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瑜伽簡史 人性即混沌

瑜伽簡史 人性即混沌

GIF

不怕原創No.130,感謝關注!

繞過時間的維度,從空間維度上一窺距今約2200年的哲學體系[1],會觸碰到一絲猶如不同的「人屬」動物在地球的各個大陸繁衍生息的奇觀[2]。

幾乎是同一時間,老子提出了「道」,印度哲學提出了「梵」,兩者都源於一種樸素的宇宙觀,而且不約而同地,試圖闡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如何運作的。

讓我們暫時拋下開枝散葉的慣性思維,換一種思路,聚焦人本身,看看其中埋藏的,是怎樣一幅極之瑰麗的神奇圖景。

『 經典的兩難問題 』

打開《薄伽梵歌》,是大英雄阿周那的無奈拷問。

其時,故國分裂,他站在俱盧之野的沙場中央,手挽神弓,望著戰場對面那些面孔,倏忽間陷入了人性的思索:

那是他的親人和老師們哪!他們身上流著相同的血。

難道,一定是他,阿周那,親手將他們斬殺嗎?

而如果不是這樣,戰爭如何結束,矛盾如何化解?一切因緣,如何了結?

主克里希那[3]於是向他細述個中情由,關於生死,關於輪迴,關於至善,關於宇宙的最大奧秘……這就是著名的《薄伽梵歌》。

阿周那的問題並不鮮見。「To be or not to be?」每當面臨兩難抉擇,哈姆雷特的經典問題總是那麼自然地縈繞耳畔。為什麼人生在世,面臨的環境如此複雜?為什麼所謂「解脫」只存在於宗教的奧義之中,離普通人卻這麼遙遠?科學已然神通廣大到解密基因密碼,可為什麼一盞「忘情水」卻遲遲沒有試製成功呢?

因為人這道謎題,無解。

《瑜伽經》里的謎語 』

《瑜伽經》開篇第一章第2節對瑜伽的解釋,曾讓我苦思不得其解。

Yogas chitta vritti nirodha.

照例,梵文單詞可以逐一解釋,卻不能連篇成句。「chitta」直譯是「心智」或「意識」,我們先跳過它,來看另外兩個。

「Vritti」,Manu老師給出的英文解釋是「modification」,意思是「修正、改變」;「nirodha」意思比較明確:「移除」。

把這些詞的意思連起來,會變成這樣一句叫人摸不著頭腦的話:

瑜伽是移除心智的改變。

王志成版《瑜伽經》是這樣翻譯這句話的: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識波動。

「控制意識的波動」,這是大多數時候能看到的對瑜伽定義的描述。且不論對錯,跟Manu老師給出的梵文直譯,總還是有那麼一點兒差別。

我們來拆解「chitta」,方便起見,先管它叫「心智」好了。

心智包括兩個部分,一是「purusa」,二是「prakriti」。

要弄明白這兩個概念,需要引入吠檀多哲學[4]的宇宙觀。吠檀多哲學認為宇宙由原質(prakriti)構成,原質是基本的、未分化的精神和物質原料。而根據數論哲學[5]的解釋,「心智」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原人(purusa),即「純凈的自我」,就是梵。

瑜伽哲學裡「梵」出場的時候,一切都會變簡單。要移除的確實是心智或意識的改變,因為要留下的只有純凈的自我,且只有純凈的自我,才能和萬物的「梵」,合一。

原質三德 』

我們已經認識了原質(prakriti),它是組成我們身體和精神的原料。還記得前文提到過的物質層、精微層和因果層么?物質層,對應肉體,自然由原質組成,精微層,對應心智和精神,還是由原質組成,至於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因果層,反反覆復起作用的,仍然是原質。

原質有三種「德性」(gunas),或者說,三種力量。它們分別是薩埵(sattva)、羅闍(rajas)和答磨(tamas)。這是一串非常好玩的概念,因為和一般的描述萬物創生的理論不同,「原質三德」很形象。

首先,「三德」是精神層面的概念,薩埵代表著一切純粹、理想和寧靜的東西,羅闍則在行動、運動和暴力中表現自己,而答磨則是穩定、阻力和惰性的原則[6]。

這樣描述顯得很抽象。我們舉例子。

比如說,我今天打算繼續寫《瑜伽簡史》,這個念頭朝向於要把這篇文章寫成什麼樣子,這是由「薩埵」喚起的,我翻了翻手邊的一堆書,又上維基查了查滿篇鳥語的數論定義,覺得好難啊,折騰了一個小時還沒寫一個字,這是「答磨」的力量——可最後我還是寫了,因為只要寫了開頭的第一排字,後面就樂在其中了——「羅闍」終於來終結懶癌了。

「三德」可以清楚地解構一段時間的心緒狀態。

當然它也可以解構複雜的人際關係。

比如你想辭職創業,覺得這個願望非常堅定,你明白你自己,你清楚你想要什麼,這是「羅闍」,可是跟爹媽一提,二老堅決反對,說這怎麼可以呢?放著大好工作不做,偏偏要去冒險,這是因為他們受制於「答磨」。於是你想,光有願望也不行啊,這事兒到底為什麼能成呢?你開始思考創業的本質,你的「薩埵」出來幫忙了。

關於「三德」如何應用,《薄伽梵歌》里有詳細的解釋——如果只是把它們用得像「十二星座對應不同性格劃分」那樣,就太可惜了。

「三德」怎麼起作用? 』

學習瑜伽常常讓我對古聖先賢們滿心膜拜——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出那些理論的,但他們憑空就想出了那些理論,甚至可以說是「預言」。時光飛逝兩千多年,看上去科學昌明,卻還是讓人一頭栽進古人的思維能量場里。

比如「三德」。

現代天文學有一個非常出名的「三體」理論,它也是小說《三體》的科學模型,說的是這麼一種比較瘋癲的情況:

一般來說,恆星系統是一顆恆星帶著一串列星運轉,像我們小時候玩「老鷹捉小雞」,是一隻「母雞」後面跟著好幾隻「小雞」。比如我們的太陽系,就是水金火木土天王海王星外加我們的地球繞著唯一的太陽規規矩矩地轉。

如果有兩個太陽,它們互相繞著對方轉,那就是雙星系統。像我們很熟悉的北斗七星,斗柄中間的「開陽」就是雙星。

但如果是三顆恆星一起轉呢?這就是「三體」問題描述的情況:當三顆恆星處在同一個恆星系統的時候,由於它們的質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其運動規律不可預測[7]。

也就是混沌。

你可以理解為,三個太陽瘋了似的互相繞著傻轉。小說《三體》中的三體人,就擁有這不靠譜的三個太陽,結果被逼得實在沒辦法,只好侵略地球。

「三德」的作用原理很像「三體」問題中三顆恆星的作用原理——當它們完全均衡的時候,原質尚未分化,宇宙尚未顯「靈」[8],而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三德」怎麼運作,如何平衡,哪一種「德」暫時佔主導,就通通成了無解的問題。

「原人」和「原質」構成「我」,「原質」有三種「德性」,而這三種德性非常不穩定,極之善變。所以——

你沒覺得我們的心緒真是一點兒也平靜不下來嗎?

超越「三德」 』

瑜伽的焦點從來不在「三德」上,而且,根據《瑜伽經》的教導,要「移除意識的改變」。可以理解為:想辦法讓「原質三德」趨於均衡。

我們仔細揣摩三德。

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純粹與寧靜、激情與行動力、穩定與惰性,這三者一定有好壞優劣之分嗎?

如果是在討論性格或生活方式,我認為沒有。

就是喜歡葛優躺——就算真的有一種宗教體系,認為葛優躺必須在死後為自己的懶癌贖罪,只要他自己甘願,別人又有什麼權利說三道四呢?

但我們討論的是瑜伽。瑜伽是一種修行。修行有明確的指向和法則。

《薄伽梵歌》認為,「薩埵」,也就是對應「純粹和寧靜」的那個「薩埵」,是離至上之靈最近的。

這裡我們有必要解釋一下「至上之靈」。它就是梵。在各路經典中,「梵」有很多不同的稱呼,我比較喜歡這一句:

梵顯現為萬物,整個宇宙就是梵的投影[9]。

事實上,至高無上的存在是難以想像或解釋的。比如我們說「宇宙無限大」,要怎麼去想像什麼才是無限大呢?又如基督教說「神創造一切」,神是怎麼創造一切的呢?

關於這一點,印度哲學把「至高無上的永恆存在」稱為「梵」,梵就是一切,一切就是梵,這也是「瑜伽即聯結」[10]的起始。而人格化的「梵」,就是神明。

了解「三德」的品性,用業瑜伽的法則,修行「善良之德」——薩埵,然後體會梵。

對,阿特曼、原人(purusa)都是說的梵。

超越「三德」直到最後,仍然是「梵我同一」——也就是瑜伽修行的終極目的:三摩地。

繞回去了哎!那麼,如何修行呢?

隆重獻上業瑜伽的理念:

「阿周那啊,心繫於主盡其所能履行你的職責,放棄對行動結果的執著,冷靜對待成功和失敗。心意平靜,就被稱為業瑜伽。」[11]

注釋:

[1] 《瑜伽經》問世於公元前2世紀,《道德經》著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前2世紀,地球不同區域出現過的人類智慧大爆發,被稱為「軸心時代」。

[2] 人類實際指「Homo」(人屬)的所有成員。「Homo sapiens」,也就是我們智人,有過許多近親,比如尼安德特人、梭羅人、丹尼索瓦人等等,但均已滅絕。資料來自《人類簡史》。

[3] Krishna,又譯作「黑天」或「奎師那」,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即至上之主,也即梵的人格化顯現。

[4][5] 數論派、瑜伽、勝論派、正論派、彌曼沙派、吠檀多派同為印度六大哲學流派。

[6] 引自王志成版《帕坦伽利及其權威闡釋》第一章《瑜伽及其目標》1.17節解釋。「三德」具體的解釋,參見《薄伽梵歌》第十四、十七、十八章。

[7] 簡單地說,「三體問題」就是探討三個質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為任意的可視為質點的天體,在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作用下的運動規律問題。引自百度百科。

[8] 「靈」是「梵」的另一個稱呼,不同於「靈魂」。參見《薄伽梵歌》第十三章。

[9] 引自王志成版《帕坦伽利及其權威闡釋》第一章《瑜伽及其目標》1.17節注釋。

[10] 根據所學,「瑜伽即聯結」有非常豐富的含義,版權屬於Manu老師。感興趣的後台留言。呵呵。

[11] 引自王志成版《薄伽梵歌》第二章《超然的知識》2.48節經文。

- 本文圖片來自 behance.net -

- 圖片作者 Nina Lindfors -

今日摘錄

猶如沒有意識的牛奶用於讓小牛獲得營養,原質用於讓靈魂獲得解脫。

——《數論》第57節

— End —

感謝轉發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讀書會害怕 的精彩文章:

閨蜜轉來一篇文章,談中年迷惘,我震驚了

TAG:不讀書會害怕 |