出處:《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塗炭。」

4.相生相剋 [xiāng shēng xiāng kè]

基本釋義: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互相生髮以互相克制的關係。後引申為一般物質之間的辯證關係。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四十六:「便有五行金木,相生相剋。」

相關成語:互相克制 惡馬惡人騎

5.膏火之費 [gāo huǒ zhī fèi]

基本釋義:膏:點燈的油;膏火:燈火。借指求學的費用。

出處:清·霽園主人《夜譚隨錄》:「欲登第須理舊業讀書,欲讀書須膏火之費,吾視君皆未易辦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浩然正氣迎寒冬? 《天道》揭秘先秦禦寒方式
古玉製作之片具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