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海行動》逆襲的理由,這些夠不夠!

《紅海行動》逆襲的理由,這些夠不夠!

如果說《戰狼2》引爆了軍旅題材的電影,那麼《紅海行動》將是軍旅題材的里程碑作品!二者也不具有可比性:雖然同樣是主旋律作品,但是《戰狼2》本質上是在軍旅題材的光環下講述孤膽英雄的個人英雄主義,走的是兒女情懷的路數,所以說它更應該是部動作片而非戰爭片。

反觀《紅海行動》,同樣是以索馬利亞海盜和葉門撤僑為背景,但是並沒有太多的意淫,上來就是團隊作戰,從與海盜的戰鬥開始,在「犯漢者雖遠必誅」的潛台詞下始終貫穿著國際準則、人性善惡、是非抉擇的殘酷戰爭,而不是通過文戲的對白里表達這些空乏的理念,所以《紅海行動》講的是家國情懷,背後是對民族復興所必須承載的民族文化的深刻闡述,是大國崛起的文化自信!

當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其他軍旅電影,《戰狼2》還是屬於良心之作,不負吳京的用心,只是水平、資歷、格局就在那裡,不是努力就可以的,希望通過《紅海行動》榜樣的力量,《戰狼3》能做得更好!

畢竟《紅海行動》的製作已然是國際水準,所以許多人都拿《黑鷹墜落》、《血戰鋼鋸嶺》等一系列好萊塢的戰爭片和它作對比,但是作為同樣是宣傳主旋律的作品,《紅海行動》似乎在有意無意地淡化意識形態上的東西,更多的是通過戰爭的殘酷凸顯出「勇者無懼,強者無敵」的精神。

特別是戰爭尺度的描寫,粗暴直接,比《血戰鋼鋸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許多影評都在呼籲建立分級制度,畢竟這麼血腥的畫面並不適合所有的人觀看。

也正是如此血腥的畫面,才能把戰爭的殘酷性描繪得淋漓盡致:短兵相接的槍戰和爆破;軍艦副炮的攔截和主炮的反擊;迫擊炮的群發轟炸;坦克大戰的追逐等諸多火爆的畫面與狙擊槍發射子彈、坦克發射炮彈、子彈穿透人體的慢鏡頭相互映襯,完美地詮釋了什麼叫真正的暴力美學。

並且也沒有通過貶低敵人來襯托我方的優秀,而是盡最大的努力還原戰場上冷血、殘暴、野蠻、兇悍的敵人:比如少年狙擊手,兇殘的目光里透露出與年齡不相稱的冷靜和彪悍,對我方構成致命的威脅,幾次交手後我方才憑藉人員優勢將其射殺;比如恐怖分子首領在自知解救無望後高喊口號自行了斷,徹底斷了隊長意圖通過他牽制敵人的目的……諸多精彩的對手戲份並沒有弱化我方的形象,反而更加凸顯出共和國軍人無所畏懼,勇往直前的英雄氣魄!

同時也還原了真實的戰爭:可怕、殘酷、暴力、血腥!只要有戰爭就有傷亡,這些傷亡不僅僅是平民和敵人,也有身邊的同事、親人和戰友!不同的是,當軍人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更多的是考慮到身上所背負的任務,肩上所扛著的榮譽!

所以我能理解庄羽面對一車的殘肢斷體時的恐懼——他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特種兵,是人都會害怕,不怕,是因為經過血與火的磨礪!所以我能看懂當佟莉面對戰友負傷,敵人死咬不放,又與團隊失聯時幾近瘋狂的還擊,特別是當她面對傷勢過重即將犧牲的石頭時,那種束手無策卻又刻意壓制情緒時的局促更令人動容,相信很多人在石頭臨終前說出那句「好疼」後佟婭費儘力氣剝開糖果塞進石頭嘴裡的時候,都哭了。

是的,特種兵也是人,也會疼,也會受傷,也會死去!沒有個人的光環,也沒有正反的偏袒,不管你的武器多厲害、戰術多先進、戰鬥力多彪悍,所有的傷亡幾率都是一樣的!他們可以為了平民的生命安全脫下防彈衣;可以為避免更大的傷亡付出一條手臂代價撿起手雷;可以為了戰友的安全在咽氣前用盡最後一口氣發出通訊信號!但是他們之所以忍著劇痛,無視死亡,依然頑強戰鬥,是因為他們決定成為軍人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做出了最終的選擇:軍人的生命不屬於自己、也不再屬於小家,而是屬於國家、屬於人民!

要知道我們之所以能夠祈願「現世安穩,歲月靜好」,能夠不為眼前的苟且去追求詩和遠方,是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雖然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凡胎肉身,一粒子彈就能奪取他們的生命,瞬間破碎一個完整的家庭,但是他們擁有堅忍不拔,鐵血剛毅的信念——身為國之重器,民族、國家、榮譽、尊嚴高於一切!

所以說《紅海行動》成功地塑造了一場真實的戰爭,並且通過對戰爭場景的恐怖塑造,傳達了祈願和平的反戰理念——戰爭是會死人的!一旦爆發戰爭,無論勝負,對於國家面臨的是生靈塗炭,對於個人就是一場人間煉獄!因此影片從撤僑、營救、反抗始終沒有主動挑起爭端,即使是在最後楊銳未獲上級允許主動與政府軍要求奪取臟彈也是基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人性抉擇!

這一抉擇在影片結尾做了明確的闡述:在南海背景下,軍艦發出「你將進入中國領海,請立即離開」的警告——這一警告貫穿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抵禦外辱、維護國家統一、主權完整的歷次戰爭!

我們拒絕戰爭,並不代表我們害怕戰爭!一旦開戰,不分男女,都將奮勇殺敵:好男兒馬革裹屍,花木蘭替父充軍歷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宣揚的主旋律。

在《紅海行動》中,林超賢尊重了戰爭,也尊重了軍人,更尊重女性:鄧梅的文弱、夏楠的堅持、佟莉的勇敢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鄧梅始終為小家而努力,害怕、惶恐、無助卻又緊抱希望;夏楠出場則是一個幹練的記者,嫉惡如仇,為了真相始終沖在一線,在得知助手被殺後情緒失控才卸下強悍的一面,回憶中盡顯女性的溫柔和悲傷,也讓人理解了為什麼一個文弱女子敢在戰火紛飛的國度尋找真相。而佟莉作為特戰隊員,早已拋棄了女兒家的身份,全程以軍人的果敢和無畏投入戰鬥,只有在她看到石頭防彈衣胸口位置的照片的那一刻,才感受得到她是個女人——那一刻她的自責、愧疚和心疼在剝糖的過程中表現得令人難以接受。

戰爭片中加入愛情戲是很假,但是這段感情的插曲卻讓影片的人性更加飽滿。就像在戰爭間隙,把帶有戒指的斷指拼回斷手後就地掩埋的情節一樣——冷酷的戰爭並不能抹殺人性的溫暖,可以說那根斷指遠比《狂怒》的半張臉皮更加震撼,直擊人心!因為它在血腥之餘表達的是對幸福的追求,軍人也不例外。

在連續不斷的五場戰鬥過程中,這些理念得到進一步的詮釋和強化,就如同觀察手李董的成長一樣,由於他在戰鬥過程中太緊張,沒能在幫助羅星掃清障礙,所以他對在追擊海盜的過程中羅星不幸中槍,一直耿耿於懷,認為是自己間接害了戰友。所以他是背著強大的心理包袱上路的,一路上是顧順不斷地開導他、鼓勵他,在一場接著一場的戰鬥中,李懂漸漸地認清自己,走出陰影並且不斷地挑戰自我,最終在顧順受傷、佟莉被俘、楊銳負面受敵的危機時刻獨擋一面,力挽危局,蛻變成為一名優秀的狙擊手。

期待中國電影也能夠早日走出大陸電影過分強調政治正確而媚俗、低智商的套路,港台電影也儘快走出衰退期,兩岸三地的電影人共同打造屬於中國的電影工業,以更加自信、開放的態度來傳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要知道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從來不缺乏素材,特別是風雲變幻的近代,有太多拷問人性的故事需要通過電影這一媒介來引發國民的覺醒和還原是非的清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冠豸 的精彩文章:

TAG:微冠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